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比勤奋重要的三件事

2018年,最后一批80后也跨入了而立之年。说30岁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人都有同感。

20出头的时候,一穷二白,靠着脑力发达体力强健从0拼到1,攒了点经验,也有了些资源,有些人捞到第一桶金,有些人有了自己的铁杆。可过了30岁就不一样了,如何从1到100,是很多人的难点和痛点。

这也是为什么说而立之年是一个人的转折点,一旦把握不住,就可能一辈子停在1上。

30岁以后比勤奋重要的三件事

30岁前听话,30岁后规划

很多人说,30岁是一个人的职场瓶颈。有些人过了30,就开始担心自己失业,而有些人却突飞猛进,甩同龄人几条街。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一拨人,30多,能力不弱,可就是怎么看怎么觉得没前途。老板评价说:

和他们做项目特别累,你派的活儿,他肯定做的漂亮,可但凡你少说一句,肯定出现危机,因为他们从来不想,你让干嘛他干嘛,当然锅也得你自己背。挑不出什么毛病,抓不住什么把柄,只好坐等他们被淘汰。

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残废,好员工都很听话,可优秀的员工光听话远远不够。

20岁的时候,觉得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毕竟没资本没经历,想出众,就得靠业务能力,想发声,也没有话语权。

可年过30,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要关心的东西越来越多,要填的坑也越来越大,不能再每天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了。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第一份工作在酷讯,当年也是红极一时的互联网公司,而且招聘门槛很高。不过那个时候的他,技术不如清华的同事,经验没有,唯一特质是“我工作是从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

虽然是工程师,只负责技术,但他能做到跟产品经理学设计理念并参与问题讨论,甚至跟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也正是参与产品的经历,对他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十而立的他,创办字节跳动,设计出今日头条这套算法,一举在互联网江湖上占了一席之地。

30岁前做好别人交代的事,30岁后主动规划自己,可很多人没有完成这个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30岁以后比勤奋重要的三件事

30岁前做加法,30岁后做减法

前不久,看了一个白岩松的演讲,说起自己的前半生。

白岩松在29岁时已经被破格提拔成了高级记者,学术头衔是教授,就凭这一点也能知道年轻的白岩松有多优秀。

2000年悉尼奥运会报道的成功让白岩松获得赞誉不少,只要他愿意,可以尝试更多好玩的东西。除了记者,主持人,还同时担纲台里三档节目制片人,如果说这属于电视人业务范围内的,那台里副主任的位置则是仕途上极好的晋升机会。

一切看起来如此完美,如果换做别人,一定会在而立之年勇往直前,但是白岩松心里能感受到的只有“不对劲”,他不停地问自己:“你究竟要做什么?哪些东西要抛掉?”

于是他给自己做了个减法,停了自己的节目,辞掉了制片人,随后一年都没出镜,当然还有拒绝了副主任的职位。选择回归了自己的专业——新闻,“我只能做新闻,我也最该做新闻。”这个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白岩松。

就像他给我们的忠告:“30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要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机,否则就晚了。”

30岁前,从0到1,必须野蛮生长,用勤奋换能力,用努力换经验,但30岁后,更重要的是学会看懂自己,你不是什么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事你都想去做。

30岁以后比勤奋重要的三件事

30岁前做事,30岁后做人

我们从小到大都用勤奋来鞭策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越长大越发现,聪明的人都懂得用巧劲儿。这个巧劲儿,其实就是人脉。

这些年,见过不少人,工作拼命,输在缺少人脉。

30岁以后比勤奋重要的三件事

这是2017年年末,在乌镇举办的互联网大会,几位互联网大佬聚餐的照片,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他们的队伍从2014年开始,逐渐扩大。

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时,丁磊第一次攒局,宴请的主要有田溯宁、张朝阳、沈向洋等8位大佬。

2015年,李彦宏、马化腾、张朝阳、曹国伟、梁建章等人也陆续加入。

到了2016年,津驿客栈将三张餐桌拼到一起,饭局的人数已达到17人。队伍一年比一年壮大,很多战略性合作都出自这些饭局。

所以,不要轻视社会交往对一个人的重要性。30岁前做事,30岁后做人。30岁前积累实力,30岁后要开始学习运用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