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崩潰背後的故事!

大國崩潰背後的故事!

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這個與美國抗衡四十多年的帝國,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出人意料地迅速解體,直到今天,包括現在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都把這個事件看作是“20世紀最重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這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美國的干涉,還是內部的鬥爭?一般認為,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以及美國在冷戰中的最後勝出。這樣一種觀點最初出自美國總統老布什的解讀。作為權威人物,他的說法廣為流傳,並被公眾普遍接受。這樣一種美國是贏家的觀點,深深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為美國干涉國際事務提供了思想基礎。但是,這個觀點其實並不符合歷史事實,蘇聯解體有著更重要的內在原因。

一個流行的陰謀論說法是,蘇聯的突然解體有美國中情局的黑手在背後操縱。這種說法在俄羅斯民族主義者那裡十分流行。在俄羅斯的網絡上,甚至有的時候在主流電視節目中,都能聽到這種聲音。當然,離奇的陰謀論總是吸引人眼球,但並不靠譜。不過要是退一步說,美國希望蘇聯垮臺,這種看法應該是普遍為公眾接受的。

然而,一位哈佛曆史學教授浦洛基,卻提出了一個大反轉:美國當時根本不希望蘇聯解體,甚至想方設法彌合蘇聯內部的矛盾,延長蘇聯存在的時間。這個觀點是不是很驚人呢?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為你講講這本書是如何通過分析蘇聯瀕臨解體的五個月,得出了這個令人意外的結論的。

一般認為,蘇聯解體的標誌是1991年12月25日,也就是聖誕節那一天,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發表辭職演說,宣佈蘇聯不再存在了。當全世界的人通過電視轉播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大家都很震驚,這樣一個超級大國怎麼說倒閉就倒閉了呢?這種人心浮動、傳言亂飛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權威的聲音出來解讀,往往能夠俘獲大多數吃瓜群眾,讓他們覺得,嗯,有道理,是這麼回事。在蘇聯解體這個事件裡,扮演這個權威解讀角色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當時老布什在電視轉播完戈爾巴喬夫的演說之後,馬上進了電視直播間,為美國人民解釋蘇聯的紅旗為什麼倒了;幾個禮拜之後,他又發表了正式的國情諮文,分析這一事件的原因和今後的局勢。老布什的基本觀點構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一個解釋,那就是:蘇聯的解體標誌著美國在冷戰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長達四十多年的美蘇對抗中,蘇聯最終剛不過美國;美國人民的價值觀勝利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將要誕生,這個新的世界秩序將由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也就是美利堅合眾國,來主導。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解讀可以說是非常合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陣營一直在冷戰,陷入了核威懾狀態。在局勢特別緊張的時候,例如說古巴導彈危機,冷戰幾乎要轉變為“熱戰"。對那些年生活在這種對抗陰影下的美國人來說,核警報演習是生活的一部分;對蘇聯來說,軍備競賽也使得經濟不堪重負。因此,蘇聯最終倒臺,冷戰以美國的勝利告終,順理成章。

但哈佛曆史學教授浦洛基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法,那就是冷戰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就已經結束了,因此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不是一回事。在蘇聯瀕臨解體危機的時候,美國甚至還想辦法挽救蘇聯,希望蘇聯能夠繼續存在下去。這個說法實在是太另類了,浦洛基到底有沒有什麼根據呢?

