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號:8月30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金融號:8月30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中國金融網-金融號:8月30日金融市場觀察、分析、預測與展望

中國對外投資產業分佈更理性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29日發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對外投資產業分佈更加理性。

來自人民日報的消息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年,我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長27.2%,躋身對外投資大國行列。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246.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4820.2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八位。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資本的全球影響力正愈來愈強。

中國對外投資產業分佈更加理性。2015年開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步入理性調整階段,雖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在全球中的份額升至10.14%,投資結構、質量效益不斷優化。2018年1—7月,中國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佔比分別為32.5%、15.8%、11%和9.6%。在風險較高的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沒有新增的對外投資項目。

中國銀保監會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做好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部署

8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銀行保險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學習貫徹中央、國務院關於下半年經濟金融工作的安排部署,總結今年以來的工作,研究分析當前形勢,對近期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求。

會議強調,中央、國務院已就下半年經濟金融工作作出決策部署,明確提出“六穩”方針,銀保監會系統要堅決抓好貫徹落實,全力以赴做好近期重點工作。一是繼續做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各項工作。按照中央關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總體部署,進一步融合、深化、細化銀行業和保險業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的具體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自覺在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的框架下,發揮好銀行保險監管部門職責,防控處置好互聯網金融風險。進一步完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加大不良貸款準確分類和處置工作力度。認真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和強化問責的政策精神。積極防範、穩妥處置好其他重點領域、重點機構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二是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服務質效。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引導銀行保險機構以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推動定向降準資金支持債轉股儘快落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優化對重點領域的銀行和保險服務,對關係國計民生的在建項目加強資金保障,防止因資金斷供形成“半拉子”工程。大力支持改善民生擴大消費,高度重視民營企業、民營經濟金融服務,進一步優化對小微、“三農”、扶貧和基本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的銀行和保險服務。三是深化銀行業和保險業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推動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強化的領導和的建設,加快探索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繼續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原則,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要舉措。積極做好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推動機構在有效防範各類風險的前提下,探索多樣化可持續的融資方案。合理平衡好加快開放和防控風險的關係,指導銀行保險機構不斷加強風險管理。四是進一步加強系統內的建設。著力加強的政治建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做到“兩個堅決維護”,確保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銀行業和保險業得到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擺在首位,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馳而不息改進作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公私分開、履職迴避和監管履職問責辦法。嚴格督促會管金融機構委主動扛起全面從嚴治主體責任,切實加強會管金融機構的建設。

交通銀行淨利潤被反超 折射銀行業轉型難題

作為國有五大商業銀行之一的交通銀行愈發窘迫,在2015年營業收入被招行反超之後,2018年上半年的淨利潤也首度被招行趕超。日前上市銀行2018年半年報陸續披露,交通銀行在營業收入負增長1.78%的同時,淨利潤、營業收入等業績指標被招商銀行越拉越大。

剖析兩家銀行的發展就會發現,這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銀行業轉型的兩種路徑,一種是堅持提前佈局零售轉型,走輕型銀行發展道路,實現轉型突破,一種是銀行業黃金十年帶來的“規模情結”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慣性。

招行興業等超過10家銀行宣佈擬設立或已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

截至目前,包括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行銀行在內超過10家銀行宣佈擬設立或已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

業內人士指出,設立資管子公司有利於資管業務的相對獨立運作,在減少資管業務對母行依賴的同時做好風險的有效隔離,相對獨立的運作體系也有利於資管業務自身的有序發展。另外,資管子公司的設立也有助於推動銀行綜合化經營。目前,我國銀行盈利模式相對單一,未來資管子公司的落地或將改變目前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利差盈利的模式,逐漸向管理和服務收費模式轉變。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表示,設立資管子公司能將資產管理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區隔開來,有助於實現收益和成本的獨立核算,隔離風險。同時,有助於資管產品在審批、風控、業務流程、產品研發等多個方面更加專業化。此外,還能形成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和運作模式,提高從業人員的主動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建設銀行半年報顯示理財和資管業務發展不會有衰退趨勢

中國建設銀行半年報顯示資管新規細則下,理財和資管業務的發展不會有衰退趨勢。建設銀行副行長張立林表示,“居民對理財的需求是平穩的,當前理財業務收入暫時有所下降,但在過渡期內,理財業務收入會緩慢上升。在過渡期中商業銀行將得到緩衝,消化和資管新規不一致的存量業務,但並不會影響繼續服務實體經濟,今後資產管理仍然是建行重要的業務方向。”

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廖林表示,建行資產質量穩中向好趨勢不變,當前不良率從1.49%下降到到1.48%,不良下降態勢在未來將持續。建設銀行存量的信貸資產從結構看,高質量的基礎建設貸款、住房按揭貸款佔大比例,加之在信貸資源投放在好的方向上,對資產質量形成了有力支撐。王祖繼指出,當前債轉股勢頭很好。建行做為債轉股引領者,配合主管部門制定法制化、市場化的方案。當前在債轉股的領域總共簽約逾1萬億,建行佔了半壁江山,共簽約6400億。在落地項目中,總計落地2200多億,建行落地1100億,上半年簽約500多億,落地100多億。王祖繼表示,在債轉股項目中,建設銀行挑選健康、有發展前景、在產業中有市場、技術優勢的企業,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去股抵債、收債轉股、發股還債等等,經過雙方協定,上市公司正常退出,非上市公司共同協商退出。

中國金融條件指數:中國金融環境或將邁入新階段

第一財經研究院本週開始發佈“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指數”,該指數分為日度指數和月度指數,其中日度指數每週發佈,月度指數每月發佈。該指數旨在為觀察中國宏觀金融環境提供新的視角和度量工具。

