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治水营田:天津保定通航两百年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雄安新区治水营田:天津保定通航两百年

京杭大运河,生态航道,

在明末清初时,今雄安新区白洋淀地区连年大水,九河泛滥,堤防决口,以致“田庐漂没”,安州(现雄安新区安新县安州镇)、新安(现雄安新区安新县)城外“水深丈余”。为防治水患,当时在淀区周围大筑堤防,新安县境“堤堰蜿蜒可数百里或数十里”

康熙五年(1666年)以后,直隶巡抚奉旨“发帑万金”,在安州“筑堤一百二十里”,使上游十余年免除水患,但下游水害反而更为严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场大水,东西南北四堤全部被冲毁。命原河道总督王新奉旨“查勘各处堤工发帑修筑”,派内阁学士观保发帑一万五千两将堤防修筑坚固。不料,三十六至三十八年连续三年,新安“迭遭大水”,康熙皇帝又命原直隶总督吴赫出资大力修筑新安堤防。在治理水淀的同时,还依村傍水分别在赵北口、郭里口、端村、圈头等地修建了四处行宫,以作阅视河工或水围驻跸之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来白洋淀就达36次之多。

雍正三年(1725年),降雨淅淅沥沥达一月有余,河水泛滥东西南北堤均冲为平地。雍正只得派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斌“查勘直隶水利”,治理白洋淀。他们提出疏浚东西二淀(

西淀,即今白洋淀),多开引河,围堤造田,加固堤防的治水营田方案。由于东西二淀横跨雄、霸等十余州县,广袤百余里,淀内有六十多条河道。因此当时提出要治理直隶之水,一定首先从治理东西二淀开始。凡能存水的古淀,都疏通开掘,使之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淀相通:对已经淤为平地的地方,要四面开渠,中部要开河沟,使集河相连,河淀相通,并将淀内原有河道疏通,形成网络,经纬条贯,脉络交通,水长流而不枯竭,水多时也不会泛滥。对环淀的原有堤岸,增修加高,没有堤防的地方,根据情况修筑了堤防。而后种植水稻,早涝均可获丰收,鱼、鳖、蜃、蛤、萑、蒲之生息一天比一天好,百姓“享淀池之利”。

为加强京城周边地区水利建设,消除连年水患,乾隆年间曾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会同直隶总督高斌再次查勘直隶水利。并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引入府河,从保定府闸到安州膳马庙又修建了六座闸口,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当时,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之后津保之间往返通航二百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这一时期也正式划定了东淀、西淀的界线。即从大清河流经的张青口为界,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勤政治理,西淀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当时,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风景秀丽,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并留下大量赞美白洋淀的诗文。有诗云:“野淀弥漫入望迷,渔庄蟹舍接通堤。远天云树熹微里,只少楼台似浙西。”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