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精講 第一講 畫龍點睛 精心擬題(一)

知識要點:

1、標題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擁有一雙迷人的“眼睛”,讀者對本文便會一見鍾情。

2、“題好一半文”。

3、從內容上看,文章的題目要力求新穎脫俗,使人一見有為之一震的感覺。

4、從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細”“量體裁衣”,力求讓擬定的題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試說明:

近幾年來,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作文命題的思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命題者為考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提供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寫作自由。那麼,話題作文如何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現富有表現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辭 修辭能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生動鮮明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師的“陽光”》(四川成都)以“陽光”喻暖人的關愛,簡潔含蓄,如將喻體換成“熱情幫助”之類,則索然無味。又如《我發現女孩也可以做“太陽”》(江蘇南通)、《家,我們成長的避風港》(山西長治),這些設喻佳題也都富於文學色彩。

(2)借代 遼寧大連一位考生緊扣母親烏黑髮絲中的白髮展開敘寫,揭示歲月無情、母愛無價這一真諦,給文章擬題目《黑白債》,借色彩代本體,又亮出線索,寄託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聲》(安徽合肥),這一標題借“掌聲”代“鼓勵”,也很有創意。

(3)層遞 《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浙江溫州)讀書的興趣、方法和作用在遞進中表達得簡練生動。

(4)比擬 《小樹又快活了》(江蘇鹽城)《讀水千遍真有趣》(陝西西安)前者運用擬人辭格讓小樹具有人的感情,後者把“水”擬作能“讀”之物,用的是擬物辭格。

(5)對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貴》(吉林長春)、《讀智慧之書,做有用之才》(浙江溫州)這兩例都將文旨濃縮在整齊對稱的句子中,體現出考生善於推敲的語言功夫。

(6)對比 《躺著讀書,站著做人》(浙江溫州)“躺著”與“站著”形成姿勢上的對比,使得標題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雙關 《我最需要一劑良藥》(安徽廬江)文中“良藥”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語雙關,內蘊豐富。

(8)設問 《錯?對!》(江蘇南京)先問後答,以簡馭繁,又穿插標點,構思巧妙。

(9)反問 《中國的教育家,您難道還沒發現嗎?》(河北唐山)反問中飽含著擺脫應試教育重負的強烈願望,觀點鮮明,言辭懇切。

(10)頂真 《讀書樂 樂讀書》(浙江溫州)《活讀書 書讀活》(同上)這兩例運用頂真兼迴環辭格,風趣地展示讀書之趣、讀書之樂和讀書之法。

(11)反語 《我發現了家中的“賊”》(河北石家莊)家中幾次“失竊”,“作案者”原來是瞞著別人給災區寄錢的一家人的三個成員,題中用“賊”,貶詞褒用,凸現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風趣。

(12)仿擬 《我是服務的小行家》(湖北武漢)《讀書就是愛自己》(江蘇徐州)前者仿歌詞“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後者訪廣告語“愛你就是愛自己”,鮮活生動,點明主題。

(13)引用 《腹有詩書氣自華》(浙江溫州)、《風物長宜放眼量》(內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現讀書的作用,後者揭示消除“代溝”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題目,能較好地體現考生的文學積累和修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覆 《“我”為我服務》(湖北武漢)前面的“我”為克隆人,兩個“我”重複,設置懸念,新穎醒目。

(15)通感 《綠色可聽》(青海西寧)作者溝通視覺和聽覺,“聽”出了窗外綠色世界的欣欣向榮,視覺獨特,別出心裁。

2、善於引用

(1)引用詩詞 古典詩詞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內涵底蘊,用它們來作題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讀者喜聞樂見,富有親切感。臺灣作家三毛的小說《驀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宵》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詞句;又如魯光的《中國姑娘》中,有一段寫袁偉民訓練女排姑娘時近乎殘酷無情的內容,小標題為《道是無情卻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運用古詩詞或成語典故來作標題,還可以顯示出作者渾厚的文學素養和不同一般的寫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種擬題方法。

