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引言

近些年,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高度成熟。2017年節能環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680億元,全行業年產值達到6800億元;業內預計201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7萬億元,到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十萬億大關,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成熟的產業必然走向跨境投資和產品輸出,“一帶一路”沿線則是節能環保最大的海外市場。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走出去”面臨著當地環保政策與標準不同、發達國家競爭實力強勁等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提供準確全面的資訊和戰略發展建議。

印度是中國最為重要的鄰邦,其節能環保市場亦是跨喜馬拉雅區域中除中國外最大的節能環保市場。印度是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國家,研究如何推進中印節能環保合作,對區域經貿合作與發展非凡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們將首期《“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定為“印度篇”,為中國節能環保企業出海印度獻上護身符和錦囊。

中印兩國擁有相似的人口規模、互融共通的文化,同樣都渴望通過推行綠色發展政策實現國富民強和可持續發展。

現如今,印度經濟的發展正經歷著中國曾經的困境。為了推進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環境破壞以及飲用水安全問題突出,發展需求也日漸突出,印度總理莫迪在提出“印度製造”“數字印度”的同時也開始大規模開展“清潔印度”運動。無奈,印度的優勢產業集中在娛樂、軟件、農業、人力、醫療和礦產之上,環保技術與環保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無法完全依靠本土力量構建完整的多行業複合式產業鏈;防汙治汙工程體量如此巨大,吸引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各國的優秀環保企業及金融體系前往印度搶佔市場、擴大投資,造就了印度如今節能環保產業多為跨國合作或合資的面。

經過在印度的多年深耕,各國環保企業已經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中國環保企業在出海印度的過程中,憑藉領先的技術和經驗,加上充足的資金和兩國鼓勵政策,與印度本土企業開展合作,可實現互利共贏。

目錄

引言1

一、印度新興發展趨勢與環境汙染現狀3

(一)印度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特點3

(二)印度環境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大氣與水汙染3

(三)印度環境汙染髮展趨勢4

二、印度政府環保政策利好5

(一)環保政策法規逐年完善5

(二)能源結構調整助力環境保護8

三、印度環保產業發展現狀11

(一)本土環保企業動力不足11

(二)印度本土主要的環保企業12

(三)印度環保業中的國際公司13

四、印度環保市場需求體量15

(一) 老舊電廠改造15

(二) 非電類燃煤煙氣處理15

(三) 水體環保治理15

(四) 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15

五、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環保行業評估16

(一)機遇與前景16

(二)風險與挑戰21

(三)實例與經驗24

(四)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能力評估25

六、給中國環保企業出海印度的一些建議26

(一)多重保障26

(二)投資方式26

(三)本土化26

一、印度新興發展趨勢與環境汙染現狀

(一)印度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特點

印度與中國有著久遠的淵源,它有著世界第二的人口體量、發達的軟件和互聯網行業以及隨著蓬勃發展而逐年增長的市場存量,是世界上最具投資價值的新興大國。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印度2016-17年和2015-16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121.96萬億盧比和113.86萬億盧比。從毛附加值來看,印度2016-17年實際經濟增速為7.1%。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對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第三產業保持9%左右的調整增長,比重超過50%,特別是旅遊、餐飲、金融、軟件業發展迅速,製造業務服務業的增長率比農業增長率高出2-3個百分點。

但是印度的工業生產汙染居高不下也給其環保保護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印度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粗鋼生產國,鋼鐵、採礦、水泥、陶瓷、造紙業、化工業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很大,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

為了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強勁發展,印度將目光聚焦在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和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之上,努力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數字金融、通訊、交通、醫療等方面實現現代化。然而當前最急需的是對環境汙染進行綜合性治理,在這一方面,印度顯然還任重道遠。

(二)印度環境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大氣與水汙染

作為佔據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印度與中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都面臨著許多無法輕易避免的“生長痛”,其中就有環境汙染給民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

近些年來,在媒體報道中,印度的空氣汙染和水體汙染問題突顯,受到其國內外的密切關注,首都德里地區的空氣汙染情況尤甚。《印度時報》認為德里地區空氣汙染狀況突出內外因皆有,外因系臨近冬季時,德里地區附近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及北方邦境內秸稈等農作物燃燒產生的大量粉塵被風帶至德里後停滯,無法走向大氣層;內因系德里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十分缺乏,公共交通不發達,道路擁擠、交通擁堵十分突出,因此有大量汽車尾氣排放。此外,大規模建築施工粉塵、工業汙染、垃圾掩埋、排燈節期間的煙花爆竹燃放也是造成其空氣汙染的重要原因。

根據印度環境部數據,印度國內空氣汙染最嚴重地區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主要汙染物為二氧化氮(NO2)、PM10、PM2.5,一氧化碳(CO)與二氧化硫(SO2),這些汙染物成份證實農作物燃燒、建築施工、煤炭燃燒產生的粉塵與氣體排放及重工業汙染是造成其空氣汙染的主要因素。

