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向印度洋扩张为何不打伊朗反而将目标对准阿富汗?

风乱语


早在二战期间苏联就做过武力控制伊朗、进而谋求夺取波斯湾(印度洋)出海口的尝试。1941年8月下旬,本土正遭到纳粹德军大举进攻、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苏联还抽调出宝贵兵力,与英国携手夹攻当时立场亲德的伊朗,并在大约3个星期后迫使伊朗国王礼萨汗下台,将宝座让给了儿子巴列维。从此,苏联开始了对伊朗北部长达5年的军事占领。

随着伊朗转变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大批西方援苏物资源源不断地途经伊朗送往苏联境内。有资料显示,这条从波斯湾横贯伊朗全境直达里海、被誉为“波斯走廊”的海陆空战略通道先后为苏联运送了550万吨军用物资,足够装备60个师的苏军。“波斯走廊”贡献之大,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溃败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伊朗又被盟军称作“胜利之桥”

从1942年9月开始,3万美军陆续派驻伊朗,形成了美英苏3国共占伊朗的格局,也由此埋下了后来东西方冷战的一大诱因和对抗阵地。虽然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对伊朗所做贡献表示赞赏并重申尊重伊朗的主权和独立,但苏联对伊朗北部的实际控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通过支持当地少数民族(库尔德人、阿塞拜疆人)“自治”的方式有所强化,这当然会引起伊朗政府的不满。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英美从当年9月开始从伊朗撤军,而苏联则按兵不动,还在占领区正式成立2个“自治政府”,伊朗政府派军队前往平叛也遭苏军拦截,伊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46年初,英美完成撤军行动,随即怂恿伊朗政府在联合国控告苏联,这让后者十分被动,只好在1946年5月撤军

虽然苏联在撤出占领区时留下了一些仆从武装,并试图取得伊朗的部分石油开采特权,但没想到伊朗仗着有美英撑腰,很快派兵荡平了亲苏武装,毙俘数百人,另有1万多名库尔德武装分子逃往苏联

随着苏联“代理人”被逐一削平,伊朗加快了投靠美国的步伐——仅1946至1947年美方就提供给伊朗2580万美元贷款,并与之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帮助伊朗训练军队和宪兵,还在德黑兰设立了庞大的情报机构。1959年,美国又和伊朗签署双边防御协定,帮助巴列维巩固了自身统治,这些行动都让伊朗政府有了反苏的底气

与苏联在伊朗找不到“抓手”有所不同,其对阿富汗的长期渗透却相当成功,1973年苏联更是通过支持仆从势力将“怀有贰心”的查希尔国王推翻,扶植了新的亲苏政权上台。此后,苏联比较牢固地控制了阿富汗的军政大权,不仅更换、清除“不听话”的傀儡易如反掌,甚至连多达10万人的阿政府军都在苏联入侵时缴械归顺

这与大国势力角逐、谁也吃不掉谁的伊朗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说,苏联最先瞄准的印度洋出海口就是伊朗,而后来选择“费力不讨好”的阿富汗则是由于国际形势演变、实力对比考量等因素影响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