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孩子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学会这招,优雅取胜!

孩子总爱玩手机、不给玩就哭闹...这是困扰不少佛山家长的老问题!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孩子们早早成为了“互联网原住民”

...

其实和孩子的“手机争夺战”也是对亲子智慧的一次考验!

如何优雅解决孩子手机不离手的问题?快来看看这几个方法管不管用!

不想和孩子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学会这招,优雅取胜!

01、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

因为孩子沉迷手机,小武妈妈上星期把他的手机收缴了。前天出门时,小武忽然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后,进入小吃店才发现小武正躲在店里一个角落玩智能手机。

小武妈妈啼笑皆非,虽然没有逼迫孩子拿出手机,却觉得之前的教育方式颇有挫败感——面对一个热衷手机的孩子,即使强行拿走手机,他也会从别的地方获得手机来玩。

然而,这些获取手机的方式却颇需玩味: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不想和孩子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学会这招,优雅取胜!

02、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强制禁止可行吗?

家在广州的梁先生也遭遇了一场“手机大战”:为了手机,儿子一怒之下竟然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上五年级的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从来不听家长劝阻。面对太太的埋怨,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删掉了。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小浩发现手机“坏了”,便将其狠狠砸向地板,不慎摔坏了桌边的青花瓷碗。

孩子沉迷手机,究竟该怎么办?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家长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就像上面这位梁先生一样,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但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且不说影响亲子关系,也导致孩子丧失了培养自律精神的机会。当然家长监督的成本也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被孩子找到,甚至教会孩子东躲西藏,欺骗父母。

而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他们有的学会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逐渐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不想和孩子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学会这招,优雅取胜!

03、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里,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更容易获得当下社会热点信息,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理,在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优势更是突出。在同伴交往中,微小的差别也能导致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过分压制,极有可能影响孩子对亲子间尊重、信任的看法,而无法实现我们对孩子接触手机的管控目的,更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跃程度及学习知识情况的管控。

不想和孩子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学会这招,优雅取胜!

04、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其实,也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它也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不少,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家长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 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 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家庭教育想取得真正的收获,要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有价值,都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小小手机,折射出的却是亲子关系之间的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