(2)引用歌詞 現在的流行音樂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詞非常優美,借用它們作文章的標題,既顯得活潑風趣,又容易把讀者帶入文章所創設的情境。如一位同學在中考作文時自擬的題目是《因為愛你》,見到這個題目,讀者一定會驚訝不已,想不到考場裡還有這樣大膽的學生!可當你閱讀時,發現作者記敘的原來是一段與網絡有關的故事,結尾時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裡“因為愛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詞,全文可謂渾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講述的是女生寢室裡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陰天•雨天》講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幾次誤會。

3、借用符號

(1)標點符號屬無聲的語言,用之擬寫文題,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往往給人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擬文題為“人生,豐富多彩!”,作者以感嘆號為題,語勢鏗鏘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沒有固定的格式”,並點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將豐富多彩”這一主旨。

(2)將數學符號引進標題,藉以昭示所要表達的主旨,具有直觀、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點,往往收到出奇制勝之效。近年來正悄悄興起於全國各類報刊,話題作文的擬題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蘇一考生以“10-1=……”為題,巧用數學符號組成等式,設置懸念,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對生活中的“10減1”現象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詮釋,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4、其他形式

(1)轉換角度 有時我們還可以從反面,或是從側面來擬題。如《下週我不回家》這個題目就很有吸引力,寫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誤會之後,決心少回家,以認真的學習態度回報父母的故事;《第四號戒令》從側面來寫老師對學生的過分約束,讀時令人忍俊不禁,讀後發人深思。

(2)故設懸念 文章的題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標題裡設置懸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節含蓄地展現出來,才能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同時,一個富有懸念的題目,也會讓你覺得有話可說。如《女生傳來的紙條》這個題目就很典型:這位女生為什麼要給男生寫紙條呢?紙條上都寫了些什麼話呢?結局又會如何?讀者一看題目,便有了這麼多要弄明白的問題,自然會產生讀下去的強烈願望。又如新聞標題《當列車駛來》也屬於這一類。

讓文章標題新穎、曲折、吸引人,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不過,我們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一定要“不窘於題而又不失其題”,要像孔子說的那樣,“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同學們若能認真注意到這些方面,必將得到意外的收穫。

[1—1] 一位小學老師要學生在方格本上寫一個“a”字,要求把這個字寫滿。結果有一個孩子寫了一個大大的“a”字。這個字幾乎佔滿了全篇。老師很生氣,嚴厲地批評了他偷懶、胡鬧。

根據上述材料,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並把看法濃縮成論點型標題。

導思:這是一道擬題訓練題。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論事,如:有的同學說:“從小偷懶胡鬧,大了怎麼得了?”有的同學批評老師佈置作業交代不清,標題擬為:“說話要力求準確,無歧義”。有的批評老師教育方法不對,過於嚴厲,擬題為“要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還有的說老師佈置作業太煩瑣,擬題為“幹嘛非寫滿全篇?”這些標題都是從材料中提取出來的,但都只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淺俗,很難給人以啟迪。

2、你也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進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學經過深入分析思考擬定了以下標題,如“拒絕框框!”“敢於破‘矩’,標新立異”“衝破束縛,銳意創新”“鼓勵創造,發展個性”“獨闢蹊徑,大膽創新”“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該廢止了”“規矩——扼殺個性的枷鎖”“開啟智慧的大門”“誰扼殺了我們的想象力?”“是培養人才還是庸才”“不要扼殺個性的萌芽”“這個‘懶’偷的好”“標新立異‘好’”“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確能給人一定的啟迪。

相信你能擬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論點型標題來。

[1—2] 秋天,北京大學新學年開始了。一個外地學生揹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邊。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過來,年輕學生走上去說:“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應了。那位新生於是輕裝地去辦理各種入學手續。一個多小時以後回來了,老人還盡職盡責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年輕學子謝過老人,兩人各自走去。幾天之後,北大開學典禮,這位年輕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請根據上述材料,擬一個論點型標題。

導思:這道擬題訓練題的角度也頗多。

1、如果就事論事,做表面文章,則擬題為:“助人為樂”“平易近人,以身作則”“一諾千金,負責到底”“謙遜為人,長者風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則可擬題為:“開學第一課”“北大第一課”“人間自有真情在”“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層,則可擬題為:“己所欲,施於人”“不以善小而不為”“可敬的赤子之心”“質樸無華見純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難能可貴的平常心”“呼喚平等與博愛”“超凡脫俗境界高”。這些標題讚頌季先生平凡中的偉大是真正的偉大。

