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賢的風骨 爲了藝術不怕得罪人

吳建賢的風骨 為了藝術不怕得罪人

今年是著名書法藝術家吳建賢先生的70冥壽,不免十分追念這位從藝大有成就,做人極具風骨的摯友。

對於書法,吳建賢有著發自骨髓的酷愛,畢生朝拜著書法藝術聖殿。當其登堂入室之際,也同樣保持著純真的崇敬之心。他的執著、他的投入、他的獻身,令知曉他的人無比感慨,以為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品格與精神。

上世紀70年代末,與其在上海書畫出版社共事時,記得當時上班是八點,我按點到單位,常常看到他在放鬆踱步,打招呼後,他笑嘻嘻地說:“我已練了兩個小時書法了。”我很驚訝,原來他早晨5點起床,近六點已到單位。那時住房不寬裕,為了不影響家人和工作,在同事未上班之時,利用辦公室的空間,大肆揮毫暢書,是其想出的招數。這一習慣他保持多年,風雨無阻。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上海市出版局編輯學習班進修,為同桌。每逢他不感興趣的課,就用鋼筆練起章法,他用鋼筆執法如執毛筆,下筆很重,很厚的白版紙紙背都能見清晰的筆痕。可見其用力之極。吳建賢習書法,初始用狼毫,後來改用長鋒羊毫,他說用此更可見真正功力。執筆也由執筆身而為執筆端。人為地加大技術難度,不以為苦並自得其樂。一次他參加上海書法代表團訪日歸來,得意地和我說起訪日期間雙方進行書法交流,他如何酣暢揮筆,騰挪變幻,出神入化,滿座為之驚歎,報以掌聲。之後,一日本書家拿起他的長鋒羊毫看了又看,試了一下,大搖其頭,以為不可思議。一些日本書法愛好者,向他討教,他毫不保留,悉心指授,使他們大為感動。原來日本書界規矩很多,老師之言,便是聖旨,往往為師一點一劃,便讓學生盲目地練習數月,根本不作解釋。當然,所謂的老師也不見得能解析出什麼,又絕不允許學生越出師門,另作探求。所以很多學生習練多年,毫不長進不說,更有偏離正道之嫌。吳建賢的指點,使不少日本書法愛好者,茅塞頓開,大受裨益,紛紛贈送禮品以表謝意。

吳建賢另有一愛好是養蟋蟀,他喜歡蟋蟀勇敢格鬥的精神。他的這種愛好只與少數幾位好友同享,不涉其他。記得當時上海書畫出版社為其改善住房,房子分配在宛平路。剛剛粉刷完畢,他什麼也沒搬,一人先攜蟋蟀們住了進去。每年他都為幾隻為其爭光的蟋蟀“厚葬”,裝在酒精小瓶中以瞻遺容。畫家陳世中曾戲稱其人亦如蟋蟀中的一種“拼命三郎”,個頭雖小而勇猛無比,敢於碰硬。

吳建賢從藝真,為人真,是一位鋼骨柔腸的真漢子。他在單位有一外號叫“不定時炸彈”,說明他遇事義無反顧,毫不畏懼,勇於擔當。有個別心虛的人,一看到有其在房間內,便趑趄囁嚅地退出,另候機會。他常常為了藝術而堅持己見,不怕得罪人,這種作派,在書法界受到肯定,得到尊重,公認是一種聲張正義、宏揚正風的舉動。他的英年早逝,不少理解他的人都感到無比可惜,確實是書界一大損失。今天的紀念,不僅僅是對其人其藝的追思,更重要的是希望真正的藝術精神迴歸。相信他敢於叱妖罵鬼的勇氣,能激勵現在有良知的真正藝術家,勇於盪滌藝界蔓延的不正之風。

車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