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近日,关于浙江原料药价暴涨将近100倍的信息引来了众多媒体以及老百姓的关注。原本卖400元/kg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突然间暴涨到了23300元/kg,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价格就涨升了58.25倍。

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而事实上,原料药价上涨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现象,早在2015年7月份的时候,一种叫肌苷(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各种心脏疾患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的原料药价格就从原本的92~95元/kg上涨到了现在的600元/kg。仅三年的时间,就涨了将近6倍多的价格。

造成这些原料药价暴涨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原料药的供应商结构单一, 产能不足,而客户需求又很旺盛,就会比较容易形成价格的上涨,乃至造成市场的垄断。

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虽然对于各种原料药价大幅上涨的现象,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执行会长潘广成明确表示:“这种大幅涨价未来是没有持续性的,这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国家政策也是不允许的,是要打击这种垄断行为的,而一些短缺的品种的原料药,也会逐渐增加产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去年7月底的时候,对浙江和天津两家原料药企的“ 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

并且在去年12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也起草了《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推行原料药、药用辅料关联审批,今后原料药不再单独发批准文号。这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制药企业可以不再受限于原料药供应商的供给。

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但随着近年来制药企业的成本不断地在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也变得越来越稀薄,而企业为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运营。涨价,已是势在必行。

原料药价的上涨也带动了成品药价的上涨,这给患者直接带来的是更大的精神压力以及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不禁让人想起《我不是药神》里面那位老奶奶拉着警官时说:“我生病吃药这些年,4万一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的片段。

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诚然,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显得非常地渺小无力。我们没有办法清楚的解析明天和意外谁会先来这个问题,就如同我们没办法求证鸡和蛋谁先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的问题。

所以,在面对疯狂增长的药价以及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的未来面前,我们目前能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及能力。

药价疯长,我们又该如何规避“看病难、看病贵”的风险

我们平时可以除了通过多加运动和健身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可以通过购买社保或医疗险、寿险等保险产品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保护屏障。

在风险还未发生时,先提前把生病缺钱治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的身上,减轻自己未来可能的经济负担,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