2017年初,英國《衛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庫總結得出了世界上20個空氣汙染最嚴重城市名單,在全球年度平均PM2.5濃度最高的城市中,印度上榜了10個城市。世界衛生組織在同年也將德里評為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此外,2015年,印度曾被國際能源機構判定為是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雖然中國的碳排放量體量大,但近些年來印度的碳排放增長速度已超過中國。在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2017年11月公佈的《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中顯示,中國、美國、歐洲及印度的碳排放量已佔據全球的59%,而在其他三者排放百分比減少的情況下,印度2015-2017的碳排放量增長在4.5%以上。

印度水體汙染也同樣嚴重。地下水汙染已經達到全國缺少飲用水的程度,大城市的飲用水均由政府配送且數量有限,窮人不得不去黑市買水。流貫印度北部的印度教聖河恆河更是印度水體汙染重災區,在恆河流域各城市採集的水體樣本都顯示,如今的恆河水裡存在大量重金屬致癌物,有些流段的溶氧量甚至接近於零。在鄉村。飲水更加得不到衛生保障,大量飲用者出現了骨骼畸形等問題。

此外,汽車尾氣、固體廢棄物等也對印度環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壞。

(三)印度環境汙染髮展趨勢

在嚴峻的環境破壞形勢和國際輿論壓力之下,印度政府已經著手治理環境汙染,採取了一系列治汙減排措施並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同時推動數字化無紙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印度環境治理獲得了大量的基金支持,各國環保企業開始湧入印度,印度的環境汙染有望經過長期不懈的治理得以全面好轉。

二、印度政府環保政策利好

(一)環保政策法規逐年完善

1. 印度環保法規的沿革

根據印度學者統計,自1947年獨立以來,政府針對環境保護頒佈過大大小小總數超過200部法律。針對包括火電行業汙染在內的環境治理問題,印度政府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頒佈的重要法律法規如圖表1所示(動植物保護法除外):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圖表1 印度環保法制完善過程中的重要法律法規(1947-2000)

信息來源:Er. Vikram Sandhu;Dr. A.S. Sidhu(2015)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Ind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itiatives

在20世紀下半葉(如圖表1),印度政府曾接連出臺、《水汙染防治法(1974)》、《水汙染防治稅法案(1977)》、《大氣汙染防治法案(1981)》、《環境保護法案(1986)》《汙染物排放標準(1990)》、《國家環境訴訟法(1997)》等法律文件。印度水汙染環境稅起步較早,此時政府相對來說更加關注工業汙染帶來的水汙染、固態垃圾等環境汙染。

20世紀下半葉及21世紀初,針對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與電力部門,印度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戰略,這其中包括:國家火電公司(NTPC)環境管理戰略、粉煤灰利用行動計劃、以煤炭為基礎的環保績效提升計劃、清潔發展機制、ISO:14001標準等。

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愈加凸顯,政府制定了《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2008)》,這是印度第一個針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由8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國家太陽能計劃、國家能效提升計劃、國家可持續棲息地計劃、國家水計劃、國家喜馬拉雅生態系統持續計劃、國家綠色印度計劃、國家可持續農業計劃、國家氣候變暖戰略知識計劃。此外,該計劃還強調了以下三點:

1) 政府批准低效率燃煤發電廠的退休,並支持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和超臨界技術(Supercritical Technologies)的研究和發展;

2) 在印度國家電力法案(2003)及國家關稅政策(2006)的基礎上,中央及各邦電力管理委員會必須購買特定百分比的以可再生能源產生的以輸電網為形式的電力;

3) 根據能源節約法案(2001),大規模消耗能源的行業需進行節能審查並對其引進的電氣用具進行能源分類項目(Energy Labeling Program)。

除2008年6月頒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外,印度在進入21世紀後所頒佈的重要法規政策還包括:《國家綠色法庭裁決法案(2010)》、《噪音汙染防治法(修訂)2010》、《塑料廢棄物管理修訂案(2011)》等。

2015年,針對嚴重的霧霾問題,印度環境部頒佈了號稱印度有史以來最嚴苛的燃煤電廠排放標準,並宣佈於2017年1月1日起執行(如圖表2)。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圖表2 印度政府預計實行(以燃煤為基礎)火電廠排放標準與此前標準對比

信息來源:印度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

2. 印度火電廠排放標準的進化

在火電行業,為解決由其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印度政府頒佈相關法律法規的頻度不斷增加,尤其在進入2010年後,政府格外注意到空氣汙染及造成因素。由上述舉例法律法規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政府對環境汙染問題更加重視,尤其是由火電行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相關政策法規也越來越符合實際。

但是因火電燃煤而起的環境汙染治理仍然前路漫漫,有技術經濟、政策執行力度等問題。舉例說明,2017年11月1日,印度政府在德里及其周邊地區禁用石油焦(pet coke),且並不排除在全國全面禁用石油焦的可能。石油焦所蘊含的能量豐富,但使用時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汙染物,是造成肺部疾病和酸雨的主要元兇。早在2015年,印度環境部就宣佈過2020年時要將印度的煤炭產量提升至15億噸,根據往年印度各行業生煤使用佔比(圖表3),可以得知超過60%的燃煤用於發電,雖然近兩年燃煤發電消耗從74.7%降至61.6%,但在逐步禁用石油焦後,可以預見大量煤炭將代替石油焦被使用,然而煤炭蘊含的單位能源比起石油焦遠遠不足,要達到同樣的能源效率標準,就要翻倍地使用煤炭,而大量煤炭燃燒所排放的汙染物可能並不會比石油焦的排放量少。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圖表3 印度最新三年度生煤(Raw Coal)各行業使用佔比(100%)

