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4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系列節目《鄉土中國農村系列調查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對昆明市東川區李子溝村因地制宜拔窮根的脫貧故事進行了報道。在近二十分鐘的節目中,講述了東川區銅都街道扶貧工作隊針對李子溝村特殊的自然環境,幫助村民依靠當地特產開花洋芋脫貧的扶貧故事。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報道主要內容如下:

在雲南的一些地方,山高路遠,環境惡劣,除了土豆玉米,也不適合種植其他經濟作物。讓這樣的地方脫貧無疑是個難題,那麼,這些地區能不能因地制宜拔掉窮根呢?最近記者在雲南省重點貧困村昆明市東川區李子溝村進行了調查。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李子溝村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地處烏蒙山區,風景秀麗;但是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所以直到現在,村子裡一多半都還是貧困人口。李子溝村五個村民小組總共有223戶村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168戶。

李子溝村在烏蒙山區雲南段最高峰牯牛山的半山腰,海拔達到了2600米,只能種洋芋,村民吃不了就背一點下去賣。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2015年,李子溝村所在的東川區銅都街道派出的扶貧工作隊到了村裡,工作隊的任務就是要讓村裡168戶建檔立卡戶在2018年年底前全部摘掉貧困的帽子。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一起走村串戶,調查研究,尋找脫貧的辦法。開始種了一些經濟作物,像李子、核桃還有其它農作物,但是都沒有起到效果,給老百姓帶來實惠。

走了一段彎路之後,工作隊把目光聚焦在了李子溝村自產的農作物身上,李子溝的玉米跟其他地方沒什麼兩樣,但是這裡的洋芋倒有點兒說頭。口感好,很糯,別處的洋芋沒有這裡的洋芋香味重。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李子溝的洋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種植的,品種並不特殊,但奇怪的是,一樣的品種,李子溝種出來的洋芋在市場上就是受歡迎,在當地一直小有名氣。李子溝的洋芋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讓扶貧工作隊員們眼前一亮。

李子溝的洋芋口味好,但價格卻上不去,要想賣出好價錢,首先就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打出知名度。要提高知名度,首先要搞清楚李子溝的洋芋與眾不同的科學依據。村民們種洋芋不用化肥,不打農藥。除了種植方法綠色無公害,雲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還發現了其它的一些原因。

專家介紹,這裡海拔2600米,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氣侯條件都具備了,比較有利於薯塊裡面營養物質的積累,特別是澱粉含量要比低海拔地區出來的馬鈴薯的澱粉含量要高一些;第二個因素馬鈴薯好吃,是因為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在調控著,這個品種本身具有風味比較好的特性。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工作隊和村幹部決定就從洋芋的亮點上做文章,因為李子溝的洋芋蒸熟以後,表面裂開猶如花開一般,大家首先給它起了個名叫開花洋芋,還到工商部門註冊了品牌。然後就利用一切方法開始大力宣傳。

俗話說,久聞不如一見。洋芋好吃,光說不行,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吃上一口,於是,工作隊和村幹部想到了開辦洋芋節,邀請人們到村子裡品嚐洋芋。第一屆洋芋節後,洋芋從一塊五毛錢一公斤,一下漲到三塊多一公斤。

如何讓更多的人吃到李子溝洋芋,購買李子溝的洋芋,李子溝村求助到上級單位東川區,區裡面知道這個情況之後,決定藉著村裡洋芋節的熱乎勁兒,把洋芋節接手過來,在城區辦一個規模更大的“開花洋芋節”。邀請了雲南省知名媒體、知名人士來觀摩,還請了歌舞隊來宣傳。

由於區裡的大力支持,李子溝開花洋芋如今真的成為東川遠近聞名的一個地方特產了。洋芋賣到五、六塊一公斤,價格翻了一番。品牌宣傳出去了,現在村民不需要背到街上賣了,人家開著車來到村子裡來買。開花洋芋的名氣響了,價格翻了一番,李子溝村的貧困戶們收入也翻了一番。

小洋芋做出大文章 《焦點訪談》聚焦東川李子溝村扶貧故事

李子溝的脫貧工作有了成效,這讓大家更有幹勁了,扶貧工作隊決定再找專家想辦法,依靠科學在洋芋上繼續做文章。洋芋價格上去了,但產量上不去,省農科院的專家來到李子溝村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實驗室的生物技術手段,生產出優質的種薯返回到生產上,產量能達到每畝一噸以上。

如果李子溝村全部種上改良後的品種,貧困戶們的收入將會再翻上一番,脫貧不成問題。

小小洋芋做出了大文章,李子溝的扶貧故事告訴我們,扶貧既要擼起袖子有幹勁兒,還得會動腦子使巧勁兒,找對了路子,用準了措施,扶貧就會有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