“中國金融條件指數系列是第一財經研究院為衡量中國融資條件、融資可得性,以及宏觀金融綜合鬆緊程度而創建一個指標,對政策制定者、金融市場參與者和公眾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表示,“日度指數反應更為靈敏,可以幫助我們在滯後的宏觀金融數據公佈之前對趨勢形成預判,而月度指數則能更為全面地反映全社會融資條件和情況的變化。”

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日度指數8月28日報0.31,在2018年上半年,日度指數均值為1.09;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月度指數7月報0.51,低於6月的0.93。兩個指數的變化均反映出中國金融環境在邊際上的放鬆,尤其是7月下旬以來快速回落。

日度指數基於交易類數據,統計起點為2015年1月5日;月度指數基於交易類數據與統計數據,區間更長,起點為2008年9月。0代表指數運行均值,指數越高代表金融環境越緊縮,指數越低代表金融環境越寬鬆。

金融科技普惠指數公佈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地域性差異

金融科技(Fintech)有力地推動了普惠金融發展,從金融科技角度對普惠金融發展程度進行有效地測度是分析和評估金融科技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如何從金融科技視角對普惠金融發展程度進行有效測度有賴於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指數)構建。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發佈了《Fintech視角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全國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進行了度量評估,以期找出各個區域普惠金融發展的差異及差異的原因所在,為下一步執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提供參考。

通過建立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和指數,並定期進行監測、比較與分析,可以客觀反映普惠金融發展狀況,為普惠金融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是一項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基礎性工作。報告在充分借鑑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學者提出的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基礎上,結合中國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實際情況,從金融科技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金融科技服務使用情況及金融科技服務質量四個維度,探索性地構築金融科技視角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合成Fintech普惠金融指數。

Fintech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的特點在於:一是覆蓋的範圍廣泛。指標體系不僅包括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還包括了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和服務質量。二是選取指標儘量客觀。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去除需要主觀評價的指標,排除主觀評價的差異性,以保證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三是指標設計力求符合國際慣例。指標框架體系設計是在充分借鑑國際組織的基礎上構建,儘量和國際組織保持一致性,方便於國際之間的比較。四是指標設計基於中國發展現狀,反映中國特色。指標體系在保持國際慣例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公開的可獲得數據進行了調整,使之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合理地評價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

20家銀行上半年平均不良率1.465% 不良率普降

截至8月29日,26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經有20家銀行公佈了中考成績,佔比76.9%。從已公佈的銀行半年報來看,可謂成績喜人,上半年多數上市銀行實現了資產規模和淨利潤的穩步增長,資產質量明顯優化。

統計數據顯示,20家銀行平均不良率1.465%,好於去年末的1.507%,僅江陰銀行一家的不良率超過2%。此外,相比去年末,不良率上升的銀行僅3家,2家持平,15家則不同程度地下降。

民營銀行三年成績單:10家盈利,5家淨利潤超1億

截至2018年8月27日,12家民營銀行交出了2017年成績單,成績喜憂參半。喜的是,公佈財報的12家民營銀行中,有10家實現盈利。憂的是,民營銀行發展差異巨大,騰訊的微眾銀行和阿里的網商銀行撐起了民營銀行大半個天。

從淨利潤來看,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淨利潤均突破1億元大關。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的淨利潤排前三,分別為14.48億元、4.04億元和2.53億元。

威海藍海銀行和新網銀行,由於2017年才正式營業,2017年分別虧損0.98億元和1.70億元。蘇寧銀行基本實現盈虧平衡,微盈18.9萬元。

日本央行在政策調整後仍然面臨副作用風險

來自彭博消息,日本央行審議委員鈴木人司29日警告稱,日本央行可能會發現,如果只是等待其寬鬆政策累加的副作用出現,它就會失控。他希望密切關注低收益率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如果它們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出現,那麼就有一種風險:我們很難做出很好的反應,或者根本不能做出反應,”鈴木週三在沖繩對商界領袖談到累加的副作用時表示 。

在他的評論之前一個月,日本央行採取行動,以減輕其激進貨幣刺激措施的副作用,其推動通脹的計劃一直未見成效。雖然他承認,允許更靈活地購買政府債券和ETF的調整,有助於使央行的政策更具可持續性,但他強調日本央行需要密切注意副作用。

鈴木表示,日本金融體系仍然保持穩定,但他的評論顯示央行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整以考慮副作用。這位審議委員在加入日本央行之前在日本的商業銀行部門工作了40年,他表示,由於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日本央行2%的通脹目標,因此“更需要密切關注”貨幣政策對日本債券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影響。他還表示,由於日本央行的寬鬆計劃,債券市場的運作已經惡化。

若英國硬退歐 全球央行或拋售逾1千億英鎊外儲

美銀美林周二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英國在沒有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的情況下退出歐盟,則外匯儲備中有英鎊的全球央行可能會出售逾1000億英鎊(1275.3億美元)外儲。

在投資者看來,英國無協議退歐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大。這些投資者正在對沖英國無協議退歐情況下英鎊大跌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英鎊佔全部央行外儲的4.5%,而美銀美林稱,自1995年以來英鎊在全球央行外儲中的平均佔比為3.6%。據該銀行計算,佔比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有1000億英鎊被拋售。

“假設央行將所持英鎊外儲減少至長期均值(即3.6%),這意味著在無協議退歐但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全球央行可能出售價值逾1000億英鎊的英鎊外儲。”

美銀美林仍預計英國將“軟”退歐,即英國仍保留關稅同盟成員國身份,並稱管理外儲的官員可能會等待無協議退歐的情況獲得證實才會調整投資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