信息來源:印度政府官網年度能源數據報告(Energy Statistics 2015-2017, Ministry of Statistics and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

(二)能源結構調整助力環境保護

1. 下決心“戒煤”,開發可再生能源,2040年是拐點

目前,印度總共擁有近300吉瓦的發電能力,其中有大約62%是來自燃煤發電。在未來二十年內,燃煤發電都將在印度的供電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然而,嚴重的環境汙染使印度政府下決心擺脫對煤炭的依賴,採取了一系列減少燃煤排放、建設清潔能源的措施。

2015年12月,印度政府曾公佈規劃,試圖減少燃煤電廠的用水和對空氣的汙染,並且尋求制定一份路線圖,以更多地減少煤炭的使用。2018年7月,印度環境部長米什拉宣佈將啟動舊電廠改造計劃,從2019年起至2022年期間,改造印度境內所有舊發電廠,從而使其排放水平降至國家標準,同時將關閉一批“嚴重”超期服役的老舊電廠。

印度總理莫迪執政以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2018年3月,印度可再生能源發展機構(IREDA)從歐洲投資銀行(EIB)處獲得了15億歐元的信用額度(LoC)。該信貸額度為15年,包括3年的寬限期,並將用於為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項目提供融資。預計將有超過110萬戶家庭從這些基金資助生產的清潔能源中受益。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建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太陽能光伏、核能、風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BNEF印度研究部負責人表示,到2050年印度將用廉價的可再生能源和電池重塑整個電力系統,未來75%電力由可再生能源生產,其中太陽能佔34%。這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投資佔比為49%,印度本土出資將佔地區總投資的29%。

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不斷下降,煤電在印度能源結構中的“王者之位”開始動搖。據彭博社數據顯示,近兩年內,印度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平均下降50%,並且預計還將持續下降。其中,新建的風能、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批發電價比印度現有燃煤電廠的電價平均低20%。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如果用太陽能或風能發電取代不經濟的燃煤發電,每年將為印度節省約80億美元,即使只替代其中的1/3,每年也可減少30億美元的電力開支。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圖表3 2040年以前的全球主要地區煤炭需求量表


信息來源:《BP世界能源展望2018》,第92頁

然而目前,火電仍舊是最重要的調峰電力來源。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為滿足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較少的幾個月的電力需求和供應,印度仍需要新的煤電產能。同時,鋼鐵製造業作為印度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年產量也在不斷提高,也需要使用大量的煤炭作為燃料。

《BP世界能源展望2018》顯示,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在2030年達到峰值之後將逐年減少,而印度的煤炭消費量卻將逐步上升。未來20年內,印度仍將難以擺脫煤炭在社會生產所需能源中的主導地位。因此,2040年以前,在印度的可再生能源還不能代替煤炭成為主要能源產品之前,對燃煤煙氣的環保處理是改善印度空氣質量的重要工作。

2. 開展“清潔印度”運動(Swachh Bharat Mission)

“清潔印度”運動指的是印度農村的廁所修建計劃,旨在消滅露天排便,從源頭上截斷地下水的汙染源。

印度飲用水和衛生部長Shri Parameswaran Iyer於2018年1月下旬宣佈,清潔印度運動已經在印度農村地區建造了超過6千萬個廁所。2017年印度質量委員會和2016年全國抽樣調查組織進行了兩次獨立調查,調查分別這些廁所的使用率評估為91%和95%。超過30萬個村莊和300個地區被宣佈為“零露天排便(Open Defecation Free)”,2018年3月已有15個邦實現“零露天排便”。運動進展仍在加速中,預計在2019年10月之前將實現全印度“零露天排便”。

3. 印度政府的“全國電動汽車使命計劃”

為減少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汙染,印度政府公佈了“全國電動汽車使命計劃”,鼓勵研發和生產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並且設計了至2020年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保有量達6-7百萬輛的目標。

印度的環境汙染問題為印度政府和國際社會關注,其環保產業已經在印度政府的規劃之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如何以穩妥的方式進入印度環保產業市場成為了各國環保企業紛紛研究的問題。

三、印度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一)本土環保企業動力不足

根據國際經驗,燃煤電廠新火電標準出臺後,火電環保行業會迅速進入快車道,在兩年左右進入排放達標改造的高潮,引來本國環保企業和世界環保巨頭營業額的迅速飆升。然而印度環境部號稱“最嚴苛”燃煤排放標準頒佈後近兩年的時間裡印度火電企業應聲甚少,其主要原因涉及技術和經濟方面的挑戰。

