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生」大報記者團:一羣「90後」心中的《大連日報》

「慶生」大報記者團:一群“90後”心中的《大連日報》

(作者: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夏榮港)

「慶生」大報記者團:一群“90後”心中的《大連日報》

今天是大連日報72歲的生日

這份陪伴了大連人72年的黨報

見證了幾代人的成長。

這位嚴謹而又權威的“報中長者”,

在“90後”大學生的眼中是這樣的——

與大連日報的相識是在一個報亭,

在一排花花綠綠的報刊中,

大連日報經常被擺在最前面,

久而久之,

這份總能“站前排”的報紙,

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時候,家裡人是看大連日報的,

連帶著我也會偶爾撿著父母看剩下的報紙

裝模作樣地瞄兩眼,

當時只是覺得

“圖怎麼這麼少,字怎麼這麼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上學了,

我也能看懂了。

再後來

數字媒體時代來臨

大連日報不僅有了電子報,

兩微一端都很好看。

偶爾翻開電子版的大連日報,

雖不及紙質版那般泛著墨香,

卻也更加便捷了,

內容的優質生產絲毫沒有改變

改變的不過是平臺。

再後來

我在翻開這張報紙的時候也在想:

“什麼時候有機會,

我也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文章?”

我與這張“依然年輕”的報紙的緣分遠沒有結束

後來,機會來了,

我加入了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

我終於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這位“依然年輕”的長者。

李虹瑩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現任團長

《“微整形”已滲透進大學校園》是我的第一篇稿,當我知道自己的稿子見報了,就趕忙去報亭一口氣買了五份大連日報作為紀念。在團的兩年多時光,雖然看起來短暫但我好想穿越時光把在記者團的這段快樂日子再過一遍。半個大報人,一生記者團,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大連日報。

周冉祥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現任團長

大連日報對於我而言並不只是一份報紙,它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它為我帶來了一次次的突破,帶來了人生中難得的兩位導師,帶來了從不同視角(管理者、執行者)思考問題的思維,帶來了堅持的意義:堅持和熱愛,本來就不可分割,付出了堅持了才會得到,得到了才會離不開。

陳鑫碩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現任秘書長

第一次去大連日報社開會是去年的事情。當時就感覺很新奇,也很期待,天氣很冷但是心裡很暖。看著記者前輩桌子上的報紙,我激動地找有沒有記者團的發稿,在為發稿的小夥伴開心驕傲的同時也暗暗下著決心。作為一名非新聞專業的大學生,我能感受到記者的辛苦與堅毅,責任與光榮,我也為自己是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的一員感到自豪。

楊琳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現任副團長

榮耀與努力共存是我在大連日報中學習到的,一篇稿子的背後必定是有很多次的審核與修改,我至今還記得自己在被告知我有兩篇稿子在短消息大賽中獲了獎後的心情 ,說不興奮是假的,但是更多的是感謝與慶幸,感謝的是我在大連日報中的兩位良師,慶幸的是還好我沒有放棄。

章訪雲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成員

大二,是收穫的一年,更是我與大連日報相遇的一年。從稀裡糊塗地過五關斬六將被選進記者團,到後來零零散散地在報紙版面發表稿件,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的不單單是報紙上白紙黑字的署名,還有一份經驗,一份對新聞的感覺,這是你從書本上學不來的。我在沒來大報記者團之前,一直是個沒毅力的人,但現在我轉眼往回看,看看自己在記者團的一年,再捏一捏自己手中厚厚一沓自己的新聞作品時,我居然可以在重重考驗中堅持到了現在。我挖掘出了那個未知的自己。

徐婧璇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成員

我與大連日報和記者團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報題,第一次採訪,第一次發稿……太多太多啦。這裡有很好的小夥伴,很好的學姐,還有很好的老師,真好。

劉昊男

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成員

我的“記者”生涯是從一次採訪國慶節升旗儀式開始的。還記得我當時為了能找到合適的角度採訪和拍照,凌晨四點多就趕到了人民廣場,但是看著一片漆黑的廣場。再加上第一次採訪又沒什麼經驗,心情跟著也“涼”了起來。不過隨著採訪人數的增多,我有了許多不一樣的人生經歷。那一刻我才感覺作為一名大學生記者,用筆和相機記錄這一時刻是多麼地榮幸。

這份“老報紙”雖已72週歲,但依舊散發青春的活力(❁´ω`❁)

72載陪伴,

與其說大連日報是一份日日更新的新聞紙,

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日記本,

記錄了大連人72年來的點點滴滴。

小的時候不識字,我們聽著父母念報,

長大了識字了便自己看報,

無論是依然飄著墨香的報紙,

還是在大觀新聞微信公眾號,大連新聞網等各種平臺

她的與時俱進

她的青春芳華

恰同學少年!

採訪: 劉昊男,徐婧璇,章訪雲

圖片:蔣若冰,吳守明,楊鑫炎,徐婧璇,王書亞,劉昊男,薛佳楠,苟紫菡,閆夢晗

手繪:夏榮港,雲霄

排版: 楊鑫炎

審核: 楊琳

校對: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