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餘——道德引領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扶余——道德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扶余——道德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王家村的變化讓村民看在眼裡

A02版

走進扶余市的農村小山莊,鮮花翠柳白楊,文化景觀長牆,闊路閒庭廣場……令人心情頓感舒暢!近年來,扶余市堅持把綠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同頻共振、環境與財富同步提升的鄉村文明振興之路。

吉林省扶余市素有“兩省通衢、三江交匯”、“魚米之鄉”之美譽,幅員面積4658平方公里,轄12個鎮、5個鄉、5個街道、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以及2個省級工業集中區、2個市級工業園區、1個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園區、383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糧食生產五強(市)縣、生豬調出大(市)縣、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扶余四粒紅花生”特產之鄉,是全省勞務輸出大(市)縣、畜牧業發展重點(市)縣、東北地區棚菜生產示範區。

伴隨新一輪東北振興、長吉圖開發開放、哈長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試點等重大戰略的步伐,乘著吉林省實施西部生態轉型、生物質經濟基地等綠色工程建設的東風,扶余市謀求大發展大跨越,全力推進“活力扶余、生態扶余、文化扶余、廉政扶余、幸福扶余”建設,一個古韻新風並存,開放、富蔗、文明的扶余日益展現出迷人的魅力!

志願者到家講課,她戒菸戒賭了

“以前,我們夫妻感情不好,我天天打麻將,孩子也不管,整個家散得像一盤沙……”談起以前的生活,64歲的李淑範也不知道,以前渾渾噩噩的生活是怎麼過來的!

李淑範是肖家鄉王家村村民,嫁到該村已經有30多個年頭了。她願意抽菸,喜歡打麻將,打麻將時抽菸更甚,大旱菸一冒,整個麻將局上煙霧籠罩,嗆得旁邊看熱鬧的村民直往外跑。為了打麻將,她不管家裡的孩子,飯也不做、活也不幹,長此以往,她和丈夫的感情越來越差。

王家村有個名叫張利的村民,他是一名志願者,到李淑範家去講孝老愛親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她做好事,做好人,“當時我就想,做啥好人也不如坐在麻將桌上摸個‘寶兒’來得痛快啊!”李淑範自嘲道。

後來,張利經常去她家,他的堅持和博學明理慢慢地感動了李淑範。“真的,我現在煙不抽了,麻將不打了,和丈夫之間的關係也好了起來,經過10多年的學習,我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在,我在思想和生活上都感覺到了深刻的改變!”李淑範說。

中國傳統文化潤澤“美德鄉村”

李淑範口中的張利是肖家鄉王家村一名普通農民,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中國傳統文化義務宣講員、志願者。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張利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民間蘊藏著的強大道德力量,一旦被挖掘激發出來,必定成為推動鄉村文明的巨大力量。他從農家炕頭到道德講堂,每年義務宣講120多場次,每場聽講人數都在300人以上。由此,王家村成為了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

變化無處不在,點點滴滴,王家村人都看在眼裡:

過去的王家村,打架鬥毆、聚眾賭博等現象時有發生,鄰里不睦、家庭不和更是“家常便飯”。如今的王家村,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全村的人都去幫忙,村裡鋪磚路、安路燈、栽苗木,到敬老院裡慰問老人……村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做好事一呼百應。70多歲的朱文義老兩口體弱多病,和40多歲的智力障礙的兒子一起生活。村裡60多名年輕婦女兩人一組,排班照顧這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外來戶趙長順疾病纏身,幹不了重活,村民們待他如老鄰居,春種秋收都來搭把手。

昔日,王家村的小夥,娶個媳婦愁死人,沒人願意往“火坑”跳。現在,外屯的姑娘把能嫁到王家村當成自豪的事兒。

“人活著要有價值,要有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張利在接受新文化報·ZAKER吉林記者採訪時說,“這麼多年來,我就靠著感動,將村民一步步帶上了道德高尚這條路。我認為,只要思想轉變了,其他什麼都好改變,‘德不孤,必有鄰’,我始終堅信著這一點!”

道德引領和文明鄉風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扶余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做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他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加快發展農村志願服務隊伍、實施美麗鄉村示範區建設項目等三項舉措,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營造良好民風家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助力精準扶貧等各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多年來,他們發揮傳統文化、鄉賢文化的突出作用,發掘和宣傳農村道德楷模,樹典型、立標杆,通過身邊“看得見”的感召力,讓群眾受到薰陶。全市鄉村共培樹“中國好人”1名、各級各類好人標兵1600多名。把群眾公認的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作為鄉賢典型,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蹟。

以張利為代表的鄉賢,為他們提供農民講堂、傳統文化論壇等廣闊舞臺,利用農村結婚典禮或老人生日慶典等時機,讓他們從身邊的“家長裡短”講起,義務進行道德宣講,引導人們恪守道德,積極培育優良家風。在張利等人的幫助和感召下,許多浪子重新做人,瀕臨破裂的家庭重歸於好,不孝子女開始盡守孝道,婆媳、夫妻、鄰里關係都變得更加和諧,鄉風也變得越來越文明,許多村屯多年來都沒有信訪案件。

一些村匪屯霸也紛紛痛改前非,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帶頭人,成為村民信任的新鄉賢,這樣的典型事例,在每個村屯都數不勝數。

道德的引領和文明的鄉風,也為村級黨組織增強了戰鬥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使黨的政策在農村得到快速落實,例如農村改廁、環境整治、垃圾處理、鄰里糾紛等難題,都得到一一化解。

同時,每年上千場次的傳統文化學習,讓農民行為有規範,價值有引領,共同的價值觀凝聚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農民志願者隊伍從開始的幾百人,增長到10000多人,志願者本著“自願、自發、自費”的原則,累計投資達7000多萬元,用於村屯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僅2017年一年,全市志願者為村屯硬化道路100多公里,栽種果樹、松樹5萬株,鮮花近300萬棵,集中處理垃圾堆1347個、柴草垛950個,極大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面貌。

志願者還主動關心幫助本村屯有困難的村民。每年,志願者慰問村屯孤寡老人和福利中心資金就達30萬元。這種互助不僅體現在志願者和村民之間,在各鄉鎮、村屯之間也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志願者義務出工幫助其他鄉鎮村屯修路、安裝路燈、發展經濟等,形成了村幫村、戶幫戶的文明和諧景象。

新文化報·ZAKER吉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