第一,印度燃煤電廠燃用的印度本地煤高灰分、低燃燒值。雖然目前有些印度企業能夠達到收塵要求,但需要龐大的設備、佔用大量空間和高額的投資。這給處於大面積虧損或是略有盈利的印度燃煤電企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第二,印度環保設施新建和改造達標時間也是挑戰。印度是個電力緊張的國家,環保改造期間的機組停運會降低電廠電力供應,惡化本來已經雪上加霜的印度電力企業的財務狀況,同時引發缺電,影響經濟發展。

第三,在新建脫硫系統和脫硫改造、實施監管等領域和環節,印度燃煤電廠也都有難題要面對。根據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研究人員的分析,大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大部分的除塵改造,大規模的脫硫改造才能逐步展開。

印度的火電行業的環保發展困難與機遇並存,民眾也越來越關注因火電行業產生的環境問題,光2017年上半年,印度人民院就煤炭及鋼鐵行業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數次質詢並督促中央政府解決該問題。顯然莫迪政府也感受到了民眾的關注,進一步提高了對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的重視,近兩年也開始對火電行業進行整頓。與此同時,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也引起了莫迪政府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光伏行業,在近年迎來了井噴,印度政府計劃將太陽能發電能力在2022年提升至100億瓦。此外,印度政府也計劃到2030年風電發電量能夠滿足本國16%的發電量。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發展形勢看上去一片大好,然而在短時間內由於技術、投資、土地等問題可再生能源成為滿足印度本國電力需求的主力尚無法實現,因此目前,以及在可預見的將來,以煤炭燃燒為主的火力發電將仍是印度的主力發電行業,研究印度環保市場需求對其關注必不可少。

(二) 印度本土主要的環保企業

1. 塔塔電力公司 (Tata Power Company)(TPC)

該公司從韓國和瑞士購買大氣汙染控制設備進行煙氣處理。世界500強。

2. 信實電力公司(Reliance Power)

被最新的《CarbonClean200》排名評為最環保最環境友好型公司。該公司的大氣汙染控制設備購買自中國上海。名列2018世界500強。

3. 特邁斯公司(Thermax Limited)

該公司在供熱、製冷、電力、水和廢物管理、空氣汙染控制和化學品等領域提供產品的印度公司,與美國公司合作開發新治汙設備。名列2018世界500強。

4. 巴拉特重型電氣有限公司(Bharat Heavy ElectricalsLtd)(BHEL)

該公司也採購治汙設置,與主體工程配套使用。名列2018世界500強。

5. 印度國家火電公司(NTPC Limited)

NTPC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煤炭公用事業公司,擁有4400萬兆瓦的燃煤發電產能,提供了印度總電力的25%。

6. NHPC Limited水電公司

1975年成立,總部位於印度法裡達巴得(Faridabad),舊名National Hydro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Ltd。該公司聚焦水利、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擁有24家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70.71億瓦特。同時,該企業為水力發電項目或相關內容提供諮詢、設計與調研等服務。

7. 印度電網有限公司(Power Grid Corporation of India Limited)

POWERGRID是亞洲第一家擁有全面的書面“環境與社會政策與程序(ESPP)”的公司,負責管理輸電項目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其中涉及保護環境的具體舉措。

8. 電力金融有限公司(Power Finance Corporation Ltd)

成立於1986年,總部位於新德里,為印度政府所有(Navratna PSU),是印度電力行業金融活動的脊柱,在印度儲備銀行以“非銀行金融公司”身份註冊。主要業務包括:與電力行業相關的項目期限貸款、融資、賬單直接貼現、短期貸款、諮詢服務等。成立至今榮獲多項印度國內獎項。

9. 農村電氣化有限公司 (Rural Electrification Corporation Limited)

該公司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重視安全用水,通過在已確定的有汙染和微鹹水的農村人口社區建立反滲透水廠,向Telangana,拉賈斯坦邦和旁遮普邦的18個村莊提供了安全的飲用水設施。

10. 東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North Eastern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Limited)在環保方面建立評估和管理系統,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制定並實施環境管理計劃(EMP),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抵消對環境的任何不利影響。

11. THDC India Ltd.

由印度中央政府和北方邦政府合資創辦,制定相關環境規定,實施事故管理預案。

12. SJVN Limited

由印度中央政府和喜馬偕爾邦政府合資創辦,關注可持續發電和輸電,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展開所有活動,引入了地質綠色侵蝕控制毯。

(三) 印度環保業中的國際公司

1. MHI工程和工業項目有限公司(MHI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Projects India Pvt. Ltd.)

該公司是日本三菱重工集團的印度子公司,提供包括煙氣脫硫脫硝、二氧化碳治理在內的全方案流程諮詢、管理和服務。

2. 通用電氣能源集團(GE Energy)

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旗下的能源科技公司。通用電氣能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技術和銷售能源公司。目前在印度主要致力於幫助印度有效利用現有的水資源。為公民和企業提供清潔水,廢水處理和再利用,助力印度可持續。

3. 美國AES公司

是一家財富前500強的全球電力公司。通過多樣化的分銷業務以及熱能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為15個國家提供負擔得起的可持續能源。

4. 韓國東南電力公司(KOSEP)

