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一:天津老月餅

龙一:天津老月饼

天津老月餅

我在天津生活五十餘年,每每為這座城市的歷史深感自豪,也從天津時令年節的種種細微之處感受到特有的生活趣味。但近年來,天津中秋節的內容似乎只剩下一盒一盒包裝花哨的“廣式月餅”,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廣式月餅,甚至臺灣月餅確有獨特之處,皮薄如紙,餡料內容每每有出人意料之物,風行天下,漸成時髦,於是,各地的土產月餅便漸漸被貶低,拋棄,以至於年輕的孩子們只知“冰皮”、蓮蓉、蛋黃等等,對本地土產棄之如敝屣。我倒不是食古不化,敝帚自珍之人,也沒有自恃上了幾歲年紀,把臉板得像鞋底子似的教訓年輕人的意思。只因有了這篇小文的機緣,想介紹幾味地道的“天津月餅”給年輕人嚐嚐,也算是當一回“美食偵探”吧。

龙一:天津老月饼

現在的月餅麵皮越來越薄,麵皮裡的油越來越重,以食餡為主,全無餅意。這種月餅好吃倒是好吃,但失去了月餅的本真。其實,月餅應該面皮有面皮的口感味道,餡料有餡料的諸般滋味才是。說到月餅的麵皮,天津月餅中首推祥德齋的“提漿月餅”。所謂“提漿”,是在鍋中放入白砂糖和適量的水,文火熬半小時,提出糖內雜質;再加入米粞(糙米碾壓時脫掉的皮)和小磨香油,慢慢攪拌,直至油不上浮,漿不下沉,然後濾出米粞,算是“提漿”完成。然後,拿這種漿和過篩的精白麵,揉搓至細膩柔韌。用這種麵皮包餡倒模,烤出的月餅色澤金黃,花紋完整,食之綿軟酥鬆,放置多日也不會開裂。

龙一:天津老月饼

早在民國元年,天津中華馨糕點鋪有一種包餡月餅名叫“癩皮酥”,據說是清末一個姓趙的打竹簾的窮人娶了富家女兒,改行開的這家糕點鋪。中華馨全盛時在意大利租界大馬路開店,所制“京八件”與桂順齋、一品香齊名。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中華馨與三德元等二十來家小糕點作坊合併,成為“河北糕點廠”,保留下這一名點。“癩皮酥”麵皮的配料、製作有獨到之處,例如麵皮中需摻用一部分“熟麵粉”,“開水熱油”等。這種月餅不倒模,沒有花紋,烤成之後,表皮上凸起一層大小不等的疙瘩,很像癩蛤蟆的表皮,入口麵皮即刻崩散,層層片片,妙不可言。只是,不知“河北糕點廠”如今還在不在?真的很想再嚐嚐這種具有傳奇故事的糕點。

龙一:天津老月饼

另外,天津還有一種“雙酥月餅”,當年河東糕點廠做得最好。這種月餅用的是“單提漿”,也就是糟漿較嫩;“小破酥”,即酥皮微裂不碎;至於餡料,則是甜鹹味道。最與眾不同的是“雙酥”,也就是說,它不是皮包餡後倒模成型,而是皮包餡後將面劑壓扁,擀成長薄片,然後將薄片捲成卷再擀開,雙擀雙卷,壓模成型。這樣的月餅,烤成之後,層層酥層層餡,甜鹹香酥,回味無窮。

龙一:天津老月饼

說了半天月餅皮兒,其實想說的是風俗不再。每年春節、端午、中秋這三節,最耐人尋味,最有趣的內容是風俗,是那種細膩的世道人心

,繁複的人情往來,以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等陋規和“月光馬子”之類的迷信。中國人民忙碌了百十來年,也該醒一醒,過一過有閒趣,有傳統的節日,否則這些節慶風俗都該被鄰國偷光了。

選自《美食小說家》,龍一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龙一:天津老月饼

《美食小說家》

龙一:天津老月饼

《美食小說家》,是著名諜戰小說《潛伏》作者龍一的小說、散文集,講述了作者與美食的不解之緣。

全書分兩部分:上篇是“饞人講故事”,從“我”的角度,用小說形式,回憶了童年時期的美食往事,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年糕、蓋澆飯,也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讀來讓人口水大流;下篇是“饞人走四方”,是作家在全國採風的同時,關注、享受當地美食,每個人都無法做到不食人間煙火,所有的愛恨情仇、功名利祿,不過是一場雲煙。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頓頓吃。

作者用生花妙筆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既有美食的歷史知識,又有美食的具體作法,是出色的敘事散文。

更多好書

百花文藝

↓↓↓

龙一:天津老月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