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客家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搬遷新居的時候,客家人一般也要從老家帶來一對公母雞,俗稱“帶路雞”,這兩隻雞必須在新居里養足百日之後,才能宰殺。據說這是因為一個古老的傳說——許多年前,是雞將先祖帶到這方土地,於是才有了客家人,為了表示感恩,便有了“帶路雞”的習俗。有時候小孩子去外婆家,外婆也會贈送外孫一隻帶路雞,寓意著孩子可以記得回去的路,經常去外婆家看看。現在,許多客家地區進新房依然有帶路雞的習俗。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在大多數客家地區,都有“帶路雞”的習俗。“帶路雞”又稱“兔路雞”又稱“鴛鴦雞”。公雞(完好,雙胲末鬮)和母雞(新雞,未賴蒲)各一隻。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結婚當日,隨新娘禮車,用“槎籮”挑到男方家裡,“帶路雞”一定要大要壯,尤其是母雞,最好一帶進新娘房中,放在床下當日就會下蛋最佳。


“帶路雞”由女方母親親自準備,用一條長9尺的紅帶綁住雞腳,帶子兩頭各系一隻雞的雙腳放於“槎籮”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兒嫁出去後和女婿和好相處,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且還要像雞一樣,要百子千孫,子孫滿堂。


其9尺長的紅帶,借“九”與 “久”的諧音,表示長久之意,希望女兒、女婿能“長相廝守”。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還有一種說法,“帶路雞”記得轉孃家帶路,多回孃家。

嫁到夫家要將“兔路雞”放出到新娘房中,看看是公雞先跳到床上,還是母雞先跳上床,這樣就表示你第一胎是生男孩還是生女孩。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于都客家風俗|帶路雞的典故

合作諮詢:17870178717(微信同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