有的,不但有,而且非常紮實,很多都來自布什總統圖書館最新向學者解密的美國文獻,比如老布什當時和蘇聯政治高層電話通話的內容記錄,負責總統出訪的白宮官員的通信稿,還有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等等。

通過這些檔案材料,浦洛基得到了第一個大發現,那就是: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發生衝突、最終瀕臨解體的時候,美國的態度一直是希望保全蘇聯。雖然蘇聯常常被人簡單理解為俄羅斯,但俄羅斯其實只是蘇聯包含的一個國家。作為一系列國家的集合體,蘇聯總共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而在這些共和國中,有一些是二戰後受武力脅迫而併入蘇聯的,有著很強的離心傾向。比如說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這三個國家,在蘇聯解體前一年就宣佈脫離蘇聯獨立。而當這三個國家尋求美國承認時,美國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華盛頓方面擔心自己的正式表態,會鼓勵其他共和國的獨立傾向,導致蘇聯分崩離析。美國最大的擔心是,支持獨立運動很有可能導致蘇聯內部的暴力衝突,削弱蘇聯中央對核武器的管控,而核武器安全一直是美國當時的首要議程。白一位高官後來直白地表示:我們希望看到蘇聯平穩地衰落,但是我們不認為蘇聯會解體。換句話說,蘇聯快速解體,當時美國高層也沒有想到,更不用說陰謀幹預了。等局勢發展到1991年9月,烏克蘭這個蘇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國也希望脫離蘇聯時,美國就明確表示了反對。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美蘇對抗狀態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為什麼美國會堅持一個統一的蘇聯更符合其國家利益呢?一個大敵人內部分裂成許多小敵人,難道不是更容易各個擊破嗎?這就到了浦洛基的第二個發現,那是冷戰在1989年就結束了,而白宮後來竟然悄悄地改了口徑。

史料顯示,最早到1989年,冷戰已經基本緩和,美蘇兩國開始尋求互信和合作關係。到1991年7月份,兩國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那就是《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簽訂。這個條約很厲害,要求削減核武器總量的30%,蘇聯洲際導彈的50%。如果雙方都信守承諾的話,那就意味著蘇聯的核武器從此不再是美國的大威脅了;相反,如果蘇聯內部分裂,核武器擴散,致多個共和國都持有核武器的話,那麼美國反而要頭疼了。

有趣的是,關於這件事,白宮在蘇聯解體前後的說法完全不同。解體前,白宮的文件裡把1991年布什訪問莫斯科的峰會說成正“冷戰後首次峰會",然而解體之後,布什的演講就換成了勝利者的口吻,他告訴美國人民:我們終於贏了,蘇聯垮臺了,核戰爭的陰影已經過去了,我們的孩子再也不用像我們一樣生活在一個擔驚受怕的時代啦。

那麼老布什為什麼要改口徑呢?因為馬上又要總統選舉了。蘇聯這個宿敵突然解體,而且時間點就在老布什第一屆任期即將結束、尋求連任的時候,不論其真實原因是什麼,老布什的競選團隊都迅速地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當作本屆政府的功勞和競選的籌碼。當然,戈爾巴喬夫是很不滿意的,因為這種說法剝奪了他和布什聯手結束冷戰、給世界帶來和平的一半功勞,但是下臺之後,他的聲音也無足輕重了。據說,老布什私下裡對戈爾巴喬夫說不要在意我在總統競選的時候說的話,戈爾巴喬夫只能表態說,競選中這麼說說是可以的,但是美國人民千萬別當真了,因為這是一個大大的假象。

如果說這種解釋是更符合歷史事實的,那麼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就是我要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烏克蘭獨立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其背後則是烏克蘭和俄羅斯政治精英的利益博弈,因為兩國精英無法在一個聯盟的框架下共同解決問題,於是乾脆拍板決定解散蘇聯。

之前一般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軍備競賽失控、經濟下滑、民主運動、意識形態破滅等等,這些原因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暗示蘇聯的解體有著內在的必然性。浦洛基的解釋,強調高層政治博弈中偶然因素所起的作用。換句話說,蘇聯並不必然會解體。畢竟,蘇聯解體並不是自下而上的,街頭既沒有抗議的人群,也沒有爆發流血衝突。聯盟的解散,是幾個加盟共和國的領袖在會談中因為談不攏而決定的,甚至當時另一個主要加盟國白俄羅斯的領導層,都沒有想到事態會發展到完全不要聯盟這一步。

