03.21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从1894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功推翻清王朝。在17年之中,孙中山及他所成立的会党共发动了大大小小十余次革命起义。

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孙中山等革命者除了需要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精神之外,还要面临一个最为棘手的难题,那就是筹措革命经费。

根据学者的统计,从1894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筹得起义的资金高达102.3万港元左右,约相当于9400万人民币。其中,发动革命起义用去了92万左右,用于非军事活动(如办报)用去了10万左右。

今天,小课就来讲一讲,孙中山筹措经费的过程,看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众筹”是如何完成的。

1894年,还是一名医生的孙中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给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请求李鸿章能够进行政治变革,挽救处在危机之中的清王朝。然而,当时的李鸿章正忙于应付甲午中日战争,没有给予孙中山回应。

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孙中山影响很大。这时候,心灰意冷的孙中山意识到,靠清政府的内部改良,没有办法使中国走上富强,必须要发动体制外的革命!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油画《广州起义》

于是,孙中山开始筹划他的第一场起义——广州起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起义的军费应该怎么筹措呢?

根据学者黄宇和在《三十岁前的孙中山》所做的研究,孙中山想起了他曾经在香港丽氏医院学到的经验。

第一个就是在公园举行义卖,让大众进行捐款;第二个则是挨家挨户的走访,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人家捐款。但是,孙中山现在做的事是起义推翻清政府啊,你明目张胆让人家捐款,会为捐款者带来杀身之祸。

怎么办?孙中山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首先,成立一个秘密会党,不断吸纳新的会员。这些会员首先要缴纳会费,随后也会被游说进行捐款。其次,发行股单,跟捐款者说,革命成功之后,通过债券给予持股者经济上的回报。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孙中山与兴中会成员合影

于是,孙中山回到他曾经生活学习的地方——夏威夷檀香山,并在那里建立了兴中会。随后,在那里发动华侨支持革命。但“鼓吹数月,应者寥寥”,就连他的亲戚见到他,都避而远之。孙中山还在当地获得了一个绰号——“孙疯子”。

鼓吹革命并不理想,通过收取会费、售卖股单只获得了1388美元,杯水车薪。

孙中山决定,使用杀熟的手段,先“忽悠”自己身边的土豪哥哥和朋友。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是檀香山当地知名的企业家,拥有牧场、商店等大量资产,还兼营酿酒、伐木等行业,为人豪爽。

孙中山先派兴中会会员宋居仁和李昌前往孙眉家中,询问孙眉是否愿意加入兴中会。此时的孙眉也听说了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消息,出于义愤,立即表示愿意入会。

孙眉加入兴中会之后,首先交了五元的会费,随后又购买了二百元的“股单”。可是,这还是杯水车薪,与预算相差甚远。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孙中山返乡时与亲友合影,其右侧为胞兄孙眉

孙中山“异常焦灼”,孙眉听说后,于是用每头六、七元钱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牛,以资助孙中山闹革命。

这还不够,孙眉又把自己的好友邓荫楠介绍给了自己弟弟。最终,邓荫楠卖掉了自己的商店和农场,宋居仁也卖出了自己的饭馆。

由此,孙中山筹备了美金六千余元,折合港币13000元,回国发动了革命。

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但是,第一次的筹款实践也为孙中山积攒了“众筹”的经验。

随后,孙中山在海外的“众筹”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措施——

01演讲、宣传为革命筹款

孙中山的个人演讲十分有魅力,经常能够让海外华侨听得热血沸腾,甘愿捐款。

早在广州起义之前,孙中山从夏威夷坐船回香港,在船过日本横滨的时候,孙中山在船上即兴演讲,向归国华侨宣传革命要义。横滨华侨陈清听完之后,非常激动,立即决定加入兴中会。之后,陈清跑到了香港,参加了革命。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发表演说,号召爱国华侨为广州的第十次起义进行捐款。

孙中山首先为海外华侨说,虽然我们屡次起义失败,但是革命种子早已种下。只要大家捐钱,这一次我们就可以推翻清政府。

“盖海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共肩救国之责任是也”。就在这一次演说会上,华侨一气就捐了八千余元。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孙中山在广州演讲

