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国庆节后,双十一前,晒账单似乎成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一位网友说,女友国庆节出去玩,信用卡欠款近三万,花呗还有一万多要还。

现在,为了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她天天逛淘宝,购物车里的东西一大堆,还交了上千块的预付款。

简直难以想象,到了双十一,她究竟会花多少钱。

每年,她能买上百支口红,用不完放到过期,然后扔掉。

还有各种化妆品和护肤品,也是一大堆,家里已经被快递盒堆满了。

关键是,女友月薪6000元。

从“月光族”到“负债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超前消费的行列。

我有个同事,花呗只还最低还款额,信用卡好几张,用起来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

有一回,她看我全款还花呗,还很惊讶,说:“明明可以分期,你为什么要全款?”

我说:“分期有手续费呀。我消费不高,全款也没多少。”

她一惊,好像第一次知道有手续费这回事,但是她消费的速度远超工资的额度,所以哪怕知道要扣钱,她还是继续买买买。

对她来说,买回的东西有没有用是次要的,买完了心里比较爽比较重要。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这样的消费模式,往往是在为欲望、情绪埋单,而欲望无度,情绪无常,当消费和这两样捆绑在一起后,一个人也更容易被金钱支配。

挣钱能力强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善于支配金钱。

欧洲某大学做过一个实验。

1、给你一张100欧元的支票,马上就能兑现。

2、给你一张更高金额的支票,你可以带走它,但要半年后才能兑现。

研究人员问受试者:“这张支票必须涨到多少钱,你才愿意等半年?”

实验结果发现:

越理性的人,越愿意等待,在其它测试中,他们也更乐于达到共赢的局面。

而冲动的人,则不愿意等待,哪怕支票金额上涨到150欧元,他们也会拒绝。

愿意等待的人认为,只要支票多出来的面值高于银行利息,就应该等,而不理性的人,往往选择马上拿钱去消费。

对理性的人来说,利用信用卡上的免息期进行消费,是必要的。

因为消费的那部分钱,在这个期间可以用来投资,如果要负债,那么至少,投资的预期收益,要大于负债所支付的利息。

所以,从长远看,理性消费的人,也往往具备更强的挣钱能力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刚毕业那年,我曾遇到过一个人缘好,气质爆表的女上司。

有一回部门聚餐,她和我们聊起着装问题,问我们说:“你们有没有人,内衣价格超过了外衣?”

她的问题让大家很惊讶,因为不论怎么看,都是外衣更贵些。

接着她又问了一句:“那内衣价格过300的呢?有吗?”

又是一阵沉默。

她接着说:“贴身的衣物很重要,因为那关系到你的健康,还有舒适度。我知道你们工资不高,但在有选择的时候,别只注重外衣,那毕竟是穿给别人看的。”

后来学理财,老师说:“对会挣钱的人来说,消费可以变成一场投资行为。

我听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女上司,对她来说,可不就是这样吗。

她的消费理念,是以健康和舒适度为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消费在无形中,就等同于为健康投资。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

她平时购物,最重视的就是舒适度,其次才看款式是否适合自己,至于品牌,对她来说,只是信赖度的问题。

和她一起旅行时,她挑酒店第一个看的地方往往是洗浴间。

她说:“卫浴用品的材质,最能体现酒店的品质。一个卫浴用品质量很差的酒店,你很难相信,它在别的地方能注重健康和卫生。”

现代人吃东西,很注重营养搭配,但在个人用品的选择上,却常常忽略了更重要的部分。

比如,牙刷很久不换。

据牙医说,一根牙刷两个月不换,上面积攒的细菌,比一双脏袜子两个月不洗积攒的细菌还多。

这句话有没有科学根据我不知道,但很明显,牙医是想用这种方式,刺激大家重视口腔问题。

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在经济能力有限时,能反应你挣钱能力的,恰恰是你对健康的投资。

一万块的床垫和一万块的包,如果只能二选一,对想要投资健康的人来说,答案不言而喻。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作家万维钢在《精英日课》里说:

现在的美国,如果一位女性在聚会上背名牌包,很难被人高看一眼。可如果一位女性穿着普通,却和大家谈论着《经济学人》杂志,她很可能具有高收入,高社会地位。

虽然订一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是100美元,可要读懂这本杂志却不容易,因为在美国,优质的教育是稀缺资源。

与美国相比,国内的教育资源丰厚得多,那些挣钱能力强的人,往往更舍得为知识付费,他们把知识付费变成了自我投资的基石,继而获得了更强的挣钱能力。

身边很多人说我爱学习,其实这个现象在写作圈里很常见。

越优秀的作者,越舍得为知识付费,而我只是模仿他们,强迫自己把稿费花掉,用来买更多的学习资料,开拓自己的眼界。

犹记得半年前,我试图跟出版社谈一个合作,他们搁了半个多月才回复我,一回复,就委婉地对我说:“你还处于成长期。”

这半年,我的网课语音播放速度从1倍加到3倍,比起写作,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

我没数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也没看自己听了多少课,但我再次跟出版社谈时,他们一天就回复了我,并对我说:“你看问题的角度很有意思,我们希望跟你达成合作。”

而我写的想法,恰恰是我把过去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这半年学到的经济学、博物学还有脑科学方面的知识,融合吸收后的成果。

我当然相信,网课学到的只是入门级,想要把更多的东西融会贯通,必须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针对某个方面,去深挖,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很多人不愿自我投资,是因为学习这件事,不是一个能即刻看到成果的事。

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让我们习惯了及时行乐,而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学习方式,恰恰需要我们去打破这种本能。

当消费变成一场投资,不论是投资健康,还是投资大脑,都会是一场与固有习惯相抗争的竞赛,而这个竞赛的胜出者,无疑是挣钱能力更强的人。

消费习惯,暴露了你的挣钱能力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用文字书写故事,用旅行认识自己,简书@顾之痕2008。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