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隨筆」拾 秋

隨筆 拾 秋

老夔


「老鬼隨筆」拾 秋


秋是什麼?現在多半是詩人的話題。讓他們說,他們都會洋洋灑灑寫出幾十行,甚至是幾萬言的秋的文字,但那也都是抽象的文字,說到秋的具體事物,恐怕又很難說的清了。但是,就是現在好多的詩人作家都寫不出來的東西,我們小時候的一幫玩伴卻早就不以為然了。

那時候一到這個季節,放學以後,多數父母都會把一個籮筐和一個撅頭遞給孩子,隨口吩咐:“去,拾秋去”。而大多數孩子也都一聲不吭的接過這些東西,伸手又向媽媽要半塊剩饃,然後就像燕子一樣的飛走了。


「老鬼隨筆」拾 秋


就像事先約好的一樣,放學後,稀稀拉拉一陣子進了村。過後不久,每個孩子書包變成了籮筐、掘頭或鐮刀,又稀稀拉拉一陣子出了村。拾秋拾什麼?大豆收割後的莊稼地,遺失的大豆青豆黃豆統統都要。生產隊收穫過的紅芋地。辣蘿蔔,胡蘿蔔,再不濟枯黃的紅芋秧子,枯樹枝,枯草黃樹葉,只要地裡有的,除了黃土之外,什麼東西都“成熟”了,也都能拾回家,都能成為莊戶人家的寶貝。就是枯草黃樹葉也是能夠起火燒鍋做飯的。

其實,小夥伴們拾秋,與其說是為了家裡,還不如說就是為了自己。那時候生產隊幾乎每個隊都有一塊瓜田。社員家裡的自留地也有不少種瓜的。而一過八月十五,也都到了“罷市扯秧子”的時候了。那時候小夥伴們都知道“信息共享”,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就把哪隊“扯瓜秧子”打聽清楚了,這裡一放學,那裡就在瓜田裡集合好了。生產隊“扯瓜秧子”很簡單,將一些稍大一點香瓜、酥瓜等摘掉以後,剩下的一些“歪瓜癟棗”就統統隨瓜秧割掉喂牲口了。小夥伴們要的就是這些瓜秧,能從裡面挑出一些瓜妞,或“歪瓜癟棗”。別看這些瓜難看,但吃起來一點不差勁。更況且,好吃還好玩。


「老鬼隨筆」拾 秋


提起生產隊的瓜地,每個小夥伴幾乎都有一本“血淚帳”。那時候這些瓜地對小夥伴們的誘惑力幾乎無可阻擋。生產隊長也知道瓜田的誘惑力,但要把瓜田看住了,又不讓生產隊的一幫孩子們太放肆。因此,生產隊常把那些三四十歲的“寡漢條子”派去看瓜。這些人對孩子們常常凶神惡煞,孩子們也都很怕他們。但鄉村男孩子野性大,“氣死貓,玩死猴”,又有那些瓜香的誘惑,還是一次次的“以身試法”。

那時候,俺隊瓜田看瓜的叫“五爺”,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寡寡”。這個五爺抓住我們這一幫孩子,也不打,也不罵。因為如果打罵孩子被這一群孩子娘知道了,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據說又一次因為打罵孩子被生產隊的一群孩子娘抓住了,不僅被擠一臉的奶水,褲子還差點被扒掉了。吃一塹長一智。在抓到孩子,不打不罵,就給孩子來一個“老和尚看瓜”。這一招更缺德。俺們小夥伴“牛鎖子”就被逮住兩回。“老和尚看瓜”就是把小夥伴的褲子扒到小腿以下,然後把小夥伴的頭按倒在褲襠裡,把褲子拽上來,連頭帶腰裝進去,用褲腰帶扎進,放在地頭,就等著看誰來“救”了。不用說,來“救”的人被抓住以後,下場也是“老和尚看瓜”。


「老鬼隨筆」拾 秋


就是為了這一個“救”,牛鎖子不止一次的大罵小夥伴,都不是玩意!偷瓜讓他打頭陣,說好了偷到的瓜大家平分,被逮到了大家一起過去救。結果他被抓住了,一個人在那“老和尚看瓜”,大家都跑了。可有良心了?大家捱罵,都不吭聲。別看這些人平時“氣死貓,玩死猴”,畢竟誰也沒有勇氣為了良心,去“老和尚看瓜”一回。

大家說是拾秋,誰也不當回事。主要就是玩,先是燒毛豆,吃毛豆。後想辦法偷瓜,偷花生,偷紅芋。等到天發黑,快要回家的時候,再拿一些“秋”就回家交差了。靠男孩子拾秋什麼也拾不到。而那些女孩子拾秋卻幾乎都是滿載而歸。女孩子們很少玩,更不會像男孩子一樣總惦記著吃和偷瓜。有時候那些看瓜的看到了一群小姑娘,還會主動給她們送上一些。這也是我們一幫小夥伴最眼紅的。牛鎖子更不止一次的罵,就欺負俺們。有種你也讓那些丫頭片子“老和尚看瓜”呀?


「老鬼隨筆」拾 秋


拾秋還有一項活動,就是逮蛐蟀鬥蛐蟀。每當拾秋的小夥伴聚在一起,先是把失球的籮筐、掘頭、鐮刀扔在一邊,而在一邊擺開了戰場,一大群小腦袋聚攏在了一起,一個小陶瓷盆按下半盆土就是鬥蛐蟀的戰場,然後這對拿出自己的“小紅頭”,那個掏出自己的“鐵將軍”,還有的拿出“老母油子”,就開始捉對廝殺了。勝利的往往會捧著自己的蛐蟀百般呵護,愛如珍寶。而失敗者就立刻將自己的蛐蟀“判處死刑”,並“立刻執行”了。一場蛐蟀鬥完,餘興未了,大家又開始捉新的蛐蟀了。那時候蛐蟀特別多,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到處都能聽到蛐蟀的叫聲,特別是一些自留地裡的冬瓜下,掀開一個大冬瓜,下面的蛐蟀往往亂蹦,於是小夥伴往往鬧成一團,為了捉住蛐蟀各顯身手,有時還會為了一個蛐蟀大打出手。而打過罵過,擦掉鼻涕,眼淚還沒幹,又頭抵頭開始鬥蛐蟀,想點子一塊上哪偷瓜了。


「老鬼隨筆」拾 秋


那時節孩子的拾秋,拾得是童趣、歡樂和溫馨。為了拾秋,半大小子們常常摸到鄰居們地裡偷瓜摘桃打棗子,也曾被莊戶人捉住罵幾句,跺幾腳,甚至“老和尚看瓜”,但事後大人們卻誰也不往心裡去。就是孩子哭著回家“搬兵”,大人往往也不以為然的訓斥孩子:“活該!誰讓你禍害人家的?”大人不幫忙,孩子也不長記性。捱了人家大人的打罵,轉過臉還照樣跟人家的孩子玩。而一塊拾秋,一塊偷瓜摘桃,甚至被人家捉住扒個“老和尚看瓜”,又常常成為一代人的甜蜜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