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李梅花、閻夫立夫婦,一個有著陶瓷領域的省重點實驗室,一個是陶瓷藝術界的大家,夫婦倆成績卓著,名頭都不小。近年來,閻夫立先生身體欠佳,李梅花更多地代表兩人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李梅花

在夫婦二人的鄭商瓷藝術博物館內,見到了工作中的李梅花。李、閻夫婦都是禹州人,二人在陶瓷文化事業上精研了半個世紀,通過傳承與創新,在研究中國傳統五大名瓷的基礎上,發掘整理出了鄭州商代原始青瓷的文化與工藝,並在創作實踐中嵌入新瓷技藝,創燒出了鄭商瓷。

李梅花此前最廣為人知的頭銜是觀音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她製作的觀音既有傳統特點,又有創意創新,情態各異,貼近生活,被西方藝術人士譽為“東方美神”。

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李梅花做的觀音像

創作中的李梅花,樸實無華,身心全情投入,有時甚至聽不到身邊的人跟她說話。

她說,自己手中的觀音,與宗教無關,與善良有關,身上有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影子。有人就曾在她的觀音作品前流連,讚歎“李梅花塑造的觀音會說話”。造訪時,李梅花恰好有一窯瓷器正在燒製中。她介紹說,這一窯要不間斷燒製9到11個小時,而我們,則趕上了古老又現代的柴燒窯的燒製。說古老,是因為古代的瓷器都是柴燒;說現代,是因為經她改進的窯,對柴草不挑剔,熱能利用率更高。“你們現在看到的這三座窯,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李梅花說,正在燒製的柴燒窯,是新型的節能環保窯爐,因為改進了爐膛,即使是破舊傢俱、秸稈枯枝都能利用,不僅熱利用率高,可以用960斤乾柴,燒出其他窯10噸燃料的效果,而且窯內溫度可以達到1280-1320℃,是國內柴燒窯的最高記錄。“燒瓷是火中求財,火中求藝,瓷是火的藝術。”李梅花說,他們研製的節能環保窯爐技術,熱量經過多重循環利用,排放廢氣少,溫度都在100℃以下,而且出渣少,目前已經獲得設計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多項專利,她願意無償貢獻給社會,讓更多人可以分享這一環保成果,名字就可以叫做“為民窯爐”。

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燒窯

此外,李梅花還有重油燒窯、氣燒窯等兩個大窯,不僅同樣具有環保和技術上的先進性,而且其中氣燒窯的高度達到了3.5米,比國內2.8米的氣燒窯高度記錄還要高0.7米。

除了親自動手製作、燒製瓷器外,李梅花現在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傳授技藝上,夫婦二人的很多成果與心得,都願意傾囊相授。目前李梅花正帶的兩個徒弟都很年輕,她不無驕傲地說:“他們可以與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水平相媲美。”李梅花帶徒弟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我要求他們25歲之前必須結婚,26歲必須把孩子生了……”李梅花說,人生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情,這些孩子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她不僅要教好他們技藝,還要管好他們的生活,隨後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業上了。走進陳列室內,看到自己的作品,李梅花立即像換了一個人,如數家珍地講解起每一件作品。從她送給迪拜王儲的水滴瓶,到三次參加世博會、征服西方藝術名家無數的“金鑲玉”、“銀鑲玉”;從中國傳統制瓷、施釉技藝,到器形、色彩的創新……

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瓷器

“有人喜歡把做壞的瓷器砸掉,我不願意砸,因為感覺我精心製作出來的作品,就沒有不好的!”對此,李梅花解釋說,以前人們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但現在經過她對原材料、工藝等的改進,已經可以實現“十窯九成”,所以她一直都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信心。

尤其是在材料改進上,李梅花說,目前重視環保、重視健康是現代人的強烈追求,所以她也把這一理念用到了制瓷材料上,思想裡通過創新帶動材料革命。比如傳統的唐三彩,釉料是含鉛的,對人體有害,目前他們已經研製出了無鉛三彩釉料。“我們這裡的材料即使吃到肚子裡也是有益無害的!”李梅花提到的,就是麥飯石,目前她們已經成功地把這種健康原料用進自己的瓷器,開發健康實用的餐具器皿等。最神奇的是,某國內著名白酒品牌需要窖藏五年才能實現的發酵效果,在她試製的容器中,一年就達到了同等指標。“這裡的作品,我可以跟大家說三天都說不完。”一言一語裡,李梅花滿是對自己作品的喜愛,據她透露,這件創新制作的陶瓷根文化藏品,曾有人出價過億,她也沒答應出售。其他的出價達到數千萬級別的藏品也不在少數,但她不願只追求金錢而失去對藝術本身的追求,都拒絕了。“目前的計劃是建立一個陶瓷博物館。”李梅花說,他們夫婦所擁有的資源,可不僅是眼前的這些藏品,以他們目前在陶瓷界的影響力,有不少國內的藏家願意把自己的珍藏交給他們代管,有幾個收藏有兩三百件中國古代陶瓷作品的國際友人,也正籌劃著讓中國的作品“認祖歸宗”。

7旬的她專注陶瓷半世紀,一件作品有人出價過億都不賣


瓷器

“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博物館能有來自世界各自的陶瓷作品,能給展示全世界的陶瓷歷史。”李梅花說,自己現在想做的事太多了,只感覺時間不夠用,“我真的想再活1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