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有庙号和年号,可是为什么唐的时候称庙号而明清称年号?

门外就是山



庙号和年号是封建帝王的专属。

像唐朝的诸如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都是庙号,通俗点来说庙号就是带祖或者带宗的。以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的庙号是太宗,年号是贞观。后世习惯以其庙号再加上所在的唐朝来代称。

像清朝大家熟悉的诸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就是以年号称呼的。以乾隆帝来说,他的本名是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是高宗。乾隆只是其年号,后世习惯以年号来代称。

为什么唐朝多以庙号代称皇帝,清朝多以年号代称皇帝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以帝王为主线的,其实越发展到最后帝王权力越集中,美曰其名是中央集权。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上的不断完善,越是后面的朝代皇帝权力越大,这种中央集权的过程还算顺利,像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和清朝就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而随着皇帝权力的日益强大,皇帝的虚荣心满足上也是胃口变得越来越大。比如说封禅泰山这个帝王顶级荣誉之事,本来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后世帝王再封禅泰山时也会掂量掂量自己,没那个水平就是自己硬上,大臣也会不同意的。但随着后面朝代的皇权加强,封禅泰山的水分也是越来越大,秦皇汉武之后封禅泰山的皇帝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汉光武帝不说,其他的皇帝越到后面越是水分大,以至于宋真宗厚脸皮封禅泰山以后,后代帝王不屑与此为伍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封禅泰山,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皇权的加强。

而庙号和年号这种皇帝代称更是可以反映出皇权的加强。

庙号这种东西其实在唐朝之前属于稀缺物,不是说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像西汉十二帝只有七个皇帝有庙号,到了东汉成立以后光武帝认为其水分太大,还废除了三个,西汉也就是四个皇帝拥有庙号,别说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没有庙号,就是鼎鼎有名的汉武帝庙号也只是世宗而已。

到了唐朝随着皇权的集中,庙号这种东西就开始泛滥起来。(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因为唐朝皇帝的年号也是换个不停,比如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就先后拥有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年号,所以后世人习惯以庙号来代称唐朝皇帝。

历史发展到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代,庙号泛滥已是正常现象。但明清两个朝代实行的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皇帝一辈子只用一个年号,到了清朝更是出现了康熙这个历史在位最长的皇帝和乾隆这个历史上实际在位最长的皇帝,两人在位时间加起来共121年,用的康熙和乾隆年号自然是声名远播,而且不同于皇帝名字和庙号什么的称呼有忌讳之类的,年号称呼起来没什么讲究,所以发展到后世称呼明清皇帝时都习惯以年号来代称。

当然明清有两个特殊例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拥有两个年号,因此一般人习惯以其庙号或者本名来称呼。

关于一世一元制的制定其实还要感谢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后比较务实,看见历代帝王的年号不少,感觉简直是花里花哨的,所以自己只用了一个年号,并且规定后代子孙也是如此。清朝入关以后清承明制亦是如此。说起来今天叫明清皇帝这样好叫好记,还要感谢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之举。

说白了随着封建社会君权的加强,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等越来越泛滥。所以现在是以不同的时间段中,用最合适的简短帝王头衔来代称皇帝本人的。


宋安之


这里要纠正一下,按照当今的称呼习惯,史学界对唐之前皇帝的称呼不是庙号而是谥号,而对唐之后(包括唐朝)明之前皇帝的称呼是庙号,只有对明清两朝的皇帝才会用年号称呼

。至于明清为什么会称年号,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习惯这么叫了。

因为古代皇帝年号可以有很多个,比如年号的开创者—汉武帝就有十二个年号!而明清两朝的皇帝纵其一生基本也就一个年号,且年号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寓意,所以大家都习惯用年号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了。至于庙号和谥号,为什么在唐成为一个分水岭,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们先来区分一下什么是庙号什么是谥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其实就是写在牌位上的那个称号,像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清世宗等等带“祖”,“宗”字的都是庙号。而“谥号”则是皇帝驾崩后,由朝廷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是非,用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其进行一个盖棺定论!也就是说后世人们通过“谥号”就可以大体推断出这位皇帝生前的所作所为,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是谥号,说白了“谥号”就是封号!