那麼到底為什麼在1991年12月時,蘇聯各共和國的領導之間鬥爭到了如此激烈的程度了呢?這個要從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說起。

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在蘇聯啟動了一系列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其中有一項就是引進選舉機制,允許各共和國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國的領導人,這導致了蘇聯中央和加盟共和國政治精英之間權力的消長變化。很多政治學研究表明,中央和地方分權關係的改革,常常會導致一系列重大變化。在蘇聯的例子裡,改革主要集中於蘇共中央和各共和國之間權力、利益和義務的重新劃分,這個界定過程相當於各方重新圈地,或者說是洗牌,往往伴隨著比較激烈的政治博弈。

在蘇聯,1990年之後,各共和國自己選舉出來的政治精英實力越來越強,開始向中央要求更多主權和利益。比如說,他們希望得到各共和國領土內自然資源的分配權,還希望能夠自主決定給蘇聯這個聯盟多少預算;另外,在軍隊、國家安全、對外政策、人事任命等方面,他們都希望打破原來的規則,重新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除了高層的鬥爭之外,各國人民的民意也導致了各共和國對聯盟的離心傾向。民主選舉的特點就是領導人的決策受到選民民意的影響。在當時的各加盟共和國中,有些國家的人民想要獨立的呼聲特別強,不願意負擔聯盟的重擔,比如說烏克蘭烏克蘭獨立運動的支持者認為,蘇聯中央只是掠奪者,獨立出去才有更好的發展。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們與中央的嫌隙也很深。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就在烏克蘭境內。雖然核電站的掌控權在莫斯科手裡,但烏克蘭當局卻要全權應對災難後果,這個確實是換誰誰都不樂意。而戈爾巴喬夫作為當時的蘇聯總統,做出了很多努力來維繫聯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出了一個新聯盟協議,來理順中央和共和國之間的權力關係。這個協議在保證中央掌控軍隊和國家安全的情況下,放了很多權給加盟共和國,所以得到了不少共和國領導人的支持。大家原本都同意在8月20日那天簽署,如果這個新聯盟協議真的被簽署了的話,或許歷史就會沿著不同的軌道前進了。那麼後來發生了什麼呢?那就是反對派們軟禁戈爾巴喬夫的八一九政變。原來,這個協議還有一項規定,那就是重組中央政府,把反對戈爾巴喬夫的一些強硬派趕出去,正是這項規定逼迫反對派們行動起來阻止協議的簽署。政變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從政變到12月底這四個月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最終決定了蘇聯的命運。

在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崛起。作為共和國的總統,葉利欽在政變之前的權力小於蘇聯總統和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但葉利欽是一個充滿領袖魅力的人,

反對政變者的鬥爭給了他機會充分展現領導才能。他頒佈法令,宣佈政變違法,號召人民上街示威,想方設法贏得西方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在軍隊和官僚機構中建立了權威。當政變者的軍隊最終撤離莫斯科的時候,他成為了前所未有的關鍵人物。戈爾巴喬夫沒有想到,雖然葉利欽把斯科的時候,他成為了前所未有的關鍵人物。戈爾巴喬夫沒有想到,雖然葉利欽把他從政變者手上搭救了出來,但是他卻變相地被這位英雒架空了。葉利欽利用政變之後的權力真空,在人事任免、組織基礎、俄羅斯經濟自主權問題上,想方設法與戈爾巴喬夫爭奪權力,漸漸成為了莫斯科掌控全局的核心。