Magaldi集團於1929年在意大利成立,是世界領先的鋼帶輸送機制造商。Magaldi集團旨在設計、製造和銷售可靠、高質量的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提供環境可持續的工業解決方案。Magaldi集團在電力部門、工業部門、可再生能源部門這三個主要領域開展業務。Magaldi Power India Pvt.Ltd是Magaldi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在加爾各答設有辦事處,在西孟加拉邦的Durgâpur設有服務中心,在古吉拉特邦的Vadodara設有製造部門。

5. 加拿大Abellon清潔能源

Abellon Clean Energy是一家綜合性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於通過生物能源(包括固體生物燃料,液體生物燃料,生物能源和其他形式的清潔能源生產)為清潔能源發電做出貢獻。該公司的重點是開發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有效利用太陽能,光合作用等基準過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形式。該公司擁有一系列低碳能源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工業、公共和商業部門以及社區的大規模需求。

6. 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

GDF SUEZ是一個全球能源和服務集團,專注於低碳發電(主要基於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球網絡和客戶解決方案,旨在應對重大的全球挑戰比如全球變暖,併為企業和社區提供能夠能源生產解決方案和服務。其產品提供基於數字技術研發,具有低碳、高性能和可持續的特點。目前GDF SUEZ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有分公司,員工總數達到15萬。

7. 瑞士電池製造商和儲能公司Leclanché

是瑞士一家電池製造和儲能公司。為發電和輸電、大眾運輸、重型工業機器和特種電池系統開發和製造定製的能源儲存解決方案。自我定位是一個完全垂直整合的電池能源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

8. 中國公司:進入印度環保市場的中國公司包括但不限於香港中電集團(CLP Holdings)、山東電建、大唐、清新、神霧、菲達、中鋼建設、華西能源等。

四、印度環保市場需求體量

(一) 老舊電廠改造

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電力生產國和第四大電力消費國,有數據顯示,印度需改造的煤電產能約為1.4億千瓦,市場體量較大。然而,印度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偏向,使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持續下降(近兩年平均下降50%,其中新建的風能、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批發電價比印度現有燃煤電廠的電價平均低20%),因此,對印度煤電行業的環保改造須與節能降耗相結合。

(二) 非電類燃煤煙氣處理

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目前已取代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粗鋼生產國。2017年印度粗鋼產量超過1億噸,當前,印度鋼鐵部正在積極制定2030年實現3億噸生產目標的路線圖,這將進一步推高要粗鋼產量。

同時,印度陶瓷行業迎來全面增長,出口目的地拓展到中東、歐洲,預計在2020年前實現銷售額翻番,達到5000億盧比,成為擁有超過100萬工人的用煤大戶。

除了信實集團和塔塔鋼鐵旗下的少量公司以外,印度鋼鐵、陶瓷等非電類燃煤工廠的環保配置少之又少,有較大的市場存量。

(三) 水體環保治理

印度水體整體受到汙染且汙染源十分複雜,治理成本較高而印度各地政府能夠承擔的費用有限,真正的市場空間不是很大。

(四) 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

目前印度各邦尚未對生物質能源給予充分重視。實際上,在印度這樣城鎮化水平低,村鎮公廁等基礎設施初建成,剛剛實現全國電力覆蓋、農村沒有富餘電力的情況,正是切入開發分佈式能源項目的良好時機。

五、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環保行業評估

(一)機遇與前景

1. 中印關係趨緩,合作框架進一步完善

印度與中國同為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國,洞朗事件後,印度總理莫迪三度訪華。在今年6月的香格里拉會議上,就中印關係發展表明了積極的態度,稱“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有著許多的層次,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相比……中印兩國之間牢固穩定的關係是全球和平與進步的重要因素,堅信只要印中兩國相互信任、照顧彼此利益,亞洲和世界就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兩國關係趨緩帶來雙邊經貿的回暖。2018年3月,由來自中國的輕紡、醫藥、農產品、石化、商貿等行業的22家企業、30多位代表組成的貿易促進團,在印度開展了雙邊經貿交流活動。期間,雙方企業共簽署了101項貿易協議,合同金額達到了23.68億美元,涉及紅茶、水產品、醫藥等60多種產品,標誌著雙邊貿易逐步迴歸正常軌道,合作框架進一步完善,雙邊貿易平衡發展。

2. 對話與合作機制

(1)中印戰略經濟對話節能環保工作組會

2010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達成共識,同意建立中印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對話的宗旨是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交流互動,共同應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加強經濟合作。

中印戰略經濟對話首次會議於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與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阿魯瓦利亞共同主持,兩國政府外交、宏觀經濟管理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代表出席。中印雙方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印兩國宏觀經濟形勢、兩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進一步開展雙方的務實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流,其中就包含節能環保。

2012年12月,在第二次中印戰略經濟對話節能環保分組會上,中印雙方圍繞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高能效、節水和汙水治理技術、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除塵技術及裝備等進行了交流,探討了進一步合作的領域和內容,會議氣氛熱烈、交流發言踴躍。分組會議取得三方面效果:一是增進了瞭解,兩國經濟發展都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的問題,節能環保任務都很艱鉅;二是加深了理解,中印兩國毗鄰而居、山水相連,加強節能環保合作是兩國的共同需求;三是明確了方向,中印兩國節能環保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將在能效、汙水處理、節水等重點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務實合作。