那么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之前,“谥号”的字数还是很少的,一般就一,两个字,而且谥号也能较真实的反映出这个皇帝生前的功过是非,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比如通过“汉文帝”这个谥号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位期间应该是政治清明,比较注重休养生息的,通过“汉献帝”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位期间挺让人可怜的,通过“隋炀帝”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位期间是比较残暴的,所以我们比较习惯用谥号来称呼唐之前的皇帝。

但是从唐开始,“谥号”原本存在的意义就开始变味了,由于人们开始逐渐刻意的去美化,宣扬君主帝王,所以不管是明君,昏君还是暴君,其死后被上的“谥号”都是“美谥”!而且字数越来越多!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谥号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这比汉文帝,隋炀帝多出了好多字,再看宋徽宗,一个丢了江山的昏君其谥号竟然是“圣文仁德显孝皇帝”!还有清朝的皇帝,谥号字数之多令人咋舌!比如道光皇帝的谥号是“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怎么样?记不住吧?记不住就对了,也正因为字数太多又失去了“谥号”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也就不再用“谥号”来称呼帝王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唐之前称“谥号”,唐宋时期称“庙号”而明清称“年号”的原因。


咸鱼闲聊


在位期间,经济繁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任用贤良造就中国古代文人最多的时代,安民生息、人口猛增达一亿,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他死后庙号仁宗,史称宋仁宗。也有贬义的如隋杨广,身前荒淫暴政,追贬“炀”史称隋炀帝。唐朝以前皇帝谥号比较短,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称谥号,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比较长,所以使用庙号比较方便,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的年号少,所以明清两代皇帝称年号。总之称皇帝庙号、年号那种顺口叫那种。








领略非洲风情


中国古代皇帝都有庙号,谥号和年号。但是,唐朝以前皇帝大多称谥号。按照周礼庙号是非常严格的,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为祖,嗣君为宗,到了唐朝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八门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所以人们了一惯称庙号。而明清时期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元一世),出于表述方便,人们习惯称其年号。





一夫35177062


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们先大概知道下庙号和年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庙号就是死去的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由死去皇帝的继任者和大臣们所定,其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这些就是庙号,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有着严格的规定,西汉15位皇帝就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包括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西汉的时候庙号的给与有多少的严格,而且每个皇帝的庙号都是有迹可循的,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世祖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宪宗、宣宗功业不足、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当然一般的皇帝庙号都是按照这个来的,但是也有不按常理的,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这样的皇帝的庙号竟然高祖,可是事实上他不配;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可是刘义隆并不是开国之君。其实总的说庙号本来就是皇家自己定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而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不似西汉那样的严格,这个时候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什么高祖、太宗、高宗、显宗也都是皇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啦。

年号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基本都是皇帝自己来定的,年号最开始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之后逐渐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比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说的简单年号就是皇帝随便定的,他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只要他开心就可以一年取一个。当然这只是对于明清之前的朝代所说的,明清之后的皇帝一生就只有一个年号,如洪武、永乐、嘉靖等等。

这里再额外说个东西,很多人都会问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等这个文和武指的是什么?很简单这个就是谥号,谥号有别于庙号和年号,它除了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都可以有,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皇帝的谥号,皇帝的谥号也是由死去皇帝的继任者和大臣们所定的,它是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而特意创造出来的。皇帝的谥号主要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美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平谥”用之闵伤焉,用之无后者焉;“恶谥”用之歼夷焉,用之小人焉。如汉文帝、汉宣帝、宋仁宗、宋真宗、明英宗、汉元帝等这些就是“美谥”,唐哀帝、汉冲帝、西晋愍帝等这些就是“平谥”,隋炀帝、周厉王等就是“恶谥”。皇帝的谥号一般情况下就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字,比如汉昭烈帝,当然不管几个字,每个字都有着特定的意思,比如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可以说,当我们想基本了解这个皇帝是好是坏的时候,基本上看他的谥号就知道,比如隋文帝,文这个谥号肯定是好的,那么这个皇帝也不差,再比如鲁炀公,炀这个谥号是坏,所以基本上这个皇帝肯定不咋地,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看这个,因为皇帝的谥号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儿子给的,所以不会很差,有些甚至名不副实,比如宋理宗,明明是一个昏君,但却给了一个“美谥”,而且一般被取“恶谥”的都是亡国之君,比如隋炀帝、鲁炀公、周厉王等等,只能说谥号这就是皇帝的玩物而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简单的介绍了年号和庙号的意思,那么回答下这个问,这个问题我感觉很有问题,“古代的皇帝有庙号和年号,可是为什么唐之前称庙号而明清称年号?”首先在唐朝之前的皇帝,我们现代人不管史学家还是普通大众基本都是以谥号来称呼皇帝,而不是庙号,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晋武帝、晋惠帝等等,而文、孝、武和惠这些都是谥号,而不是庙号,那为什么唐之前的皇帝都很少用庙号呢?很简单因为唐之前有很多的皇帝都是没有庙号的,比如西汉十五位皇帝,就只有四位有庙号,东汉十四位皇帝就只有三位有庙号,所以现代的史学家可以说为了统一,基本上称呼唐之前的皇帝都是用谥号。在唐朝到元朝这段时期的皇帝,由于庙号已经不像东西两汉那个时候那样的严格,