4、還可以從讚揚或批評學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嚴與平等”“留住誠信”“沒有大人物與小人物之分”“人與人只須平視”“不必仰視,不可俯視”“不必‘驚訝’”,這些都有相當的新意,這類標題能給人以新鮮、深刻的啟迪和教育。

第二講 抓住關鍵 審清題意

知識要點:

1、審題是應試作文的關鍵。

2、審題要快速、準確。

3、審題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寫作範圍和角度,確定寫作的重點。

考試說明:

隨著考場作文命題形式的演變,考生們除了審視“題目”(材料),還必須對題後的要求反覆體會。題目審準了,才會寫得切題。

1、審清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就是根據指定的題目寫文章。在命題作文中,題目是選擇材料、確定主題的一個重要依據。文章是否切題,是行文成敗的關鍵之一。

審題要著重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全面理解題意。對題目的含義要全面理解,辨明題目的要求,把握題目所提示的寫作範圍和重點。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題目要求寫發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寫兩件。如果寫的事情與初中生活無關,或者只寫了一件事,就不切題意。

(2)要辨別題目中的精微含義。在全面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要注意辨別其中精微的含義,把握住寫作的中心。如《學習是青年學生特別突出的任務》一題,就要注意強調“特別突出”這個限制條件。青年學生正處於德、智、體全面發展時期,他們有各種任務,但是比較起來,學習是“特別突出”的任務,不是一般的任務。這是“特別突出”的含義。文章緊扣這些內容來寫,就能突出中心,體現題意。

(3)要選擇適合題目要求的體裁。命題作文要根據題目的要求,確定文章的體裁。有些題目較明確地表示了對體裁的要求:在題目的首尾有“記”“事”一類字眼,或者題目標明寫某個過程、某人事蹟等,這就要求寫成記敘文。如果題目首尾有“論”“談”“說”“駁”一類字眼,或者題目明確提出一種主張或一個問題,這往往是要求寫成議論文。

2、審清材料作文

給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題的另一種形式。出題者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學生依據自己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煉,然後據此展開想象,依據要求寫作記敘文、議論文或說明文。給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種形式:純文字材料作文、看圖作文和聽音樂作文。這種題型的特點一是考察學生能力的全面性,因為它要求讀者看、聽、寫結合,便於全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看圖、聽音)、理解、分析、綜合、歸納及寫作能力;二是對寫作範圍、題材以至主題有較強的限制,極好地扭轉了考試時猜題目猜類型範圍、事先準備作文的現象;三是由於給了材料,學生有材料敘述、有問題議論、有對象說明,既減少了學生無材料可寫的現象,又能全面考察學生記敘、議論、說明的能力。由於這種題型的客觀性較強,便於作文評卷,所以已成為各級考試和競賽的主要題型。

(1)根據文字材料作文。這類題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字材料的基礎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據材料又根據另給的題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據材料自己命題作文。主要有以下幾種: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論文、駁論文、讀後感、思想評論等;有的要求寫記敘文、說明文;有的還應用到應用文的格式,如書信等;有的則是不同形式的重組材料作文:續寫、改寫、擴寫、縮寫、組寫(將幾則相關材料組寫成文)等。

要寫好這類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準確把握文章要點。對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讀幾遍,特別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譯無誤的基礎上多讀,讀的時候可勾畫重要字詞;讀後要認真分析材料重點及各段要點、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點、事件的主要意義、言論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後,或者根據材料重點重組材料作文,或者根據材料要點分析其現實意義或象徵意義,再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另外組織寫議論文或記敘文的材料,並擬定恰當的題目作文。