2014年3月,第三次分組會上,雙方就合同能源管理、重點行業節能、能源技術服務業發展經驗、水汙染膜處理技術、汙泥處理處置、農業節水灌溉等議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交流,並初步確定了雙方下一步的合作計劃和安排。

2016年10月第四次分組會回顧了中印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啟動以來,雙方在節能環保領域取得的合作進展。中印雙方在生活垃圾處理、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海水淡化、節水產品認證、節能環保材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流與溝通。雙方一致同意,進一步在節能環保領域加強交流,積極推進兩國企業務實合作。會議商定了下一步中印節能環保領域工作重點:一是積極促進中印雙方政府、企業進一步交流,明確相關政策及合作空間;二是積極推進中印垃圾發電商務合作;三是積極擴大節能環保合作領域,包括海水淡化、節能節水標準等。

2018年4月第五次中印戰略經濟對話在京舉行,雙方同意在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雙方討論了全球及各自國內經濟形勢和主要改革思路,認為世界經濟有望繼續復甦,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存,主要經濟體政策調整及其外溢效應帶來變數。作為世界第二、第七大經濟體,中印雙邊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中印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攜手合作,互利共贏,將成為地區及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中印雙方一致同意在政策協調、基礎設施、高技術、節能環保、能源等領域繼續加強合作,並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以更好地促進兩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並造福兩國人民。

(2)兩國環境部門間的合作機制尚未正式建立

兩國環境部門尚未簽署中印環境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定期的環境部長間對話機制還未正式建立,只有一些非定期的接觸與對話。

2015年4月22日,首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正式會議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當時的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生態部部長謝爾蓋·東斯科伊,印度環境、林業與氣候變化部部長普拉卡什·賈瓦德卡爾,南非環境事務部部長埃德納·莫萊瓦,巴西環境部副部長弗朗西斯科·蓋塔尼出席會議。

2016年3月4-6日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陳亮主任率團赴印度參加了邁向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法治建設國際研討會。印度的法官、環境學家、科學家、律師、研究人員1500餘人以及3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就環境法治、氣候變化與災害管理、海洋環境威脅、廢物管理和大氣汙染控制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2017年6月23日,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李幹傑在天津會見了出席第三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的印度環境、森林與氣候變化部常務副部長阿杰.納拉揚.賈,雙方就深化兩國在環保領域的合作交換了意見。

2017年11月19日—25日,中國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協助邀請並組織印度環保專家代表團訪華參加“中印環保技術與產業交流會”,就中印環保科技和產業開展技術交流研討。中國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方莉表示中印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國情相似,在環境保護領域也面臨著相似的挑戰,雙方在環境保護方面有很多經驗和技術可互相借鑑,希望依託3iPET平臺與印度在水、固廢汙染防治等環保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代表團赴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清河第二再生水廠項目點、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及當地環保企業、光大環保技術裝備(常州)有限公司、江蘇維爾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交流訪問。

(3)形成了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對話會機制

2016年11月16日至17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與會者就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治理問題進行探討,中國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建議獲得高度評價,也為雙方合作打下了基礎。印方人員表示,近年來印度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政府出臺的一些臨時治汙措施治標不治本,希望此次會議能促使印中企業在節能技術方面深入交流與合作,推動印度企業改變粗放式能源消耗模式,助推企業綠色發展。

(4)民間合作有序進行

2016年中國22家展商參加了“印度及中亞國際電力展覽會”,共有來自41個國家的200多家電力相關企業參展,從發電、傳輸、配送、環保等完全覆蓋電力部門各個領域。

(5)環評機構

印度共有182家由印度環保部授權的環評機構,涉及採礦、公路、鐵路、

水泥、電力、工業等多個領域。機構名稱及聯繫方式詳見:www.qcin.org/nabet/EIA/documents/Accredited%20consultants.pdf

3. 長期合作的基礎與積澱

中國環保企業走進印度已經有十多年的歷程,最初是跟著電建工程過去的。十多年來,印度飽受電力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缺電人口數量巨大的困擾。以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山東電建三公司)為代表的中國能源企業進入印度市場,以EPC等方式承建了多座大型電站,同時也建設了配套的環保系統。先進的技術、極高的效率、符合當地情況的環保方案,既有效幫助印度人民解決用電問題,又實現了實惠的低能耗低排放,因此獲得了印度當地人民的認可和感謝。

4. 中國環保企業的高效與優質

中國作為率先經歷經濟發展所帶來“生長痛”的一方,也以火電行業為主供應本國電力需求,對印度環保產業發展困境與市場需求感同身受,並已擁有了豐富的汙染治理經驗,雙方在該領域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及巨大的合作空間。

中國燃煤電廠排放標準一直是全世界最嚴苛的標準之一,印度直到2015年宣佈在2017年開始實行的標準才開始與中國所行標準看齊,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印度新標準的正式實行困難重重,其環境部已向中央政府申請至2022年再開始實行新標準。因此,在老電廠改造及新電廠建造方面中印有廣泛合作及經驗共享空間。

