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故事發生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7月的一天。

這天,廣西布政使(主管一省財務的官員)朱椿出城遊玩,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老者,手舉一冊文書,顫顫巍巍地跪在路邊。朱椿看這人鬚髮花白,一身青衫,打扮的讀書人模樣,就命隨從接過他手中的文書,坐在轎子裡翻看。

朱椿一看,知道這位不是來告狀的,因為文書的封面寫著“策書”(政策建言書)兩個字。內容也是端楷細書,字跡工整,主要有三個方面:

  • 建議朝廷進一步減免錢糧,減輕底層人民的負擔;
  • 建議增設義倉,也就是慈善機構,救濟普通的貧民;
  • 建議禁止種煙,保證糧食產量。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朱椿看完後,雖然覺得這份建議書寫得不錯,邏輯嚴密,層次分明,足見這位老者的認真和用心。但是他並沒有帶這位老者到府上把酒言歡,詳談一番,而是面紅耳赤,神色突變,當即下令把這位老者抓起來,嚴加看管。他也沒有遊玩的興致了,轉而打道回府,馬上對這位老者升堂審訊。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老者見如此情景,一時也有點懵圈,這位布政使大人非但沒有把他待為上賓,而是如臨大敵,只好跪在堂下,從頭道來。

原來,這位老者名叫吳英,讀了一輩子書,卻只考中了個秀才,沒能當上官。現在已經60多歲了,身體也不太好,眼看時日無多,不甘心一肚子的才華就此埋沒,於是把自己平時對社會的一些思考寫成了這份《策書》,希望能給社會做點貢獻。這也是他寫這份建議書的主要動機。

審理清楚後,朱椿寫了一份彙報給廣西巡撫姚成烈,稱這是一件重大案件:

  • 老頭以秀才的身份妄議朝政,指責朝政中有不當之處,違反了國家綱紀;
  • 老頭在行文過程中觸犯了聖諱,有段文字兩次提到了“弘曆”的“弘”字。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姚成烈對此極度重視,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全力處理此案。他派出大批人馬,到吳英的老家,抄家捕人,把吳英一家20多口以及親戚們都抓來,嚴加審訊,審了幾天,直到確定吳英的這份策書沒有其他人參與。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姚成烈把這份案件寫成奏摺,呈給乾隆。案子到了北京,乾隆也非常重視,他立刻召集九卿大學士連續多次探討案情。最終,在這年9月份,

乾隆形成了如下終審判決:

  • 以“大逆”之罪,將吳英凌遲處死;
  • 吳英的兩個兒子,吳經才、吳簡才,雖對此事並不知情,也判斬立決;
  • 吳英的一個弟弟,以及幾個侄子們,判斬監侯,秋後處決;
  • 吳英的妻子全氏,妾蒙氏,以及兩個兒媳,幾個孫子,發給功臣之家,世代為奴。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布衣上書言事是常事,如漢代的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3000根竹簡長的文章;如唐代的杜甫也曾給朝廷上了一個《三大禮賦》;等。這些讀書人給朝廷上書,無非有兩個目的:

  • 為民請願,揭露民生疾苦;
  • 賣弄文筆,敞露才華,希望能獲得點獎賞。

這位花甲老人吳英的上書建言,很明顯是第一種目的,為了社會發展的更好,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竟然落得個如此慘烈的結局。可悲!可嘆!

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仗義執言的花甲老人竟慘遭乾隆凌遲處死

乾隆在中國歷史中算得上是一位“明主”,卻為何會一手製造瞭如此冤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