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因爲家長的吼叫而提高成績,正確的引導才是關鍵

安靜的電梯裡已經有很多人,到了某一樓後電梯停了下來,本來是挺自然的一件事,可是大家都愣住了,因為大家都聽到了河東獅吼,如王熙鳳般的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和這個聲音相比的話王熙鳳的可謂是餘音繞樑了。“快點進來,把書包背上,你聾了!”上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四歲左右的小姑娘,頭髮很凌亂,隨意地將書包拎在手裡,一看就是剛睡醒來不及梳頭髮就出門的。一個女人,極邋遢且粗暴。“聽到沒有?把書包背起來!”震耳欲聾的轟炸聲再一次傳來。大家都目瞪口呆,雖然大家都沒有說話,可是我相信大家都無比討厭這個聲音。然而小姑娘呢,依舊無動於衷,那個書包也快落到地上了。

眼前的景象讓我想到了當下很多家庭“吼娃”的現象。好多家庭本來只是媽媽吼,然後換為爸爸吼,甚至混合雙吼,有的更到了混合雙打的地步。當然這一切很多時候都是默默地關上自家窗戶後才開始進行的,因為所謂的面子。吼的大概是什麼呢?“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多好多好”“怎麼只考了這麼一點?”……可以說中國的孩子都有一個天敵——別家的孩子。

可是細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會因為吼從而提高成績嗎?會因為吼而改變自己的做法嗎?會因為吼而比別家孩子強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別家的孩子無論怎麼優秀都是別家的,也不會有別家的孩子跑過來喊自己一聲爸媽。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善待自己親生的孩子呢?每個人都是從童年過來的,孩子是需要鼓勵和引導的,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比別人笨多少。雖然有智力的差異,可是我想更多的應該是你無形中告訴他的,說他很笨,然後孩子自己在做事的時候會告訴自己“我很笨”,然後就真的變笨了。吼娃只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差,那麼可能有的人會說是不是越鼓勵越好呢?不見得,而是有個度,錯的就該批評,好的就要鼓勵,所謂的教子有方吧。

孩子是需要引導的。比如看書。情景一:今天你必須看多少多少書,看不完不準睡覺。情景二:寶貝,聽說這本書很好看,但是我也沒有看過,你看完後告訴我一下講什麼,就像你小時候我給你講故事一樣,其實我也很喜歡聽故事的。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會更好呢?

本文摘自家家樂學校小學語文組MTC的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