此外,自莫迪上臺執政後,為大力振興印度製造業及各領域產業發展,推出了“印度製造”戰略,在該戰略下印度政府十分鼓勵外資進入其電力行業。除核能發電外,印度政府允許外資通過自動通道(automatic route)100%注入印度火電行業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但具體交易要遵循相關法律法案規定。詳細來說,在2010年頒佈的中央電力管理委員會(電力市場)法規要求下,外國直接投資(FDI)通過自動通道在電力交易領域的註冊份額不能超過49%,同時還要遵循三個條件:一是外國機構投資者(FII)或外國證券投資者(FPI)在印度電力市場的採購將被限制於二級市場;二是非印度居民的投資者或實體,包括一致行動人(Person Acting in Concert)在內,在電力行業公司中所持股份不能超過5%;三是外國投資需遵守印度安全&交易管理委員會(SEBI)的規定,並遵守本文第二部分提及的法律法規。

目前在印度火電行業投資的主要外商來自香港中電集團(CLP Holdings)、美國GE Energy通用電氣能源集團、美國AES公司、韓國東南電力公司(KOSEP)、加拿大Abellon清潔能源、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根據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官網所公示的內容,目前可知的投資機會包括如下項目(圖表4),該圖表內容再一次表明,目前印度政府對建設新型燃煤火電廠及舊廠改造有巨大需求。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尤其是太陽能領域,中國與印度企業已經開展了相關合作,在可預見的未來,希望中印在燃煤火電行業能有更多往來。中國在火電行業節能環保領域已有豐富經驗技術,印度市場則有巨大需求,經濟發展對兩國崛起皆是首要目的,那麼兩國完全可以在該領域互惠互利,互幫互助。

「重磅」“一帶一路”節能環保產業報告·印度卷

圖表4 印度火電行業投資機會(部分)

信息來源: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官網

如今,環境汙染問題已成為不容小覷的全球問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燃煤火電行業基本上都是滿足本國供電需求的主力,而其國內的主要環境汙染問題也由此造成,經濟發展步調由此受到影響。中國與印度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此方面既有共同利益與巨大合作空間,同時,也有義務共同尋求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並存的良好局面,為氣候、環保、經濟發展領域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印方案”,為世界各國解決該問題起到表率作用——懷以大國之心態,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構建。正如中印兩國領導人所說,中印作為亞洲大國,肩負著促進亞洲和平穩定、推動亞洲發展振興的重大責任,因此只有中印攜手合作,21世紀才可能真正成為亞洲的世紀。

(二)風險與挑戰

1. 激烈的市場競爭

(1)美國環保企業湧入印度,拿下印度“國電”巨單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已明確要放寬美國煤電站排放標準、支持火力發電,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議》、廢除了《清潔電力計劃》,奧巴馬時代的環境政策被推翻;2018年8月,美國環境保護局發佈了“平價清潔能源”計劃,作為各州制定火力發電廠排放標準的指導方針,賦予各州更寬泛的權限,讓它們自行決定如何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專家預測未來美國的碳排放或增加12倍之多。

由此帶來的是美國本土節能環保企業的大批轉移。美國環保企業早早聞風而動,2017年11月特朗普訪華期間促成美企與多家中國A股公司簽下的大單裡就有綠色環保類項目,而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通用電氣能源集團(GEpower)。2018年5月,通用電氣能源集團以其對印度政商資源的純熟運用,成功拿到印度國家火電公司NTPC的項目,為其提供FGD清潔技術和操作設備。

在未來印度大張旗鼓的舊電廠改造運動中,通用電氣能源集團將主導NTPC的燃煤電廠改造項目。通過對已經服役長達30多年的蒸汽輪機進行節能改造,將每臺蒸汽輪機的效率提高14%,出力提升3萬千瓦,碳排放量減少約5%。

(2)儲能市場被瑞士公司佔領

瑞士能源企業則發力印度儲能市場。今年8月,在電池研發和生產方面已經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瑞士電池製造商和儲能公司Leclanché稱,將與印度最大電池製造商ExideIndustries合資在印度生產鋰離子電池。

2. 營收率低

從2015年起,環保企業的海外營收規模呈現出了接近翻倍的可觀増長,總規模達到了54.5億元。雖然海外收購己成為潮流,但事實上,海外收入佔環保企業總營收的比重還很低,66家環保上市公司,僅26家有海外營收,且絕大部分企業該營收在20%以下。2013至2015上半年間,海外營收總規模大體在30億元左右保持穩定,未見明顯増長。其中大部分是設備等環保產品外銷帶來的,海外項目運營及海外工程收入佔比很低。

3. 資金鍊難以管理

過去十年,中國環保企業在印度大量接單,菲達環保因其突出的接單能力曾經一時間風頭無兩,由於未能有效防範受印度合作方資金鍊斷裂的拖累,2018上半年,鉅額項目應收款無法收回,損失非常慘重,是中國環保企業印度失利的一個案例。而這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環保企業在海外發展還要面臨當地政府保護主義與利潤擠壓、施工與驗收標準不統一等等多方面的挑戰。