(2)根據圖畫材料作文。這種題型所提供給考生的是圖畫:或單幅圖,或具有相關性的兩幅以上的圖,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圖所表達的意思後作文。寫作類型有以下幾種:對畫面進行說明介紹的說明文;對畫面所表現的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創作”,並將構想的故事敘述出來的記敘文;還有要求對畫面所表現的現象進行評判的議論文。這類題型審題中易出現的主要問題也是對材料(畫面)理解有誤。由於圖畫表意高度簡化,它要表達的內容往往比文字表達得更隱蔽,一切“盡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圖畫從不同立足點看內容不盡相同,因此,審這類題分析畫面、推敲含義就更顯得重要。

具體審題也可分兩步走:首先細察畫面,看人物的神態、動作,看畫面其他事物,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然後展開聯想:與社會上的類似的人和事進行聯想,在頭腦中用語言把畫面敘述出來,補出畫面簡化或隱含的內容,補出人物可能的語言和心理活動,儘可能挖掘出畫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圖,還要將他們聯繫起來思考,理清楚畫面意義以後,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樣,將圖畫寓意與現實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聯繫起來作文。

(3)根據音樂材料作文。這種作文形式就是根據播放的一段音樂記敘你聽後的感受,它是將聽覺轉變成文字的一個過程。這種材料作文的難度較大。一要對音樂有一定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二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表現在能聽出一些常見的樂器所奏出的聲音,更主要的是能聽出音樂所傳達的意義。如,當聽鋼琴協奏曲《命運》時,會有一種激昂奮進、向命運挑戰的雄壯氣概;當聽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那如泣如訴,悽婉哀絕的樂聲令人傷心欲絕;當聽到薩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時,那種輕快溫馨的感覺會立刻溢滿心頭。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它源於你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能力。

3、審清作文“要求”

幾乎所有作文題除命題、提供材料外,都還對諸如文體、選材範圍、寫作手法、作文重點以及寫作人稱、作文表達內容的時間、作文字數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1986年初中升學試卷的作文題,齊齊哈爾市題目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要求”有兩條:①不要寫成詩歌或記敘文;②字數:600字左右。而武漢市的題目為《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達六條:①從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實際出發,寫出自己的期待;②內容具體,中心明確,要有真情實感;③結構完整,層次清楚,語句通順;④不要寫成詩歌;⑤字跡清楚,書寫規範;⑥不少於600字。

這些要求對寫好作文,或者寫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對作文中心,選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說,還對字數的要求也不能輕視,以一般考試作文而論,每比規定字數多或少50字的要扣5%——10%的分。

因此,學生要想寫好作文,除審好命題、材料,填好半命題之外,還要審好“要求”,並將這些要求與命題、半命題、材料統籌兼顧,合理安排,不可偏廢。

一般說來,作文的“文體要求”都比較直露,只要作文時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諸如語句通順、書寫工整、字跡清楚、結構完整、層次清楚、內容具體、中心突出等要求是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對像前述齊齊哈爾市題《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的要求:①“不要寫成詩歌和記敘文”這類要求特別注意,因為以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分類,記敘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說,因此如果把此題作文寫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在審這些要求時,可採取提煉要點並將其寫在草稿紙上的辦法加以強調,在確認與要求無誤後將其作為作文的自然評判標準,作文立意、構思、選材、寫作過程中都要想到它們,初步完成後再以它們評判自己的作文,並將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以“我愛唱的一支歌”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導思:應試作文審題是關鍵,不僅要分析清楚文體的含義和結構,尤其要抓住重點——題眼來做文章。

1、《我愛唱的一支歌》中心語是“歌”,只能是“一支”,而重點落在“愛唱”上。為什麼愛唱?這就是文章要表現的中心。

2、自古以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歌聲。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更是處處有歌聲、時時有歌聲,每個同學或多或少都會唱歌,所以說,本題的選材範圍還是很廣泛的。要想寫出優秀的文章,得高分,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比較一下,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篇文章寫我愛唱這支歌,是因為它是某某歌星唱的,另一篇寫我愛唱這支歌,是因為它的旋律好、內容好,哪一篇得高分呢?毫無疑問,大家都會選後者,這就是立意有意義和無意義的區別。

3、本文的寫作對象是一首歌,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這裡的引用切不可全盤照搬歌詞,而應該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義,最使你感動的部分,並加以議論或抒情,做到引議結合,不脫節。再加上語言流暢,結構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讀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議論文。

