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陈嗣谦


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外界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如“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即用人惟亲造成的”;

张德芳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应从西汉王朝内部寻找,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始终尖锐,李广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不能逃脱斗争的冲击,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三、自负其能

就李广自身的内部因素看来,李广难封原因出自个人,概括来说就是李广“自负其能”。表现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私受梁王印和杀霸陵尉两事上。

扩展资料:

西汉名将李广,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战七十余场,令当时的草原霸主匈奴颇感畏惧,“号曰“汉之飞将军”,但正是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7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将领却不得封侯,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更因”失道“而选择自杀。

未得封侯的遗憾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让李广备受当世人的同情,”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而伴随着“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传并广为认可,李广逐渐成为那些壮志难酬的文人骚客、失意官吏的精神寄托。

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则更是将李广幻化为针砭当时军队建设弊端、寄托人们呼唤与寻找军魂的希望”,落破才子王勃更是在名篇《滕王阁序》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直接感叹。


月夜luck


李广难封

一个久远话题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谈到另一个人霍去病,霍去病年轻有为,最著名成就的就要数封狼居胥。我们看一下这里存在着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将自己研究的匈奴战法交付霍去病去实施。这里霍去病扮演的是一把强有力矛,处于前锋位置。加上自己的韬略和勇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广一直从事的是防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赞。这里没有汉武帝教授的战法,没有大将军卫青强有力的后援。完全是摆在了一个后卫位置,负担的多数任务都是防守。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广自身没有原因。原因是当时所摆的位置,和被重视的程度




大涉


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李广射石的事开始说起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为什么第二次就再难成功了?这个问题笔者曾请教过很多老师,得到的答案大抵是李广由于第一次精神高度紧张,进而高度兴奋,发挥出了潜藏在深处的潜力,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抑或有人的解答是李广第一次发箭着石的位置本身就是石头的“软肋”,或许只是一个概率小的不能再小的“巧合”。

笔者认为第二种设想可能性很小,因为李广的随从发现中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以后,李广本人也是很“惊诧”的,随后他又朝石头射了很多箭而非一箭,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其他多个角度尝试射了很多箭,即使一块石头质地不均匀,即使不能“中石没镞”,以他的臂力至少也能“中石没半簇”吧,然而并没有提及,那么相比较而言第一种假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笔者对当时得到的答案一直都不太满意,时常还会想起进而思索一番,抑或李广最后究竟得没得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我发现一个词汇能够解释——初心。

很多人讨论李广为什么没能够被封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个问题或许李广本人也尝“愤愤不平”,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李广本身起点不算太低,“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名将后代,而且是从军中底层混起,实战经验很丰富。

“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不管是和匈奴作战还是参加“七国之乱”的平叛,表现都很优秀,可以说“飞将军”的威名不是一天能够叫响的。

或许李广自从军那一天起就渴望封侯,抑或从“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时就励志一定要封侯,但是汉武帝为什么会说李广“数奇”呢?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也就是说汉武帝可怜他让他去前线立功,却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私下授意卫青不要将他放在首要位置。 人说聪明莫过于帝王,汉武帝其实是看透了李广这个人。

大家可以看看人家卫青的原话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再看看霍去病原话“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大家是否看出了对比,一个渴望封侯而去征战的人会有战争大局观吗?汉武帝需要的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不需要一场战役的胜利。

是命吗?笔者想如果“李广射石”这一桥段不是司马迁老先生“杜撰”出来的话,或许其实这是上天对李广的暗示或回答,石就是爵位,虎才应该是他真正的对手。

李广更应该是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那个李广,而非那个“得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再回归李广射石的故事,同样还是那把弓,然而石头和老虎对他而言意义却实在不同。或许当他知道是石头后,也曾试图说服自已那仍旧是一头老虎,然而,展示出的能量区别还是骗不了他自己。

最后我们看李将军结局—“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李广以前也数次迷路)。

或许直到最后,他还是没有想明白,迷失的不是道路,也是自我。

看来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