当然,由于孙中山长期对华侨进行演说,每次都表明这一次革命肯定成功。因此,到了后期,华侨们对孙中山开始产生了怀疑,甚至把他看成骗子。

有一次,孙中山在新加坡的一家华侨餐厅用餐,有人问他:“孙文,你说要打倒满清,你有多少兵力啊?” 孙中山微笑回答:“我们的军队多着呢。”“你的军队在哪,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这吃饭?”他幽默地回答:“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满清皇帝在给我们训练军队呢!”众人大笑,于是大家给孙中山起了个外号叫“孙大炮”。

最有人气的一次是在1911年,孙中山抵达温哥华,在华人大戏院连续演讲4天,一共募集了6万3千美元。

孙中山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大炮”精神,让他能够在每次的演讲中都会获得革命经费。

02 创立会党来吸收会费


1894年,孙中山首先在夏威夷创立兴中会。随后,他又陆续在香港、日本横滨、台湾台北、南非约翰内斯堡、越南河内、美国旧金山等地陆续成立分会。

这些分会除了在当地办报宣传革命之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吸收有钱的华侨入会。比如,台北分会成立于1897年,吸收了当地的洋行买办、商民会员等入会。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孙中山与底特律同盟会成员合影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同盟会在海外设立了4个支部:南洋、欧洲、美洲和檀岛支部。孙中山多次强调:“合力筹款济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

《中国同盟会总章程》规定:“凡在本部当地之会员,有担任本部经费之责”,“各支部当地会员有担任该支部经费之责”。

同盟会在海外的筹款非常广泛和成功,最终获得了数额高达600—700万港元。

03 发行革命债券、股券

在兴中会创立之后,孙中山就尝试在夏威夷发行股单,获得了一定的效果。随后,孙中山就将这一办法进行推广。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他主动在兴中会章程中加了一句鼓励大家购买债券的广告语:“此于公私皆有裨益,各有咸具爱国之诚,当踊跃从事,比之(向清政府)捐顶子买瓴枝,有去无还,洵隔天壤。且十可报百,万可图亿,利莫大焉,机不可失也。”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中华革命军义饷凭单”

1903年—1904年,孙中山又在夏威夷檀香上发行了“革命军需债券”,票面为美金10元,购买价格则为美金1元,待革命成功之后,凭此券立即返还本息10元。史料记载,檀香山华侨“捐助者颇为踊跃”。随后,孙中山又将面额扩大到了10元,等到革命成功之后,返还本息100元。

同盟会成立之后,孙中山开始发行

“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中国革命政府军债券”,前者面额千元,实收250元;后者面额为100元。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中国革命政府军债券”

除了给予华侨利益上的甜头之外,孙中山等人甚至还在获得荣誉方面想出了办法。比如,他们许诺购买100元债券者,待革命成功后,可以保证拥有公民资格;购买1000元者,可以享有经营企事业单位的优先权。如此逐渐递增,最高的等级则是购买100万元者,可以获得对公园的冠名权并树立雕像。

04 利用、改组会党组织来筹款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美洲洪门的改造上,洪门有点类似于民间的秘密组织。

1903年11月24日,孙中山加入了美洲洪门,希望可以发展洪门内的人参加革命。

1904年,孙中山还改组了洪门内的报刊,用来与康有为等改良派进行论战,制造革命舆论。

1911年2月,孙中山在温哥华设立“洪门筹饷局”,发行“中华民国金印券”,票面币值分别为10元、100元和1000元三种。“洪门筹饷局”成立以后,温哥华致公堂“首捐港银一万元,以为之倡”,多伦多致公堂、维多利亚致公堂甚至还低压了房产,捐给了孙中山4万元。

孙中山——中国众筹第一人

▲“中华民国金印券”

正是由于以上四种“众筹”办法,才使得孙中山能够不断在国内发动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

经过学者洪丝丝的统计,在1894—1911年发动革命的过程中,华侨资助的款项,占革命派全部经费来源的75%左右,其他来源如革命党人会费、外国友人捐款、港澳同胞捐款占15%左右。

根据台湾学者蒋永敬的统计,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10次武装起义中,同盟会时期的8次起义,经费主要靠华侨资助,所占比例约为80%,尤其是第10次起义,全部经费都由华侨捐助。

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屡次说:“前时帝制之破坏,华侨实为一最大之力量”,“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

冯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岳麓书社,2013年。

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三联书店,2012年。

洪丝丝《辛亥革命与华侨》,人民出版社,1982年。

江满情《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对华侨力量的依靠——以筹款活动为中心(1894—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韦朝晖《论孙中山先生的海外筹款活动》,《学术论坛》,1997年5月。

周冉《孙中山革命早期经费来源》,《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