不要在這裡找他,不要在這花果飄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荊棘叢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擊風雨、筋肉爆發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導思:這是一篇散文詩。散文詩,多具有象徵意義。詩中讚美了拓荒者與拓荒者的精神。

1、審題時,仔細研讀所給材料的內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實質。分析深層的含義,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過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①開拓,永不停息;②無聲奉獻是精神;③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2、從中選擇一個把握最大的論點作為行文的中心論點。

3、然後合理安排文章結構,組織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從材料到觀點進行寫作。

第三講 整體構思 確定主旨

知識要點:

1、文章所表現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統帥。

3、中心思想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

4、同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煉出不同的主旨。

考試說明:

所謂“確定主旨”,就是確立作文的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選材的依據,結構的軸心;就是語言的運用,也要受主題的約束。可見確立主題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如何確定主旨呢?

1、循規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須是正確高雅,有利於國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題目的制約。對於作文的評判,思想標準是第一位,如沒有正確主題或沒有積極意義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寫出好文章先要“循規蹈矩”,做到:準確、正確、明確。所謂準確,也就是扣題準確,在立意時首先要做到合乎題意,對於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須緊扣作文的要求去寫。正確,則是正確積極。要想立意正確,首先必須考慮主題是否符合科學性,沒有根據的片面性的東西不能作為立意根據;其次要考慮是否符合學校紀律及國家法令政策。最後就是明確表達。作文時確立主題要非常明確,下筆前應有明確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麼,心中一定要有數,作文時將其明確地貫注於全文表達出來。如《選擇》(原文略),就是一篇處處緊扣題目,且符合立意三個基本要求(準確、正確、明確)的好文章。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是緊扣主題在寫。作者敘述了在重大問題的選擇上,自己態度堅決,毅然做出回國學習的決定的事,可見立意是正確積極的。

2、著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穎,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緊時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題思想都是能夠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的。列寧曾稱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為“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魯迅先生的多數作品被稱為投槍匕首般的戰鬥檄文。只有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的主題,才容易引起讀者深刻的共鳴,也才能使作品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富有時代感的主題才是“新”的,也只有這種富有新意的主題才是有意義的主題。如《獨闖世界的孩子》(原文略),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能深刻地反映時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當代一部分中學生的縮影。作者對“外面世界”的詮釋新穎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會脈搏。

3、逆向求異

所謂逆向求異,是與順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對而言的,它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以新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不同凡響的認識和看法。運用逆向求異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對作文題目進行反向思考,單憑題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難免陳舊、平庸。第二,就是運用批駁錯誤看法,提出正確認識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對某種事物、事理從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異的立意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不能違反準確、正確的原則。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這篇文章立意新穎,沒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於固有模式,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我們應當把它消滅乾淨,不管是用老鼠藥,還是滅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麼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麼錯呢?貓可以捉耗子,狗為什麼就不能呢?”由此展開議論,從而得出迥異於前人的新見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閒事’,是於國於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見到‘耗子’不拿,見到壞事不管,只會害人害己,以至國無寧日,民無寧日。”

4、深入開掘

所謂“深入開掘”,就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作者要對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發掘出事物本質的思想意義。這就是一個提煉、深化主題的問題。

事物本質的思想意義是客觀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煉出相應的一定的主題。對事物認識不深,主題就膚淺;認識上“拔高”、“牽強附會”,主題就脫離實際。作者的主觀認識必須做到正確地反映客觀實際,達到主題思想與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時,材料所顯示的思想意義可能不止一點,當然可以確立不同的主題,但開掘得深,選擇能反映事物本質思想意義的主題,是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的。

主題思想提煉深化,是作者對題材的社會意義進行反覆研究,深入認識的結果。著名歌劇《白毛女》主題的提煉對我們是不無教益的。這一劇作取材於一九四零年晉察冀邊區廣為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認為這個傳說不過是一個“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來宣傳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結合起來處理。但經過劇作者們深入調查,反覆研究,才選擇和提煉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深刻主題。這一主題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質上的思想意義,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強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陳早陽》一文,作者記敘的是同學間的一段交往。她沒有把這寫成歌頌同學之間的相互友情之類,也沒把這寫成讚揚同學身上的某種精神、某種美德之類。記敘這段交往,展示的卻是兩種社會制度下兩個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寫出了自己的自強心、祖國情,以及肩上的責任。這樣的立意可以說深刻而有意義。

