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莫難忍,惹來麻煩後悔晚

關節疼痛莫難忍,惹來麻煩後悔晚

生活中,對於颳風下雨前夕的關節疼痛,許多骨關節病人都習以為常,認為忍兩天就會過去。其實,每次疼痛都是一次對關節的輕微損傷,反覆疼痛發作就會積累成明顯損傷,應該及早到專科醫生處進行治療,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就注意愛護關節。此外,骨關節外傷可能會拖累對稱的另一邊關節,更會使關節退變提早來臨,一旦韌帶、關節受傷就應該徹底治好。而老年人保護關節不能只靠補鈣,而應該從調理全身各器官的機能入手。

每次關節疼都是一次損傷

無論是已經恢復的外傷,或者是由於年紀大而引起退行性病變,都會對骨關節內的循環造成影響,使骨關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下降。因此,在颳風下雨、氣溫驟降的前夕,骨關節病病人都能敏感地覺察到,出現疼痛的現象,病情嚴重者甚至對氣溫的升高也同樣敏感,因此,不少骨關節病的老病號都自詡自己的關節“比天氣預報還準”。但這種天氣預報式的疼痛一般只持續兩三天,平日又沒有明顯的不適,因此許多人都覺得發作時咬咬牙忍一忍或者吃些止痛藥就會過去,其實每次關節疼痛發作都是一次對關節的損傷,一味靠忍只會使損傷越來越大,招來更大的麻煩。

關節的疼痛是因為關節裡出現了充血、水腫,每一次疼痛,關節就要經歷一次這樣的過程,從而產生輕微的改變。如果對其置之不理,或者只是用止痛藥來抑制疼痛,不僅每次“變天”前關節疼痛的時間越來越長、程度越來越厲害,多年以後,小改變還會積累成為明顯的損傷。所有關節退變都不是一天兩天內發生的,而是天長日久造成的。就像關節變形,每次輕微的損傷,關節連接的兩塊骨頭會稍微有些錯位,但肉眼是無法識別的,但如此反覆多次以後,變形就會越來越明顯了。

關節外傷可禍及“鄰居”

反覆出現骨關節疼痛不要靠忍,吃止疼藥也是治標不治本,應及時到專科醫生處治療。而一旦關節的損傷已經形成,再高水平的醫生也只能減輕症狀、儘可能地恢復功能,但卻無法把已經損傷、退變的關節復原成完整無缺的關節。當關節損傷已經無可修復時,就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即便如此,其功能和舒適程度也始終不如自己“原裝”的好。所以,無論對是否有骨關節病症狀的人來說不過去,更重要的是不要等關節疼了才想到它們的存在,在平時也應該好好地愛護。

對於年輕人來說,首先要保護關節免受外傷,因為關節一旦受到外傷,退行性病變就會提早到來。有些人仗著自己年輕,覺得一點點腫痛不算什麼,扭傷、骨折後好得“七七八八”就急著解繃帶、拆石膏、拋開柺杖,這對傷口的癒合非常不利,說穿了就等於啟動了關節新的損傷積累過程,為日後埋下隱患。

另外,一邊關節受傷沒痊癒,可能會拖累另一邊與之相對稱的關節。這是因為這個關節活動起來會痛,所以在活動的時候,患者就會自然地多用對稱的另一邊關節,使其負擔加重,磨損得也會厲害些。

如果受外傷的關節恢復後,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仍然反覆疼痛、腫脹,或者關節有被“卡”住、不靈活的感覺,就應該回到專科醫生處進行治療。

關節痛者運動應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炎熱的夏天尤其是三伏天裡,空調的使用比較頻繁。如果空調吹久後關節感到疼痛,則表明關節有潛在的退變,應該好好保護。關節退行性病變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自然過程,出現的時間早晚和嚴重程度則因個人使用關節的程度而異。按正常使用情況來說,女性一般在絕經後開始出現關節退變,男性則稍微遲些。對所有老年人來說,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骨關節問題。

常被膝關節疼痛困擾的老人們聚在一起時,往往會對是否應該運動這個問題各執一詞。有人說自己的醫生建議自己多運動,也有人覺得關節退變是因為關節用得過度而磨損了,當然不應該再去繼續加重它們的負擔。

關節出現疼痛是否還適合運動不能一概而論,首先,骨關節病患者應該選擇強度不大的運動,比如散步。如果膝關節只是在剛剛開始走幾步時有些疼痛,而走了幾步以後又感覺“松”了些,不疼了,這種情況是適宜繼續運動的,而如果本來還好好的,走動的時間稍微長一些之後,膝關節就變得又腫又疼,這就說明膝關節的狀況並不適宜繼續運動,而是應該到醫院治療關節損傷。天冷時人的活動量較少,關節內血循環減少會使關節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因此即使無法到室外走動,也應該坐在椅子上活動活動膝蓋。

老年人愛護關節應該有“全局觀念”,不能光盯著補鈣。年紀大了以後全身的機能都開始下降,退行性關節炎只是身體整體功能退變的其中一個表現。比如心肺功能差的老人,稍微活動一些就氣喘吁吁,即使他的關節情況允許他進行運動,他自己可能也不願意動,腎功能不好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胃腸功能不好則會影響鈣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這些都與骨關節健康是相關的。所以,保護關節應該從全身的調理出發。

作者/戴漢文

來源/青春與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