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川普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化

李向陽:特朗普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發言。

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2018年年會暨“亞太格局變動與中國周邊關係”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在大會上指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勢必會對亞太格局變動產生影響,中國周邊外交環境的不確定性隨之加大。中美貿易摩擦最終會以什麼樣的形態結束,從長遠來看,首先需要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特朗普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化,這利於幫助我們看清美國在全球戰略中的利益訴求和價值選擇。該問題的提出暗含著兩個前提:一是特朗普政府需要全球化,二是特朗普政府需要的全球化是否能夠實現取決於多重因素。對此,李向陽給出了三點判斷,一是儘管特朗普政府推行反全球化政策,但並不意味著他會放棄全球化;二是特朗普政府所期望的全球化是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美國並不期望單獨主導全球化進程,而是同西方的主要盟友共同主導;三是在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上,中美兩國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路徑方案,雙方主導權的爭奪主要取決於各自方案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什麼是全球化,李向陽在界定這一概念時認為,全球化具有雙重屬性,即生產力屬性和生產關係屬性。這兩種屬性按照馬克思所說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般認為,由商品、服務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或者技術進步推動的全球變革屬於生產力層面,而國際規則、秩序等因素由於適應生產力發展而推動全球化進步的,屬於生產關係層面。反之,如果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可能會阻礙全球化進程,乃至出現倒退。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反全球化政策,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多邊層面上,美國一方面是一再威脅退出,包括退出TPP、退出巴黎協定等,另一方面試圖架空WTO的多邊貿易機制,提出美日歐零關稅自由貿易區,有另起爐灶之意。更為關鍵的是理念上的轉變,特朗普政府正在拋棄“自由貿易”轉向所謂的“公平貿易”,這一原先支撐全球化的基本理念正在遭遇挑戰。二是在區域層面上,對已經簽署的雙邊貿易協定要重新評估,對有損美國利益的要重新談判,比如最近美國和加拿大關於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重新談判。

三是在雙邊層面上,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愈演愈烈。李向陽分析了特朗普政府不會放棄全球化的兩點原因,首先是由全球化的風險利益決定,全球化是技術進步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即便短期內有可能出現停滯乃至倒退,但是全球化的大趨勢誰也改變不了。其次,經濟全球化關乎美國的霸權地位,特朗普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需要以全球化為參照座標,如果離開了全球化,就談不上所謂的“再次偉大”。

在談到特朗普政府期望什麼樣的全球化時,李向陽關注到特朗普在競選時講到的“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創造好鄰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對待全球化的立場轉變,由貿易自由主義向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演變。在多邊層面,美國尋找志同道合的貿易伙伴共同推進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在區域層面,美國追求“美國優先”的區域貿易協定;在雙邊層面,特朗普政府側重一對一的談判博弈。李向陽提及,今年年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佈的2018貿易政策議程暨2017年度報告(2018 Trade Policy Agenda and 2017 Annual Report),對美國貿易政策的方向調整做出全面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對待全球化的立場態度,包括報告中

“富有進取的實施美國貿易法”等,都體現了美國轉向單邊主義的戰略意圖。

談及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李向陽表示,當前中國倡導的包容性全球化,與美國實行的戰略收縮正好相反,兩國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不同選擇,使得未來的不確定性變量增大。“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對全球化的重要貢獻,關於“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定位、如何引領全球化等問題,需要我們更為深入的研究探討。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中國在引領全球化進程中需要付出多大成本,李向陽認為,至少包含三類成本,即除了承接美國已付出的全球化成本之外,還需付出額外成本,包括包容性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成本。因此,在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成本與收益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地考察與完善。

此外,李向陽提出,目前學術界更願意討論必要性,而忽視可行性。他強調,必要性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對於歷史意義、國際意義的解讀過多,而可行性研究趨少,就會使整個研究體系缺乏實證性。因此,考量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同樣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