5、詠物意蘊

藉助想象的作用,通過對熟悉的、物質的、具體的、自然的東西的描寫,去表現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會性的東西,書寫個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況味,這便是詠物意蘊的立意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這類“借物寄懷”、“託物言志”的作品,如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楊禮讚》、袁鷹的《井崗翠竹》。這些作品都有一個表層的作為媒介的象徵性的形象,在這形象的裡層蘊藏著一個高尚美好的“意”,兩者結合得很好。而且這類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會性的內涵,或是人的某種崇高的品質,或是某種可貴的感情,或是某種人生的哲理,它們是文章的靈魂和生命,這個“意”附麗於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選好象徵物。這象徵物應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鮮明的,是美好的。同時,這象徵物應與象徵義有聯繫的,而且聯繫越貼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顯得越自然、越新穎。其次,要充分顯示“意蘊”的審美屬性,處理好文章中的“點睛”之筆,使“意”自然的、巧妙地昇華起來。

6、畫龍點睛

在一篇文章的關鍵地方,用一句或幾句話點明要旨,即稱為“點睛”之筆。顯而易見,它是文章的眼睛,運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動傳神,大放異彩。有了點睛之筆,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題突出,內容深化,思想生輝。

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寫景記事,寫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後筆鋒一轉,歸結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與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章最後這兩句將作者的本意予以點明,成了千古絕唱,至今膾炙人口。這是古人作品中將“畫龍點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運用點睛法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作者要獨具慧眼,善於從貌似平凡的現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蘊,開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後在行文的關鍵處不失時機地運用濃縮精練、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加以點化。二是點睛的語言要儘可能生動形象、含義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藝術力量。

[3—1]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結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興嘆”的情景總時有發生;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堅忍不拔,靠的是踏實肯幹,靠的是勤奮學習,靠的是團結合作,靠的是……

請以“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但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數不少於600字。

導思:這道文題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同學們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導向。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導考生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結果為什麼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麼”等問題。這實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靈淨化。考題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經歷體驗,所思所感寫下來,從而接受寫作能力和思想素質的雙重體驗。

2.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我們每天都在做事情,幹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麼,每位考生都有經驗和教訓,都有豐富的素材;一部分視野開闊、思想活躍者還會想到名人成功“靠”什麼的警句,如:“快樂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羅曼·羅蘭)“學習知識要靠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如此等等。這 些源於生活的“靠”的秘訣,都會啟發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

3.有多樣的切入角度。將話題化大為小,並找準自己擅長的文體角度切入進來,這是寫作能夠出奇制勝的關鍵。或者從敘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經歷,寫一篇記敘文,如《小痘痘》《自信》;或寫成書信,如《給自己的一封信》;或寫成日記等。總之,口子開小,內容寫實,開掘求深,就一定能夠出奇制勝,獲得高分。

4.有適當的限制性。文題中要求“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命題者特別在“你的”下面加上橫線,這就是從內容、範圍上,對考生加以適當的約束。因為話題強調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發議論,應聯繫自己的體驗來說理。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構、仿作、套作。

[3—2] 當今社會,“時間即是財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中外“快餐”應運而生。與之相伴相生的還有各種“文化快餐”:欣賞電視劇《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閱讀;大部頭中外名著的縮寫本就在身邊;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現成的譯文;學習古詩詞,熟讀“名句”,說,可以顯文雅,寫,可以彰文采;瞭解明清史實,只須看影視劇的戲說、演繹……

你是怎樣看待這一“文化快餐”現象的?可就其中一種或幾種現象議論、說理,也可以選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達你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自擬一個有特色的標題,文章 600字以上。

導思:這道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擬題:

1、就“文化快餐”現象評說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於弊”“‘文化快餐’弊大於利”“‘文化快餐’亦喜亦憂”“‘文化快餐’≠膚淺媚俗”“給‘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化快餐’缺乏營養”“‘文化快餐’淺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這樣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點,則可以如此:“雅與俗互相包容,相輔相成”“‘文化快餐’賞心悅目”“一種娛樂休閒的好方式”“娛樂消遣也是文化”“我為‘文化快餐’喝彩”“不必擔心‘戲說’”“‘文化快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莫把‘快餐’當正餐”“要吃飽,更要吃好”“對‘文化快餐’實行‘拿來主義’”“當心消化不良”“別吃壞了胃口”“還歷史以真實”“文化重在一個‘品’字”“‘文化快餐’遠離了文化”“品味‘文化快餐’,弘揚民族精神”“傾注畢身心血,探求中華文化之真諦”“縮寫,縮掉了精華”“想吃啥就吃啥”“細細品味中華文化的鐘靈與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覆斟酌,就會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息時代的寵兒”(比“‘文化快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顯得更準確、更形象、更貼近現實生活),“‘文化快餐’擋不住的誘惑”(比“‘文化快餐’賞心悅目”要生動、深刻、新穎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裡去了——說‘戲說’”(比“還歷史的真實”更具體、明確、角度更集中),“‘魚’與‘熊掌’兼吃”,“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既要‘陽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題目不俗),“既是‘戲說’,何必當真?”“吃名家名店的‘文化快餐’”,“不妨嘗口新鮮的‘文化快餐’”(三個修飾、限制詞語是寫作的三個層次第四講 圍繞中心 嚴格選材

知識要點:

1、確定內容,就是選擇材料;確定中心,就是確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從材料中提煉,還要靠材料來表現。

4、同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會發現幾種不同的思想含義。

考試說明:

中考時,學生怎樣根據命題要求來確定表達的內容呢?這是在確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謂選擇材料就是針對這個意思說的。

紛繁多變的當代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中學生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同現實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斷激發出對生活的新鮮感受,寫出時代感強的鮮活文章。從2001年中考作文來看,考生在確定表達的內容時,可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著眼當代熱點

山東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據“操場上,小鹿同學突然暈倒了……”這一材料,

就這件事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進行聯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構思和選材的目光投向揭露迷**功的罪惡這場政治鬥爭,以《走出生命的誤區》為題敘寫了小鹿同學痴迷**功 ,患心肌炎卻迷信“有大師保護,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說,拒絕醫治最終暈倒這令人痛心的過程,強烈聲討迷**功摧殘下一代的罪惡行徑。這種選材與當代的政治鬥爭緊密聯繫,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2、著眼當代新風

2001年蘭州市中考作文題是《美在身邊》,大多數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尋找美的目光投向學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調動自己的課外閱讀積累,這樣寫道:“記得5月初的《蘭州晚報》上刊登了蘭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眾挽起袖子為急救事業無償獻血,挽救了眾多病人的生命,這不正是有無數顆美好心靈匯聚而譜寫的愛之歌嗎?”這樣的新風這樣的“美”,就出現在中考前一個多月,真實、鮮活、動人,跳動著時代脈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濫了的材料所無法相比的。

3、著眼當代改革

當代改革大潮湧動著創新的靈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題材,能給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2001年廣東省中考作文題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課程改革引進選材的視野,以《新的課程》為題,描寫同學們對電腦等新課程的熱切呼喚 ,事真情深,現實意義強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筆,歷數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尾處寫道:“中國的莘莘學子,何時才能搬掉書嶽題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呢?這位考生擬題《中國的教育家,你難道還沒有發現嗎》(命題要求是以“發現”為話題作文), 對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聾發聵。文章以對教育現狀的全新審視作為題材,體現出作者與時俱進的意識,那直陳時弊勇於改革的銳氣,新人耳目。

4、著眼當代科技

科技高度發展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徵。中考作文如能寫及高科技帶來的現代文明,或是就“記憶移植”這類雙刃劍發表看法,定能顯示出強烈的時代意識。武漢一考生寫的題為《“我”為我服務》(命題要求以“服務”為話題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範例。題中帶引號的“我”是“克隆學生公司”同過“我”的細胞複製出來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讀書、作文、考試,原“我”卻“躲在遊戲機室,盡享美好人生。”一年後,克隆人“我”幫原“我”考入重點高中後便離去,此時原來的“我”大腦竟像“生了鏽的輪子”不會思維,腿部肌肉也嚴重萎縮,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務!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對高科技發展的產物——克隆人明確地表示否定態度,帶有很強的趣味性與時代感,別巨匠心。