到唐之后不管是哪位皇帝都用庙号,而且唐之后的皇帝谥号都特别的长,比如唐太宗的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就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普遍用庙号来称呼皇帝,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等。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明清的皇帝一生就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现代人很多都喜欢用年号去称呼明清的皇帝,比如洪武帝、永乐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是不要忘记,现在很多的史学家都还是用庙号去称呼明清的皇帝的,如明太祖、清世宗、明仁宗、明宣宗等等,所以明清称呼皇帝都一般以年号或者庙号来称呼。那么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只有明清时期我们现代人才普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呢?为什么明清之前没有?很简单啊,因为明清之前,历朝历代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有2个以上的年号,最多如唐高宗就有多达14个年号,比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而且很多年号都是被多个皇帝使用过的,比如汉武帝的“建元”,后世就有再次使用的,晋康帝司马岳、前秦苻坚等都使用过,再比如唐太宗的“贞观”,西夏夏崇宗李乾顺也使用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代的史学家或者普通大众就没有人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之前的皇帝。

所以简单的来说,唐之前的皇帝我们习惯以谥号来称呼,唐到元朝的皇帝我们习惯用庙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我们习惯用年号或者庙号来程度。

还有需要明确一点是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就是二十四史都是以庙号或者谥号,或者两者结合来称呼某个皇帝的。东汉之前的史书,都是谥号来称呼某个皇帝,如称刘盈就是孝惠皇帝,而孝惠皇帝就是谥号。东汉到三国,称呼某个皇帝都是谥号加庙号,如称刘秀就是世祖光武皇帝,其中世祖是庙号,光武皇帝就是谥号。西晋-东晋史书只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称司马炎就是武皇帝,其武皇帝就是谥号。南北朝到明朝时期,史书称呼某个皇帝都以谥号加庙号,如称刘裕就是高祖武皇帝,高祖就是庙号,武皇帝就是谥号。所以可以说历朝历代就没有以年号来称呼某个皇帝的。

只能说,现在这些皇帝的称呼,是用年号、庙号或者谥号来称呼,完全就取决于我们现代人的习惯,简单的说,我们认为哪个方便,哪个辨识度高,我们就用哪个来称呼这个皇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同时也没有人规定唐之前称皇帝一定要用谥号或者庙号,明清称皇帝一定要用年号,只能说只要你喜欢,你想用什么来称呼这个皇帝都可以。


澳古说历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涉及到谥号和年号,这要先介绍一下。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或褒或贬的评价。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二年。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皇帝都称谥号。如汉武帝。唐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码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三国时,有刘备去访贤才,碰上横笛牛背小童,问他司马徽在否。八童反问,你谁呀?刘备就说:当今皇叔左将军领豫州牧平原县令特来拜访先生。小童呆了半晌说,我记不住那么长的名字哈。刘备没撤了,就说刘备来看先生。这才把事情搞定。

后来为了美化神化圣化智化先皇,就在谥号上加码加长,让人一开口读得泄了元气。比如大名鼎鼎的朱元璋,谥号为:

神圣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庆皇帝觉得不过瘾,加码升级: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看看,这费不费力,死人累苦活人。所以,明清后只用年号,非常省事,何况,这两朝每个皇帝从始至终一个年号。比如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乾隆二十五年云云,真是一目了然,脉络清楚。

唐以前的 庙号短而省,容易记住,便于记载; 明清用年号也出于同样的目的。


劉一千五


个人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比较详细的说了古代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以及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这里再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唐朝以前的皇帝最常用谥号来称呼,而唐朝到明朝这期间则最常用庙号来称呼他们,再之后则开始庙号和年号混用到了清朝就基本上用年号称呼了,至于这种演变的发生的原因这里也简单说一下。

古代帝王的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而谥号则最早起源于周朝,这些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通通都废除了,因为他不允许自己的大臣和子孙后代议论他,但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又把这些通通恢复了,因此皇帝有庙号和谥号是从汉朝时期开始的,而年号则是由汉朝的汉武帝首创从他开始的。


但是庙号在汉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可以拥有的必须是有大贡献的杰出皇帝才行,没有大贡献的皇帝即使被上庙号最终也会被撤销,所以西汉只有四位皇帝保留了庙号,他们就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和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而东汉也只有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等前三位皇帝庙号最终得到保留。

所以说此时如果庙号来称呼皇帝的话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就无法称呼了,而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如果以年号称呼皇帝的话,那么之前的皇帝也不好称呼,而且这一时期的皇帝年号也经常变化,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几个年号根本就不具备代表性,所以用年号称呼皇帝也不大合适,这时只有谥号是不管好坏每个皇帝都人手一个,因此除了汉高祖这样庙号谥号结合的皇帝外,后面的汉朝皇帝最为人熟悉的称号都是带谥号的,如汉武帝就是孝武皇帝的简称。