葉利欽崛起帶來的後果是,烏克蘭領導層的獨立傾向更強了。烏克蘭當時的政治精英們不喜歡葉利欽,也不喜歡以他為中心的這麼一個新中央,在他們看來,這個新中央在想方設法從聯盟中奪取權力和資源,對烏克蘭沒有什麼好處。烏克蘭本來的離心力就比較強,這下更不想繼續留在蘇聯了。當時,其他共和國領導人雖然對未來的改革走向並不確定,但覺得削減蘇聯中央的權力,維持一個比以前鬆散的聯盟,還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問題的關鍵在於,俄羅斯和烏克蘭願不願意繼續作為一個國家共同存在下去,要是這兩個蘇聯最大的加盟國都離開了,那麼其他國家留下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短短的四個月,是蘇聯未來局面最搖擺不定的四個月,誰都沒有想到,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分家"來得那麼快。

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對是否脫離蘇聯這個問題舉行了全民公投,結果令人震驚,90.32%的選民支持獨立。當烏克蘭著公投結果去和俄羅斯談判的時候,俄羅斯也正處在舉棋不定的十字路口。當時俄羅斯正在考慮採用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這意味著俄羅斯將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獨善其身是最緊迫的需求,聯盟的將來怎麼辦都是次要問題。

於是,1991年12月8日,在俄羅斯、烏克、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的秘密會晤中,儘管葉利欽試圖說服烏克蘭總統留在聯盟之內,他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既然流水無意,落花也不是很有心二人決定解散蘇聯。而其他國家領導人,因為不能接受一個由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沒有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蘇聯,別無選擇,只能同意聯盟就此解散。令人唏噓的是,當時不在會場、也已經不在權力核心的戈爾巴喬夫,渾然不知自己統治的國家就這樣不存在了。

由於烏克蘭和俄羅斯無法達成共識,其他共和國不得不紛紛放棄聯盟,使得蘇聯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政治巨頭最終解體。這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裡面賈探春說過的一段名言,“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殺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蘇聯解體給美國帶來的第一個災難,你可能想象不到,那就是九一一事件。說到這個,必須從1991年蘇聯答應美國取消對古巴和阿富汗的援助開始。此前,蘇聯在阿富汗扶植了一個親蘇政府,但隨著蘇聯政局動盪,再加上八一九政變,蘇聯失去了推廣意識形態的實力,美國便趁機提出,要蘇聯從1992年起停止對阿富汗親蘇政府的援助。失去了蘇聯政府的援助,當時的阿富汗親蘇政府很快就倒了,使得阿富汗陷入了無政府狀態。在軍閥混戰了好幾年之後,塔利班攻入了阿富汗,掌握了政權,並建立了穩定的統治塔利班雖然結束了阿富汗國內的混亂,卻沒有給美國帶來同樣的和平,相反,塔利班勢力的擴大,給美國本土帶來了九一一事件這麼一次自從珍珠港襲擊以來最嚴重的創傷。不得不說,這是當年美國外交政策裡一項誰都想不到的結果。蘇聯解體給美國帶來的第二個災難性後果也在中東,那就是伊拉克戰爭。

我們前面說到,老布什為了連任總統,將蘇聯政局的戲劇性變化都歸到了自己頭上。既然美國成了冷戰的最後贏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自然而然就把自己想成超級英雄一樣,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美國需要承擔起新的任務,那就是和邪惡作鬥爭,維護全世界的自由,把民主帶給全世界。這樣一種田相浦洛基稱之為“帝國式的自大"。在後來幾十年中,這種膨脹和自大深深貫徹到了美國國際政策中。有意思的是,把這種自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代表,是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總統。他提出了單邊主義的外交觀佔其核心就是,美國作為冷戰的勝利者,必須要在全球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也必須防止任何美國的潛在競爭對手,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

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導下,美軍入侵伊拉克,尋找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把薩達姆趕下臺,宣稱要把民主帶入中東,改變穆斯林世界。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不是漫畫,超級英雄的每一次亮相併不必然帶給世界秩序以和平,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對伊拉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給美國的國力和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所以浦洛基犀利地指出:通往伊拉克戰爭的道路始於1991年。在那個時候,領導人狡猾的競選策略,迎合了民眾的心態,使得美國對蘇聯這個競爭國失敗的原因陷入了錯覺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