儘管如此,中國的燃煤煙氣治理行業在國內市場幾近飽和的嚴峻形勢下,依然只能選擇向海外挺進。

4. 印度國家風險判斷

印度是多黨制國家,可能出現由於黨派分歧導致的政局動盪;印度政府外匯儲備量很低,金融系統內部收支失衡,政府腐敗較為嚴重。雖然國內證券市場近年漲勢良好,“廢鈔令”和GST稅改達到了擴大稅基的效果,表面上也聲稱達到了反腐的目的,但仍有償債能力不足、融資環境惡化的風險;有些大型企業,甚至是印度政府也存在信譽不佳的現象;事務機關辦事效率低下;兩國法律體系、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同時還要考慮地方保護主義、貿易戰與國家利益博弈的因素。

5. 印度環保市場投資風險

在印度環保市場進行投資時,還存在印度環保與能源政策變動、競爭對手低價或非常規手段競標、物價和匯率等因素導致經營成本上升、產業鏈配套不完善的風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兩國設計、施工、專利權認定存在標準上的差異,在知識產權保護與跨國項目管理方面,也需要由專門的資深人士進行謹慎評估和操作。

(三)實例與經驗

山東電建進入印度市場13年,成為印度最大的外國電站EPC總承包商。建設了BALCO4×135MW電站靜電除塵器改造、KMPCL6×600MW電站除灰渣系統設計、泰米爾納德邦的古德洛爾燃煤電站機組等電建項目,在如何處理中印電站設計差異及應對方面頗有研究。

近兩年,中國環保企業更多通過海外併購的方式佈局全球市場。

在除塵方式上,龍淨電力在印度BHARAT鋁業股份有限公司BACLO電廠一期4臺135 MW機組進行改造過程中,針對印度煙煤灰分大等特點,建議使用電袋複合除塵技術。具體指數如下:印度煤種高灰、低硫,印度煤灰高硅、高鋁、低氧化鈉的煤和灰的特性。其灰分中SiO2的含量超過60%,在中國煤灰中很少見,是中國煤灰中SiO2含量的1.1-1.2倍。這些煤和灰的特性表現出,其煙氣的含塵濃度高、SO2含量低、調質作用小;其粉塵的比電阻高、硬度高、浸潤性差的工況特點。印度BACLO電廠的實測進口含塵濃度,高時可達100/Nm3

,粉塵比電阻達到1012Ω-cm。

中鋼設備也記錄了印度JSW搗固焦爐投產運行兩年後在裝煤過程中出現大量煙塵不能被導入相鄰炭化室、造成溢散嚴重的問題,並給出瞭解決方案。

菲達環保在泰米爾邦納德塞勒姆區的麥拓1×600MW燃煤熱電廠機組項目中,為達到設計要求,採用了獨立本體4臺雙室9電場電除塵器。

在項目管理方面,2016年大唐電力以EPC 總承包的方式在泰米爾邦完成了ITPCL2×600MW 電廠脫硫項目,該項目的參與者在總結中提到,要通過風險規避和風險轉移來進行處理,指出風險規避可以針對大概率事件,通過提前行動提前預防,將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風險轉移是風險影響較大、大唐科技工程公司有效處理手段不夠有力時,可以通過業主、分包商、保險公司來承擔風險,這種風險轉移能盡最大可能保護總承包商的利益。

(四)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能力評估

1. 優勢

中印的能源結構相似,印度正在經歷的燃煤煙氣汙染問題是中國已經成功度過的階段,中國長期以來積累的煙氣處理經驗與印度市場的情況貼合度高,測評標準嚴苛,技術條件成熟,工程管理環節完善,人才充足,能夠快速適應印度市場並完成本土化。

2. 劣勢

一體化脫除的成本相對較高,印度政府缺少外匯,不容易做購買決定;經濟型設計配置會加劇本來已經白熱化的環保產業價格戰,擠壓環保企業的生存空間。

企業出海經營需要組建高水平的國際化運營團隊,目前我國企業的海外管理運營和管理水平距像GE一樣的外國集團公司還有一定的距離。目前主要是大型能源集團下屬企業或者依靠大型能源集團的電力項目才能出海,中國環保產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國際認可、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環保品牌。

六、給中國環保企業出海印度的一些建議

(一)多重保障

要對細分行業、合作方和項目本身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可聘請當地權威的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輔助調查和擬定合同。合同中最好有第三國的資產質押條款。儘量選擇口碑好、有豐富經驗的合作方,有利於自己的項目方式,如EPC等。

(二)投資方式

民營企業可依託有經驗和資源的大型國企,借船出海。可採取合資公司或收購本土企業重組的形式降低投資風險。

(三)本土化

紮根工業園區和特區,加入當地行業協會。用好當地人,充分利用當地人的資源和語言文化優勢,掌握當地人習性和特點進行培訓和管理,降低外派成本,使管理流程規範化、國際化。培養優秀的本土管理者,使其成為忠實的代理,並建立健全的監管和考核制度,確保本土化的安全、平穩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