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天津老月饼

龙一:天津老月饼

天津老月饼

我在天津生活五十余年,每每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深感自豪,也从天津时令年节的种种细微之处感受到特有的生活趣味。但近年来,天津中秋节的内容似乎只剩下一盒一盒包装花哨的“广式月饼”,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广式月饼,甚至台湾月饼确有独特之处,皮薄如纸,馅料内容每每有出人意料之物,风行天下,渐成时髦,于是,各地的土产月饼便渐渐被贬低,抛弃,以至于年轻的孩子们只知“冰皮”、莲蓉、蛋黄等等,对本地土产弃之如敝屣。我倒不是食古不化,敝帚自珍之人,也没有自恃上了几岁年纪,把脸板得像鞋底子似的教训年轻人的意思。只因有了这篇小文的机缘,想介绍几味地道的“天津月饼”给年轻人尝尝,也算是当一回“美食侦探”吧。

龙一:天津老月饼

现在的月饼面皮越来越薄,面皮里的油越来越重,以食馅为主,全无饼意。这种月饼好吃倒是好吃,但失去了月饼的本真。其实,月饼应该面皮有面皮的口感味道,馅料有馅料的诸般滋味才是。说到月饼的面皮,天津月饼中首推祥德斋的“提浆月饼”。所谓“提浆”,是在锅中放入白砂糖和适量的水,文火熬半小时,提出糖内杂质;再加入米粞(糙米碾压时脱掉的皮)和小磨香油,慢慢搅拌,直至油不上浮,浆不下沉,然后滤出米粞,算是“提浆”完成。然后,拿这种浆和过筛的精白面,揉搓至细腻柔韧。用这种面皮包馅倒模,烤出的月饼色泽金黄,花纹完整,食之绵软酥松,放置多日也不会开裂。

龙一:天津老月饼

早在民国元年,天津中华馨糕点铺有一种包馅月饼名叫“癞皮酥”,据说是清末一个姓赵的打竹帘的穷人娶了富家女儿,改行开的这家糕点铺。中华馨全盛时在意大利租界大马路开店,所制“京八件”与桂顺斋、一品香齐名。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中华馨与三德元等二十来家小糕点作坊合并,成为“河北糕点厂”,保留下这一名点。“癞皮酥”面皮的配料、制作有独到之处,例如面皮中需掺用一部分“熟面粉”,“开水热油”等。这种月饼不倒模,没有花纹,烤成之后,表皮上凸起一层大小不等的疙瘩,很像癞蛤蟆的表皮,入口面皮即刻崩散,层层片片,妙不可言。只是,不知“河北糕点厂”如今还在不在?真的很想再尝尝这种具有传奇故事的糕点。

龙一:天津老月饼

另外,天津还有一种“双酥月饼”,当年河东糕点厂做得最好。这种月饼用的是“单提浆”,也就是糟浆较嫩;“小破酥”,即酥皮微裂不碎;至于馅料,则是甜咸味道。最与众不同的是“双酥”,也就是说,它不是皮包馅后倒模成型,而是皮包馅后将面剂压扁,擀成长薄片,然后将薄片卷成卷再擀开,双擀双卷,压模成型。这样的月饼,烤成之后,层层酥层层馅,甜咸香酥,回味无穷。

龙一:天津老月饼

说了半天月饼皮儿,其实想说的是风俗不再。每年春节、端午、中秋这三节,最耐人寻味,最有趣的内容是风俗,是那种细腻的世道人心

,繁复的人情往来,以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等陋规和“月光马子”之类的迷信。中国人民忙碌了百十来年,也该醒一醒,过一过有闲趣,有传统的节日,否则这些节庆风俗都该被邻国偷光了。

选自《美食小说家》,龙一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龙一:天津老月饼

《美食小说家》

龙一:天津老月饼

《美食小说家》,是著名谍战小说《潜伏》作者龙一的小说、散文集,讲述了作者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全书分两部分:上篇是“馋人讲故事”,从“我”的角度,用小说形式,回忆了童年时期的美食往事,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年糕、盖浇饭,也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读来让人口水大流;下篇是“馋人走四方”,是作家在全国采风的同时,关注、享受当地美食,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所有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顿顿吃。

作者用生花妙笔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既有美食的历史知识,又有美食的具体作法,是出色的叙事散文。

更多好书

百花文艺

↓↓↓

龙一:天津老月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