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天使李竹:STO的发展需要“隐私”和“监管”的平衡

英诺天使李竹:STO的发展需要“隐私”和“监管”的平衡

美国证监会将加密货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型(Utility Token),另一类是证券型(Security Token)。区别于应用型通证,证券型通证指的是有真实资产支撑的通证,如公司股份、房产、大宗商品等,可以用来支付利息、分配利润、参与私募基金、房地产投资、债券投资等。那么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否将会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下一波趋势呢?

为此,本次采访我们邀请到了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先生,来为大家解读区块链的投资风向,以及公链的发展如何与STO相结合。李竹先生在传统投资领域有着近二十年的经验,相信对于区块链投资一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英诺天使李竹:STO的发展需要“隐私”和“监管”的平衡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



1.问:李竹先生您好,请问作为在传统投资领域有着多年深耕经验的投资者,您是如何看待当下区块链投资的,当前的主要投资风向是什么?

李竹:您好,现在熊市依旧,很多投资机构都调整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项目的评判要求也逐渐提高。关于投资风向,现在最火热、被讨论最多的就是STO了。我认为要实现STO的真正普及,需要一个能够落地的、拥抱监管的、同时还能提供隐私保护的公链。

2.问:提到公链,您认为公链开发是否面临着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李竹:我认为公链目前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效率、隐私和监管。效率问题此前我分享过多次,就不赘述了。今天我来讨论一下隐私和监管这两个问题。

首先,开发一条公链的目的是支持其应用的大规模落地,那么用户隐私是每一条公链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链上的所有交易细节完全可查,那么对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相关利益的业务场景来说就不适用了,没有公司愿意把自己的每一笔流水都公开给大众查阅。那么这里就出现了对隐私的需求。

至于监管,我认为是必须要拥抱的。拿STO为例,它对公链的要求不仅仅是对投资人进行相应的KYC和AML验证,而且需要满足安全、高效、可追溯等需求。目前STO有两个技术方向,一个是在以太坊上“打补丁”,开发兼容协议和接口,把监管规则写入智能合约里。另一个是单独开发一条符合监管要求的公链。所以在大方向上,今后公链的开发一定会面临“如何平衡隐私和监管”这个问题。

3.问:那么关于隐私和监管,您觉得有没有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突破点?

李竹:我认为突破点在于要让用户有选择的权利。简单来说,当用户选择使用哪种服务的时候,对应的隐私等级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在STO的成熟框架下,用户如果想要投资,必须先牺牲自己一部分的隐私去走KYC、AML等监管流程。在其他应用场景下,比如日常交易中,用户可以选择更高的隐私等级来保护自己的交易记录。

4.问:如果监管介入,是否会违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初衷呢?

李竹: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监管和隐私并不是对立的,监管是为了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而这些犯罪行为并不能归为隐私保护的范畴,“隐私”和“秘密”是不同的概念,我们经常把这二者混淆。“隐私”是指用户自己的正当行为需要被保护,而“秘密”可能包括了一些违法行为。

我们知道,保障投资人利益是监管机构需要做的事。如果完全匿名,任何交易都无法被追踪,那么出现问题后,监管机构也无能为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法规行之有效多年,比如KYC、AML、尽职调查等都可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5.问: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市场上对于STO,是否有一些迎合监管方面的尝试?或者说是否有一条公链可以兼顾隐私和监管?

李竹:目前业界已经开始尝试对STO制定一些标准,比如Polymath的ST-20标准,以太坊社区的ERC-1400标准等。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完善的标准出现。

关于公链方面,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已经落地的可以天然满足STO要求的公链。但有项目正在做相关的开发,比如我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项目叫做ABE,它由门罗币的核心技术“环签名”发明者王世松博士带领,团队由一众密码学专家组成。ABE主打“结合隐私和监管”的特点,可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让监管机构拥有一把“钥匙”,在必要的时候介入监管流程,那么我认为这个设计对于STO来说是天然契合的。

总结

STO有机会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为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监管机构的介入会对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秩序与机会,隐私和监管的平衡将成为公链开发乃至各个垂直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