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影評

《一代宗師》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記。以下的文字,算不上是影評,僅僅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忍不住拿出來與喜愛這部電影的朋友分享。有很多看似毫無關聯的題外話,但所有的這些,都因為這部電影,生出了念念不絕的迴響。

《一代宗師》影評

 《一代宗師》有這樣一句臺詞“千拳歸一路”,此話深得我心。中國的武功(不是飛來飛去的那種)最早的時候叫做武術,之後民國時期開始叫國術,不管怎樣變都有一個“術”在裡面、千萬不好小看這個“術”字,日本在奧運會上的金牌大戶柔道在明治維新前就叫做柔術的,當美國人佩裡轟開日本國門之後,日本的部分柔術流派也開始求新求變,具體的過程一點不比政治革新簡單,那裡不做熬述,改變的最大一點就是把“術”改作了“道”。不好小看這一個字的變化,以前柔術就是一門防身的技法,為的是在搏鬥中戰勝對手,保存自我,而變成柔道就加了些玄之又玄的味道在裡邊,似乎很是上了一個層次。大約相當於煎餅攤和藍月亮餅業工作室的區別,當然這是對外人,尤其是文化以外的外族人說時自抬身價的普遍做法。以柔術本身來說,由術而道,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很多反關節技,也就是說柔道殺傷力變小,更適合體育競技和強身健體,再也不是一種殺人的技巧了。

《一代宗師》影評

與柔術相類似,武術創立的目的是為了殺人,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殺人的技巧也是千錘百煉,原始人用大棒子互相毆打,之後改用青銅器,再之後有了鐵器,當雙方裝備差不多時,殺人者和被殺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技巧,於是中國人發明了武術,終極殺人技巧。最早時的武術都是用器械,簡單來說就是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這些個十八般兵器,脫胎於立刻對決,兩人見面都是一閃而過,勝負也在這一瞬間決定,很有些古龍小說裡的味道。

看過影片,我覺“一代宗師”更像是條道路,是個命題,劇中有三人可做解答:宮寶森,宮二,葉問。

宗師之一宮寶森,宗在胸懷。武林前輩的成就片中交待得比較清楚,不墨守成規,胸懷境界高遠,放下個人名利,力排眾議,為新人鋪路。對馬三、對宮二、對葉問都有指點,結果如何在個人悟性,老爺子講“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但凡一個人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足見高山。

《一代宗師》影評

宗師之二宮二,宗在執著。身為女子,雖然慈父望其安過婦人之道,但其掌家興業的心思並不一樣道,爭強好勝只為家族榮譽,為拿回“宮家的東西”執著而為,目標達成後恪守斷髮入道之願,雖與葉問惺惺相惜,卻能進退有分,也讓人敬佩。當然“不圖一世,只圖一時”的心境讓她成不了她爹那樣一天一地的豪傑,結局雖然悲情,但也算女中豪傑,畢竟,執著也是一境界。

宗師之三葉問,宗在自然。葉問的人生經歷國勢的動盪變遷,前四十載武林中風光,生活上愜意,不惹是生非,亦不拒門前挑戰,應付瀟灑自如,氣沉得住。與宮寶森搭手,時勢使然,也為武林取長補短新開一扇門;國變家殤後,存氣節亦謀生活,道法自然不強求;視恩怨為緣份,踏出佛山欲北上而南下隨心而動,開門傳藝不苛求哪門哪派,一橫一豎,重在“講手”。自然,執著於一座座高山過後,殊途同歸。

《一代宗師》影評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這三人算是面子代表。王家衛在採訪中說:“宮寶森是面子,丁連山是裡子;葉問是面子,一線天是裡子。我想講的,不止是葉問一棵樹,而是整個武林。這條路上,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繼續走。我期望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武林,而不是單純的一個人,既然是武林,樹林裡就就應有樹也有草,張震的戲份不脫節也不剩餘。”一線天雨中以一抵十,場面與開篇葉問那場頗有相似,差在有兵器、有吶喊、有血光、無讓,宗師情懷由此一襯可見。趙本山、小瀋陽的出場,有不少人覺得與本片不搭,我倒覺有幾點好處:一、劇中東北人&劇外東北人,當年宗師&今時大腕,觀眾能品出什麼?二、喜劇正劇,笑點尿點,也在於咱們的想法看法;三、劇中要人裡外都能容得下、讓得起,劇外人能做得到嗎?

咱們戲裡看武林江湖,戲外看世界,道理相通,不然就很容易輸,根源在想法。“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或許是在誨人堅持理想信念,難免輸與錯,此時貴在回頭,再尋步進之路。“言必稱三,手必稱拳”,一部影片一本書,一個故事一句話,不忙的時候好好想一想,哦,原來是這麼個味。

王家衛拍片沉得住氣,觀眾看也要沉得住氣。更重要是,活在當代,也要沉得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