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巴巴羅薩計劃

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希特勒鼓吹德國至上理論

首先,在意識形態上就不允許希特勒放棄攻擊蘇聯。希特勒在20年代所著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曾清楚的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即土地和資源,而海外的土地和資源由於大多還在英美手中,在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做支持的情況下暫時還無法獲取,但陸地上的“生存空間”就在身邊,那就是蘇聯所擁有的東歐了,畢竟西邊除了法國就是大海,而希特勒上臺之後,其執政的納粹政策也明確的指定了斯拉夫民族為劣等民族,是可以加以驅逐和奴役的,而這些土地應該留給德國人的,所以德國向東發展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劃定勢力範圍

其次,在政治上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臺開始,就註定蘇德之間是宿命之敵,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則最終導致蘇德分裂。在德國與意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參加該條約。在經過1940年11月12-14日的柏林協商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加入條約的條件,而蘇聯在11月25日提交一份修改版後,德國就再也沒有進行回覆。隨著蘇聯加入該條約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衝突也日漸明顯,儘管兩國在1941年1月對邊界即貿易問題再次簽訂了一份小的經濟協定,但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德國建立高速公路網絡

第三,在經濟上納粹之所以能夠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相比於蘇聯,戰勝英國,走向大洋已經被證明不可行,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進而造成希特勒的海獅計劃擱淺。但是不打仗的話,這種大舉外債透支未來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藥。如果想繼續保持這種“經濟奇蹟”,就得對外侵略和掠奪吸血反哺,才能維持德國的經濟不會崩潰。所以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由於空軍和海軍不給力,英國暫時打不下來,也沒有更好的目標可以快速擴張和獲取資源,於是歐洲唯一的對手蘇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了;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蘇聯《大雷雨計劃》

第四,蘇聯方面的原因。根據保羅卡雷爾在《焦土》一書中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1993年初,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在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為此蘇軍在蘇德邊境地區部署了268萬人,坦克22000輛,火炮3.75萬門,戰機12000架,如此眾多的部隊集結在邊境攻擊出發位置,如果僅僅是作為防守,相信也不需要放置在那麼接近邊境的區域。所以如果德軍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那等待德國的就將是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了;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羅斯福新政

第五,美國方面的原因。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被羅斯福新政的表象所迷惑了,一直認為美國走出1929年經濟大蕭條依靠的是羅斯福新政,但這是錯的,羅斯福新政其實走的路線和希特勒政策類似,都是依靠大舉借債、量化寬鬆來促進經濟發展,雖然在新政實施的初期獲得了部分效果,但我們看1929年-1944年GDP及失業率數據可以看到,自羅斯福1933年上臺後,通過採取一系列的國家干預措施,使得美國經濟危機有所緩和,但直到二戰前,始終沒有達到危機前1929年的水平,甚至到了1938年又將爆發新的危機。但二戰爆發後隨著美國轉入戰時經濟體制,美國的經濟才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美國通過租借法案,迅速搶佔了英國的出口市場,為美國的經濟爆發式增長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到,如果此時的德國不繼續發動戰爭,美國也將參戰幫助英法打敗德國以竭取更大的利益。

德國如果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結局會改變嗎?

美國1929年-1941年實際經濟運行情況

所以,綜合以上五個方面來看。自希特勒1933年上臺開始推行納粹政策開始。德國的侵略戰爭步伐就再也難以停下。巴巴羅薩計劃哪怕不進行,德國面對的仍將是戰爭。這一切,從開始就已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