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類別名稱】農村居民點

【標準地名】古寨

【羅馬字母拼寫】Gǔzhài

【所在(跨)行政區】王和鎮

【地名來歷及含義】

相傳,此地原名“長形村”。元末明初,西山上出了拐蹄虎,傷人太甚。村民為防禦野獸騷擾,便遷居此地,高築圍牆,取永久牢固之意,得名“古寨”。近年來,村民在寨頭掘出不少古磚瓦,發現灶炕、房基等遺址。證明該村建村年代較早。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2年屬沁源縣第五區,1953年至1955年屬沁源縣第五區古寨鄉, 1958年至1983年屬沁源縣王和公社,此間1971年王和公社劃歸介休縣轄,屬介休縣,次年復歸沁源縣,1984年4月25日因政社分設,將古寨大隊改為古寨村委會,屬沁源縣王和鎮轄至今。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地理實體概況】

古寨村位於王和鎮的南部,距離鎮政府駐地南5.4千米處;東起賈郭村,南鄰王陶鄉益澤溝,西至南坪,北靠松樹店。人口為1700人,該村有耕地2000畝,林地10572畝。以企業、商業、小手工業為主,養殖業為輔。民間工藝有木雕,古寨木雕從古流傳到今,其木雕手藝聞名鄉里。代表人物孫兆祿。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文物古蹟】

該村由於天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地形開闊、多受汾河流域文化影響,尤其是晉商最活躍的明清時代,形成了整個村的古文化民居建築群。這些民居都依山而建,形態風格各異。庭臺式門庭風格迥異,雕樑畫棟,繁複華麗。眾多的石雕、木雕、磚雕精工細作,內涵豐富。從村西到村東,有古老的陸軸街、五道爺街、城裡街、觀音堂街四條街連接1000餘米,東、西、南、北四道古門貫通,村內有窯套樓兩層的五道爺堂、觀音堂、真武廟、娘娘堂、龍王廟、閻王堂,分別還有石旋窯洞,民國初年修建的歐式大院一所,中式大院兩所。深宅大院40餘處,赤腚(不裝飾)窯洞40餘處,馬鞍駕和一出椽磚瓦房40餘處,互相點綴、互相銜接、互相襯托,均屬土木結構,構思精巧、結構嚴謹、工藝考究奇特,是不可估價、不復再生的綿山古文化與汾河谷地文化融合一體的珍貴遺產。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據考證,明代窯洞有40餘處,康熙、雍正、乾隆、咸豐時期較多,都是極為考究的深宅大院。城裡街一所大院十分宏偉壯觀,傳說曾出過一個舉人,十八層臺階,家裡曾有金瓜、斧鉞等婚喪嫁娶執事牌仗(已遺失)。因該村特殊的地理條件,古建築大都兼有南方水鄉特色,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以山為本、為靠、為常,以水為源、為託、為變。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生活在山水之中,以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為驕傲。

「長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沁源縣——古寨村

監製:劉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