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周期的角度,分析現在買房是機會嗎

近來,所有城市的房價都在緩慢下跌。包括人們一向認為堅挺的一線城市。

站在週期的角度,分析現在買房是機會嗎

於是很多人開始迷茫。現在房子還能買嗎?

想知道房子還能不能買,必須經過理性的分析。

否則誤打誤撞,以賭博的心態來買,除非你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心臟,能經得起房價漲落的折磨。

房子作為普通人一生最大的消費,很多時候要舉上下三代人之力,加上自己的一生,才能勉強買一套。

謹慎是對的。但太多人太謹慎了,以至在不知不覺中,房價竄上了天。

然後自己一拍大腿:媽媽呀,我要是早點買就好了,現在把我賣了都買不起啊。

其實買房子這個事兒,還真是有規律可循的。

原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先生有句名言:“人生髮財靠康波。”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的財富積累,並不是取決於你有多大本事,而是取決於經濟運行週期帶給你的機會。

正所謂: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上天。

站在週期的角度,分析現在買房是機會嗎

康波這個詞,來源於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捷耶夫。

他在1925年發表的《論經濟生活中的長期波動》一書中,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100多年的批發價格水平,利率,工資,對外貿易等36個系列統計項目進行了加工分析,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為期50-60年的長週期。

1,在康波週期中,前20年是投資期,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快速發展,迎來繁榮期;

2,中間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大衰退的出現;

3,最後15年是大規模衰退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週期包括:發生,繁榮,衰退,蕭條。如同人生一樣,會經歷出生,成熟,衰老,死亡階段。

瞭解世界經濟史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1960到1970年全球經濟滯脹,美國英國做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是一定要進入蕭條的。果然,之後就是十幾年的蕭條期。

之後美國政府率先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改革,終於在1982年底實現了經濟的復甦,直到1991至1994年美國信息技術泡沫化,這標誌著世界經濟的康波繁榮期。

在美國信息化泡沫破滅後,世界經濟也增長了七八年,直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

衰退期我們能看到的就是:雖然經濟增長不咋地,可我們還是能賺一些錢。在這段時間買房的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站在週期的角度,分析現在買房是機會嗎

2015年是全球經濟及資產價格的重要拐點。為什麼呢?大家錢多,但是沒有收益。就是說2015年開始,大家做什麼都不賺錢。

在這種困局下,一般人又想到買房。畢竟過去那些買房的收益,太讓人眼熱了。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2016年7月份之後,房價開始緩慢下行。估計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短暫的調整,調整之後又是一輪大爆發。畢竟房價兇猛,2015到2016年,可是翻了一番了。

沒有經過系統分析盲目入市,和瞎貓撞著死老鼠的概率是一樣的。

房地產作為經濟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也有相應的週期。房地產的週期既受經濟大週期的影響,也有自身的週期,就如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樣,它也進行自轉。一般而言,房地產週期大約為25年,這和人的購買行為有關。

人的一生作為群體來講,會有兩次買房,當然那些職業炒房團不在這次的討論之列——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變成職業炒房團。第一次是結婚時,第二次是改善時。這兩個時間相隔大概25年,房地產週期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中國的房地產週期開始於一紙文件。

1998年7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簡稱房改。它停止了房地產市場舊時代的福利分房制度,開啟了中國的房地產週期。

1,第一階段:1998年—2008年,是屬於房地產起步發展階段。是康波週期的發生期;

2,第二階段:2009年—2011年,是屬於房地產快速發展最火爆的階段,房價經歷了暴漲。是房地產康波週期的繁榮期;

3,第三階段:2011年-2016年,是屬於比較平穩的階段,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價格增長幅度放緩,市場更加理性。當然中間出現一些大規模反彈,像2015年到2016年,少數城市房價翻了一番,這隻能算是房地產週期中出現的回火,局部不能代表整體。這就到了房地產康波的衰退期;

4,第四階段:2016年到現在,房價開始下跌,從一些四五線城市逐步蔓延到一線城市,至今還在跌跌不休,這就是房地產康波的蕭條期。

當然這個蕭條什麼時候能夠過去,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能夠復甦,取決於房地產康波週期,也取決於全球經濟大週期。

目前全球經濟正如上文所說的處於蕭條期,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也是去庫存,供給側改革。

根據全球經濟的康波週期推算,這次蕭條自2015年開始,至少要持續5到10年,房地產自身的週期也要持續至少5年,顯而易見,此時買房,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不合適的。

如果您說等著房子結婚呢,不買的話媳婦就飛了,那我只能祝您好運,找到暴富之道,視財富為數字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