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的背影——倒在勝利黎明前的智瑤

三家分晉,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事件,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可見此事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

三家分晉的背影——倒在勝利黎明前的智瑤

晉國


通過以前書本上的學習和平時積累的歷史知識,我們大概瞭解造成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晉國公室逐漸衰微,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其中趙魏韓三家最終做大,併成功肢解晉國,分別自立為諸侯。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他們三家分晉,而且他們之間不繼續較量,決出個老大來代晉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不能忽略一個人物和一場戰鬥,對以後所發生事產生的決定性的影響。

這場戰鬥就是晉陽之戰,而那個人物就是發起這場戰鬥的智瑤。這場戰鬥的背景大概是這樣的,自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範、中行氏逐漸做大,一直輪流擔任晉國中軍將軍,把持軍政大權,而且他們六家為了爭權奪利,一直互相傾軋、相互討伐。到了晉定公的時候呢,範氏和中行氏的勢力被徹底消滅,只剩下韓、趙、魏、

四家,而且被滅掉的範氏和中行氏的領土基本被智氏獨吞。此時的智氏族領智瑤擔任晉國中將軍,掌握晉國軍政大權,智瑤本人更是被稱為“五長之人”,分別是儀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所以大家現在會發現問題了吧,此時的晉國四大卿族之間的的實力對比呈現智氏一家獨大,其他三小基本相當的局面,但凡勢力出現不均衡,那麼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自然啟動。

智瑤的策略是以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恢復晉國中原霸主地位為由,提出四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並且自己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做出表率。其他三家呢,肯定是不樂意的,因為這就像智氏有一百塊錢,而其他三家都只有五十塊錢,但是智氏要求各拿出十塊來給公家,這就會導致其他三家被明顯削弱而智氏對他們的實力對比會更佔優勢。大家對此都心知肚明,但是三家心不齊,魏和韓兩家畏於政治壓力與智氏的強勢首先獻出一個萬戶邑給公家,到了趙家的時候,趙襄子不幹了,說土地是老祖宗留下的基業,怎麼能說不要就不要呢。智瑤一看樂了,就等你小子不樂意呢,於是就率領另兩家組成三國聯軍去攻打趙家,最終的戰鬥就爆發在趙家的都城晉陽,這就是晉陽之戰。

三家分晉的背影——倒在勝利黎明前的智瑤

晉陽城


從以上的敘述,大家發沒發現有什麼問題,那就是智瑤的策略其他三家都知道,可為什麼魏韓兩家乖乖交地,而趙家明知道不交地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但就是不聽智伯指令呢?這就要從晉國政局演化及智趙兩家的恩怨說起。

自晉國施行六卿制,輪流掌握軍政大權開始,六大氏族之間因為爭權奪利及宗親傳統逐漸形成或明或暗的各自小集團。韓趙聯合有著上百年的優良傳統,吳秀波主演的《趙氏孤兒》大家都看過,韓厥對趙家的存續可是立有大功。範氏與中行氏也早已結為同黨,最弱的智氏——荀躒因與中行吳同宗(中行桓子荀林父與智莊子荀首為親兄弟)而依附於中行氏崛起。韓、趙同盟與範、荀連枝都有著很明確的歷史記載。六卿當中的魏氏家族在魏絳、魏舒的領導下逐漸崛起,立場不明確。從不多的史料中窺測:似乎魏舒更願意接近

韓起、趙鞅。由此我們可以瞭解,維持晉國政局平衡的大致是兩股卿大夫集團。

三家分晉的背影——倒在勝利黎明前的智瑤

晉中軍將軍


造成兩大集團徹底決裂的導火索,發生在公元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氏族領趙鞅(趙簡子)殺死不聽命令的族人趙午,趙午之子

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範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趙鞅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此時智伯的父親智躒奉晉公之命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救趙,擊敗範氏和中行氏,而後智躒靜坐朝堂,而趙鞅徹底清剿範氏、中行氏的殘餘勢力,範氏和中行氏徹底退出晉國軍政舞臺。因為智氏救趙氏於倒懸,挽救了趙鞅,荀躒為加強智氏,想要立親信士皋夷領範氏、以寵臣梁嬰父代中行氏,遭到趙鞅阻止。荀躒深恨趙鞅,用計殺了趙氏的家族宰相董安於。

