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彩禮市場價,八萬八

假期回農村老家,看到家門口停了一輛新買的思域,還沒掛牌。問母親車是誰家的,她說是東邊鄰居的,下月他家兒子結婚,車是當初訂婚時就決定要買的。第二天碰見了準新郎,就在一起閒聊。車是小排量低配的,辦下來十三萬,動力夠用,面子也夠。房子是早幾年在鎮上買的,離這邊也就六七里路的距離。準新娘的姐姐在市裡上班,見多識廣,過問房本和車本寫的是誰的名字。準新郎說都是他爸的名字,對方雖然不高興,也不好說什麼。彩禮人家要了多少,我問。市場價嘛,八萬八,他笑著回答。

市場價,我覺得挺有趣。仔細一想,還真是那麼回事:我最初的記憶好像是兩三千塊,後來漲到一萬,兩萬,再後來六萬六,現在的八萬八。長期來看,一直在漲,很合理;短期來看,確實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市場價,數字吉利,也算公道,幾乎所有家庭都能接受。結婚嘛,大喜事,規矩是約定俗成的。每家的情況都不同,會根據實際做一些變通。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打工潮風起雲湧。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外出闖世界,不少小夥子都是從外面直接領回來外地的姑娘,各種程序都免了,幾乎不花什麼錢。遠嫁的女兒甚至幾年都回不了一次家,真成潑出去的水了。父母都希望女兒不要嫁得太遠,最好能在一個縣裡,方便走動。家裡有兒子的也希望娶一個知根知底的,有熟人介紹更好。於是,相親又成了主流。

上過大學的,一般都在外面工作,通常雙方父母都不怎麼計較,大面上過得去就行,越隆重當然越好。鄰居家的小夥和準新娘都在外面打工,他們和很多同齡人一樣,遵循傳統,遵守規矩。相親、訂婚、結婚,禮節都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房、車、彩禮錢、嫁妝,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衡量標準。有的人抱怨農村彩禮太多,結婚成本太高。我覺得老家的情況還可以,八萬八不少,出不起的人家並不多。雖說對房和車也有要求,但假如兒女真的相中了,父母也都比較通情達理。現在的年輕人,主人翁意識很強,父母也都不怎麼敢大包大攬。相親,我們那裡也叫相家,不僅對象要相,對方的家人也要相,家境、人品、鄰里關係也都要打聽。

在婚姻大事上,人的自私和無私表現得尤為突出。女方要求高額彩禮,要房要車,看似很自私,甚至有些不講情理,其實全都是為子女考慮。房和車是給小兩口準備的,彩禮女方家一般都不要,轉手給了女兒,直接又帶回婆家了。嫁妝肯定不能少,東西還得買好的,閨女出門時父母也會給錢。可憐天下父母心,怕女兒進婆家沒地位,受欺負,結婚前想方設法先把一部分經濟大權攥在手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村人說不好,但心裡懂。佛有千面,人有萬種,拿女兒彩禮的也有,態度強橫的也有,無可厚非。畢竟日後要成為一家人,孩子能過好就好。不論是六萬六,還是八萬八,在成全一份好姻緣,處好一門好親戚面前,頂多算點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