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公元前196年的冬季,天气非常严寒,一个懒散的下午,太阳慢慢西沉,淮阴侯韩信坐在床榻上斜卧着,手里拿着史书,正好读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成就一番霸业!其中读到了一句话“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苦笑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一些事情!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管家进来通告,朝廷来人了,说是邀请韩王进京朝贺,恭祝刘邦平定天下,四海一平!此时的韩信,突然心里一凉,打了一个寒战,似乎明白了那早已预想的结局还是到来了!

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果然是这样,刚进朝,就被吕后及一帮谋臣以谋反罪逮捕入狱,紧接着被处死!

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临死之前,韩信大呼一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随着一声绝望的呐喊,一代著名军事家,“兴汉三杰”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遗憾的一生!

那么,在韩信兴叹之余,作为一个聪明绝顶的军事奇才,在当年楚汉之战进入关键时刻的阶段,身为齐王的韩信,拥军数十万,为何屈尊一个将军而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这也是很多人都在争论的问题,结论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韩星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从而错失良机;另外一种观点就是,韩信想独立,但是缺乏独立的资本,机会并不成熟,所以才没有轻易做出三分天下的决定!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楚汉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而韩信身居北方,手握重兵,控制着北方大部分领土,可以说对刘邦项羽之间的战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星没有听从项羽军谋士武涉的游说,也没有采纳自己的谋士蒯通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归附刘邦,继续攻打项羽!

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刘邦虽然百战百败,但是这个人很有政治手腕,善于将将!其实韩信就相当于刘请来的总经理,但是的这个团队的技术骨干,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中高层领导全部都是自己的亲信或者死忠!那这就很明显了,现在虽然你的权力很大,但是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相对应的,这个军队全部的指挥权交给你,但是如果你想干另立门户的事,那么对不起,请你离开,但是这个团队的什么都带不走!这也就是当时的事实,当时韩信军队中绝大多数的中高层军事将领都是丰沛集团的,对刘邦绝对忠诚,所以一旦韩信想做出什么其他出格的事情,自能自讨苦吃,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还有一个知遇之恩在韩信心中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可以说在遇到刘邦之前,韩信只是一介草民,投靠刘邦,做了一个执戟看门的小士兵,后来遇到刘邦,才拜自己为大将军,然后一步步走向辉煌的人生!这也是作为一名将才最得以自豪和光耀门楣的事情!毕竟那个时代,讲究的是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聪明绝顶的韩信,肯定也会懂得,将来如果跟着刘邦除掉项羽之后的下场,其中的厉害关系包括自己的谋士蒯通也都分析的很透彻!但这也是封建社会从一个底层小平民爬到一个刘邦手下的红人该有的心里顾及!

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在当时的环境下,韩信从刘邦手里拿到军权,包括后面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都能说明韩信这个人有很大的野心!笔者揣测,韩信经过几番思虑之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根基不稳,不足以实现三组鼎立!他是想等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势力范围稳定下来之后,再做打算,只是后来刘邦消去韩信的军权,之后又把他贬为淮阴侯,时间太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做这些事!

除了这些之外,笔者认为韩信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但是缺乏政治常识,对刘邦一直抱有幻想!他认为刘邦这么赏识自己,倚重自己,短时间肯定不会对自己动手!长期在北方领土范围内,铲除了项羽的势力之后,北方的匈奴,南方的闽越等势力依旧是新朝的威胁!自秦朝以来,封建割据已成现象,自己成为齐王也是一方诸侯,建国之后,肯定会分封诸侯,刘邦不会对诸侯动手造成更多的动乱!

手握重兵,韩信为何没选择独立为王,反而选择等死

最终还是缺少政治经验的韩信败在了刘邦手里,楚汉战争刚一结束,就收了韩信的兵权,然后诛杀了这位功高盖主的将军,成就了大汉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