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青平農戶探索立體種養模式,300畝荒山變「金山」

在廉江市青平鎮雙網根村附近,青山環抱、瓜果飄香、碧水藍天、魚躍豬肥,風景甚美。這裡是廉江市樑柱種養有限公司的基地,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立體種養場,也讓該公司的老闆、當地種養大戶樑柱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立體開發荒山變“金山”

廉江青平农户探索立体种养模式,300亩荒山变“金山”

日前,記者來到樑柱的立體種養場時,他正在豬場和工人一起了解母豬的生長情況。這裡,圍繞養豬場,配套建起魚塘、果園等,樑柱的農業有限公司,走出一條“豬—魚—果”的立體生態循環農業之路。

樑柱原來從事鋁合金門窗行業,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他看到朋友在珠三角養殖水魚很賺錢,於是心動了。想到自己村莊的生態條件好、氣候宜人,便將村莊附近的100多畝土地租了下來,準備種果樹和養水魚。

“當時全部是荒山,雜樹叢生、磚石狼藉,根本沒人願意開發的。”樑柱說,雖然租地價格不高,但建水塘和墾荒卻花去了數十萬元。貸款養殖的水魚終於長大了,但價格卻從之前的兩三百元一斤跌至二十元左右,甚至賣不出去,投入的十多萬元都打了“水漂”,一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地已經租下來了,總不能荒廢吧,但養什麼好呢?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決定養殖比較穩妥的生豬。這次,他吸取了養殖水魚的教訓,穩紮穩打,先養幾十頭試試。

然而,他並非專業出身,開始搞豬場的時候,也是一竅不通。但他不氣餒,主動找附近的養殖戶和畜牧局人員請教,而日常的生產管理親力親為,固定時間到豬場裡去巡視看看豬群狀況,不斷摸索養豬的技術。

有心人天不負。1996年,他精心飼養的生豬出欄了,恰好碰上好行情,終於賺了點小錢;同年,其100多畝果園的龍眼、荔枝也大獲豐收,當時水果行情紅火,一下子把之前挖的“深坑”填平。但是,由於果園面積大,需要大量肥料,樑柱便想到了養更多豬,將豬糞尿用作果樹的肥料,生產的沼氣還可以作為生活能源燃料。同時,為了更好地消化豬糞尿,他還就地取材利用山溝開發了幾口大魚塘,這便是當今業內力推的“豬——沼——魚——果”模式的雛形。

經過20多年的堅持和發展,樑柱的種養場目前發展到300多畝,其中果園200多畝,魚塘40多畝,豬場70多畝,存欄母豬1000頭,年出欄生豬15000頭,年產值數千萬元。300多畝荒山變“金山”,樑柱也成了當地鼎鼎有名的種養大戶。轉型升級綠色“延伸”

記者採訪當天看到,種養場映入視線的是成排的豬欄、成片的果園和安靜的魚塘,卻聞不到一般豬場那股濃郁的糞臭味,這是為什麼?

原來,場裡建起了一座大型沼氣池,對豬糞進行淨化處理。在樑柱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沼氣工程的全部流程,每一個豬舍都鋪設了地下管道,佔地20000多立方米的化糞池現裝置了沼氣裝備,豬舍的糞汙就是順著地下管道集中到這裡用來發酵沼氣的。

“別看我養殖規模大,但這兒的豬糞不外排,全部在場區內消化利用。”樑柱說,養殖場每年生豬出欄量為1萬多頭,一年光糞便、汙水就有數萬噸,放在之前就是老大難,如今不用愁了,用這套沼氣工程進行處置,沼氣不僅供應本場使用,還供應附近村莊,沼氣淨化後的廢渣又可用於果樹的肥料,廢水可用於魚塘的飼料。下一步,將尋求跟高新企業合作,升級沼氣設備,實現沼氣發電賺大錢,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樑柱看來,養豬“錢”景廣闊,但一定要處理好排汙問題。因為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和經營理念,所以他的產業越做越大,成了廉江乃至湛江的養豬大戶。以往人們印象中臭氣熏天的豬場,在他那裡卻成了欄中有豬、園中有果、塘裡有魚的綠色莊園。

樑柱還告訴記者,由於豬皮膚上的汗腺退化得很厲害,不能大量排汗,所以豬很怕熱。在他的現代化豬場,裝有溼簾降溫設備,有的豬欄甚至有溫控系統,可以自動調整豬欄內的溫度,保障豬欄的良好環境。此外,豬場還裝有自動投料設備,一按開關就可以實現數千頭豬同時“開飯”,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

為了保證生豬的品質,其養殖場還跟品牌飼料企業中糧集團合作,並且在廉江第一個購買了散裝料車,直接到廠家拉飼料,回來直接投放進料斗,減少打包裝袋的環節,不僅節省了成本,還減少了塑料袋的二次處理問題,延伸了綠色產業鏈。

“你看,除了豬飼料、魚苗、人工花了錢,種、養環節至少節約了很多生產成本。”樑柱粗算了下賬,果園每年每畝節省化肥費用600多元,魚塘每年每畝節省飼料費用200多元,並且果園、水塘反過來改善了環境,減少了生豬的發病率。現代化的循環種養體系更是節約了人力財力,300多畝的種養場,平時只需要20多名工人。

樑柱創業致富後,非常熱心當地的公益事業,經常捐資修路架橋、慰問孤寡老人等。此外,他還採取“公司+農戶”的方式,與當地一些農戶簽訂產、供、銷協議,實行“四統一”服務,即統一提供豬苗,統一供應飼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等,帶動他們共同致富。

記者 曹龍彬 通訊員 黃維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湛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