而汉朝之后虽然庙号滥觞几乎是每个皇帝都人手一个,但是这时候的庙号很多都是乱上的根本就不具备代表性,反而是谥号还稍微更能够体现皇帝一生的表现,至于皇帝的年号依然是更换频繁不好拿来用,再加上可能是由于汉朝下来对皇帝通俗称呼的惯性,所以直到唐朝之前谥号都是最常拿来称呼皇帝的。

但是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可谓是越来越长了要称呼起来很麻烦,越到后面的朝代皇帝的谥号就越长经常达到二三十个字,而关起门来自称皇帝的越南国王谥号有的竟然达到了五六十字的地步,所以这时候谥号根本就不可能经常拿来称呼皇帝了,比如唐朝时期谥号尚且还不是很长,但是唐高祖李渊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请问你是想常用庙号唐高祖和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还是用谥号来称呼他们?


而到了明朝时期基本上来说就是每个皇帝一个年号基本不变了,这时候人们已经常用庙号和年号混用来称呼他们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又被称为洪武皇帝,明成祖朱棣被称为永乐皇帝就更频繁了,而和明武宗朱厚照相比人们对正德皇帝要更熟悉,等到清朝时期基本上就完全是用年号来称呼了,至于为什么年号会最终取代庙号成为人们最常用来称呼皇帝的方式,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和年号有更方便记事的作用有关。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现代人们最喜欢用什么来称呼不同时期的皇帝,在古代正式的文书里通常是不会用我康熙皇帝之类的年号来称呼本朝皇帝的,一般只会用我圣祖皇帝这样的庙号或者谥号评价好的话也可以拿来用,但是古代民间应该也是和我们一样这样称呼那些皇帝的,现在这些对历代皇帝约定成俗的称呼很可能就是从古时候的民间一直传下来的。


执斧传播开天名


还真刚刚写了一篇类似的东西诶,呵呵

此处,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庙号,什么是谥号哈。

皇帝在世时,都要给自己造一座坟、盖一座庙,皇帝死后,该庙就成为该皇帝的祭庙。皇帝死得越多,祭庙就越多,不得不为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庙号”,开创基业的皇帝称“高祖”、“太祖”。以后的皇帝,则一般称“宗”,而以“高宗”、“太宗”,最为尊贵。我们举例来说明哈。

高祖刘邦,他的庙号为太祖,对,你没看错,刘邦应该称为汉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我们平时称他为汉高祖,其实是庙号和谥号的结合体。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特别是西汉,非有大德者不能拥有,刘邦是太祖高皇帝,刘恒是太宗孝文皇帝,刘彻是世宗孝武皇帝,刘病已是中宗孝宣皇帝。除了以上四位,西汉其他皇帝都没有庙号诶(元帝、平帝、成帝也曾经有过庙号,后来被光武帝给取消了)。

因此,我们一般用谥号来称呼两汉的皇帝,文帝、景帝、武帝,称呼起来非常方便。但大家发现没有,为什么唐太宗、宋高宗这些皇帝称呼的是庙号,而不是谥号?主要原因是,后世皇帝谥号的字数严重膨胀,字越多好像就越表达了子孙的敬仰一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其庙号,而其谥号则为文帝,没错,李世民就是唐文帝,似乎有点怪哈。这个称呼没有推广开来,据说原因在于武则天,这位女皇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理由更过硬,自己在位时就起了谥号叫“圣神皇帝”,退位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相应的,李世民的谥号也被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显然,称呼起来相当不便,后来就转而直接用庙号来称呼他了。两汉皇帝的庙号并非人人都有,唐宋以后,则皇帝们人手一个庙号。

再往后,到了明朝中期之后,皇帝的年号往往一用就是一辈子,人们就逐渐习惯于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了,比如万历皇帝,比如康熙皇帝,比如乾隆皇帝。到了此时,这帮子皇上们的谥号长得让人咂舌啊,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看着就让人抓狂!


衣赐履和金大妞


至于为什么唐朝要称庙号,这还得从谥号说起,唐朝以前称谥号的比较好,谥号一直都是一个字,从唐开始谥号开始泛滥,越来越长,像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你记的住吗?但是庙号永远都是两个字,比较好记,所以人们就开始称庙号。

现在说年号,开始一个皇帝有好几个年号,到了明晚期,发展为有的皇帝就一个年号,人们觉得称年号不是比称庙号好吗?因为像太祖,太宗呀!别的朝代也有,但是年号每个皇帝都是不一样的。像嘉靖帝、康熙帝就是如此。至于你所说的唐太宗为什么不叫贞观帝,康熙帝为什么不叫清世祖,这跟时代背景不同有关系。康熙帝可以叫清世祖,但是唐太宗绝对不能叫贞观帝,因为那时没这个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