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今天上班,小编一路上的感觉就是,中秋过后格外凉。看到路人都已经长衫长裤,这让依然还穿着半袖衬衣的小编顿时感到了莫名的优越感——年轻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可能有人要说了,等小编你明天感冒看你还得瑟不?

小编冤枉啊!说好的一起秋冻呢?为啥只剩我一人在秋风中凌乱了?为了防止有小伙伴和小编一样对秋冻产生误解,小编找来了一些有关秋冻的说法,一起来了解一下。


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

“秋天的一半是夏天,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晓梅说,8月初立秋,仍是三伏天,暑热盛行,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天气凉爽,早晚温差加大,进入10月深秋的寒露和霜降,气温下降。所以在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衣服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气温下降,增强身体防寒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胡世平认为,不管是“春捂”还是“秋冻”,目的都是顾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保持一种健康状态。然而,现代人容易体质偏寒,表现是脾胃虚阳气弱的症状,大多都不适合“秋冻”。


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因为这类人阳气本来就不足,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胡世平指出,以下几类人不能“秋冻”:

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有胃病的。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易导致并发症。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溃疡病人受寒冷的刺激后,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有老寒腿的。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即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老寒腿会使疼痛加重,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体寒女性。虚寒体质的女性,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疾病的侵扰。

有糖尿病的。寒冷时肌体内很多激素水平会升高,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


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过度“秋冻”不可取

胡世平认为,“秋冻”可以保证肌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但是“秋冻”也不是随便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的地域都有所不同。

时机:夏末秋初最适宜

初秋是秋冻的好时机。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温度:温度太低别冻了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但接近初冬时,气温降到15℃以下,就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部位:头颈腹腿冻不得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地域:南北有别要区别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张晓梅强调,体质较弱的人群,最好还是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是最好的做法。

胡世平建议,“秋冻”还应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锻炼也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入侵人体,当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


全面入秋,请掌握正确的秋冻姿势!


文章虽然有点长,但是如果您耐心地看完了,相信已经大致了解秋冻养生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了。不说了,小编得找件儿衣服先……

(综合来源:新浪新闻中心/山西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