至此,智趙兩家可謂是公開結怨,但是意氣的表象之下歸根結底是複雜的權利鬥爭。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首先是晉定公的腹黑。趙氏內亂並發展成趙氏與趙氏叛軍和範氏、中行氏聯盟的對抗,趙氏不支。而此時晉公令智躒為統帥聯合韓魏兩家救趙,智躒不去是違抗軍令,而且韓魏兩家必然回去救趙,從而激發兩大集團的激烈對抗,達到同時削弱兩大卿大夫集團的目的。而智躒去併為統帥,一定會控制局勢,不能讓範氏和中行氏徹底失勢,維持兩大集團均衡,又通過戰爭達到消耗,還是能同時削弱兩大卿大夫集團的實力。所以智躒為掌握主動權,選擇領命行事,還順勢下了一手更大的棋。趙鞅在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後並沒有收手,而是對兩家採取了斬盡殺絕的策略,這樣一來可以順勢擴大自己的實力,使政局向著有力自己的方向發展。智躒採取了不配合不阻止的策略,靜觀事件發展,就著趙氏的手消滅了範氏和中行氏,並利用自己中軍將軍的政治身份和此次事件的總指揮身份,立親信代範氏和中行氏,將被滅的兩家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保持兩大集團的實力平衡,但自己變成超級大國,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趙鞅當然會阻止此局面的形成,所以智躒出手教訓趙氏,併成功併入範氏和中行氏封土,使晉國政局由六卿變為四卿,而且是一強三弱的局面。

三家分晉的背影——倒在勝利黎明前的智瑤

四卿局勢圖

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智躒的孫子智瑤。在祖父打下的基礎上,他堅定不移的繼續施行削弱另三家,並努力尋找機會以滅三家代晉而自立。並且至此成功使趙氏產生政治不正確事件,名正言順聯合韓魏來興師討伐。整個晉陽之戰持續了大概不到兩年,因為趙氏的拼死抵抗和韓魏兩家的出工不出力,智氏始終未能攻破晉陽滅掉趙氏。戰鬥到最後,正好是夏季,雨水豐沛,於是智氏採取在晉陽所處河流上游築壩並掘開,水淹晉城的戰法。此法大獲成功,城中積水過深只差三版就可淹沒城牆,城內更是宰馬為食,破城滅趙是指日可待啊。勝局在望,智瑤帶著韓魏兩家巡視戰場,欣賞勝利成果。可能是得意忘了行,也可能是無心感慨,借景生情,說了一句“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可以滅亡人民和國家啊”。韓魏兩家聽了這話,互相看了看,心裡那是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啊,咱兩家都城都是建在河邊,以前也心裡明白,趙氏滅亡咱哥倆也危險,他智瑤又發明了這個大招,那不是毫無抵抗能力了。戰事發展到這個階段,趙氏是真急了,派特使趕緊聯合韓魏兩家,還講出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韓魏再想一想智瑤說的話,一口鮮血差點沒吐出來,不考慮了,於是毅然決然和趙氏組成聯盟,掘開河堤使大水轉向反灌智瑤軍營,智氏大敗並被滅族。

可憐的智瑤,上一秒還在憧憬勝利的喜悅,下一秒就被族滅,而且腦袋還被做成了酒壺。從他對韓趙魏三家使用的政治手段和戰場指揮能力來看,就算沒取得最終的勝利,怎麼說也都不至於淪喪至此啊,原因就是嘴賤。我們再來看看他的“五長”,“儀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乍一看全是優點,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優秀品質。可是,他作為智氏家主,聯軍領袖,這個善辯就是致命的弱點。作為領袖,你幹嘛逞口舌之快,普通老百姓都言多必失,你這麼個大人物說的話可都是政事啊,一會譏諷同盟,一會暴露心機,要不然怎麼會堅定韓魏反叛的決心。

本來智氏代晉這個歷史的必然性,就在不經意間的幾件小事上倒反成了族滅的偶然性,促成了韓趙魏三足鼎立的歷史形成,但是為何韓趙魏三家沒能最終決出一個勝者,是我們提出的一個問題,也是在下下一篇的文眼,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