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爲而治」怎麼治?思想內涵是什麼

老子“無為而治”怎麼治?思想內涵是什麼

無為而治是順乎自然而無所不為的,但世間又沒有什麼事情不為它所作為的。老子認為,君王如果能按照無為而治的“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政治清明、人民和諧。他認為世間只要用“道”,人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萬事萬物也就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言論,強調的就是,為官者要無為而治。因為做到了“無為”,實際上也就是“有為”。“無為”不僅是“有為”,而且是“有大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道”的主體。老子認為,要成大事,必須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施智用謀的上策往往產生無為、無知、無能的印象,但這樣才能達到有為、有治的目的。老子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那時,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橫徵暴斂,胡作非為,老百姓在飢餓和死亡的邊緣線上掙扎,民不聊生。老子懷著對統治者的憎恨和對人民的同情,針對統治者的“有為”而提出“無為”的主張。那時統治者的“有為”就是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欺壓百姓,百姓在沉重的稅賦重壓下,困苦不堪

。因而,老子認為“有為”的禍害非常嚴重,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百姓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

此外,老子還對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乎。”這幾句話,道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生活,穿的是名貴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如山,而百姓卻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地罵一句:“是謂盜乎(這簡直就是強盜頭子!)”

老子認為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無私的,卻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統治者為政應要“無為”,應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無端欺壓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肆意妄為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學水的本色,有功不自居,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治國應利國,制度應利眾生的憲政,一旦制定頒佈,就不輕易變動,讓萬民在頒佈的憲政下自化。老子後來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成為千古名言,即希望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慢慢地,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老子認為統治者以“無為”方式來治國,並不是無所作為。就像孔子以中庸做事做人,希望人們不走極端一樣。這些都是強調治國者要自己帶頭執行,先正己而後正人。對老百姓做事要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不隨意製造不和諧。老子認為,無論是治國者還是普通之人,都應該以德為本,就如治流水,重在疏導,而不是堵截,這樣,知行合一,仁者愛人,和諧相處,社會就會有良好的風氣,孔子、老子的理論,在今天仍有借鑑的意義。

老子“無為而治”怎麼治?思想內涵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