5、著眼當代名人

當議論需要例證或者敘寫需要旁及某一內容時,選擇的眼光應多向當代名人掃描,力避陳陳相因,人云亦云。江蘇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題作文“在機遇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總商會會長霍英東先生和美國微軟之父比爾•蓋茨為例,論證“把握機會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精神”這一論點,材料鮮活典型。閱讀時濃厚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題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別出心裁,擬題《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選材涉及近年來被狂炒的兩位“名人”——韓寒和哈佛女孩劉亦婷。文章敘述自己機械生硬地模仿韓寒、劉亦婷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抒發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氣。材料的鮮活和“名人”引發的多種視角能激起讀者全新的思考。

6、著眼當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樣看待來自農村的民工群體?傳統觀念與當代理念在這裡怎樣發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們》為題,生動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捨身救城市兒童的故事,抨擊了人們的偏見和世故,文章還對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滿激情的回答,充滿著人文關懷色彩。這種著眼於當代新理念構建的選材視角,是獨特而富有啟迪意義的。

[4—1] 以“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於600字。

導思:我們對柳樹並不陌生,上小學時就背誦過賀知章的《詠柳》,十分讚賞其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所表現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後又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表現的真摯友情令我們讚歎不已。在考慮以柳為話題的文章的選材時,怎樣避開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現出一種獨到的眼光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引用體現當代性的材料,展示你關注現實的個性積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黨的好乾部、人民公僕孔繁森的《詠紅柳》:“無垠戈壁綠一層,歷盡滄桑骨殷紅。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與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歷盡滄桑’、植根大漠、枝殷葉綠的紅柳”這樣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較多的古詩詞積累,你不妨從王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說開去,介紹古人折柳送別的習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玉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白居易的《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幾度春。遙憶青青江巖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這種選材特點是寫同類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寫脫物抒情類的文章,那麼你要儘量避開讚美頑強、生命力旺盛一類的內容,選取新的感情引發點。例如柳長得越高,枝條卻垂得越低,微風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說這表現著謙虛,但如果你說它“那時因為大地時時提供著養料,柳枝不忘養育之恩,向著大地母親微笑,獻上敬意呢”,便能將柳樹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結合著寫,有了創意,有了你屬於自己的情愫,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貶柳詩,如宋朝陳與義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幾回,更教飛絮舞樓臺。癲狂忽作高千丈,風力微時穩下來。”從以柳諷人拓展開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師”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體裁不限。

導思:雖是全命題作文,但既無提示,又無其他限制,只要所寫突出“良師”即可。這道題開放度很大,為學生提供了展現個性的廣闊空間。要在選材上閃出創新的亮色,應把握以下幾點。

1、多考生寫“教學上認真”“生活上關心”的“良師”這類“第一構思”,選擇“醫治心靈創傷”等內容為題材,在讀者面前凸現一個“良醫”式的“良師”形象。

2、跳出一篇寫一人的常規思維,從印象深刻的眾多“良師”形象中選出若干最具美麗的場面,構成“良師”群體,從不同角度表現主題。

3、打破“以人為師”的框框,選取生活中通過暗示間接地教育你的事物為敘寫對象,展現這些不開口的“良師”的內蘊美。你可以寫黑板——心甘情願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為的是能清楚地襯托出粉筆字的白;你可以寫掃帚——同汙穢贓物勢不兩立,必欲掃除之而後快,而當人們在讚美優美清潔的環境時,在議論該給誰一個榮譽稱號時,它卻躲到了不為人注意的牆角;你可以寫橡皮——寧可天天承受磨礪身軀的痛苦,但決不放過白紙上一絲一毫的錯誤;當然你還可以寫堅忍不拔的小草,寫任勞任怨的老牛,寫團結互助的大雁等等,應該注意的是,無論寫何物為“良師”,你都要揭示你對它獨特的感悟,亮出有個性的視角。

4、你如果對“良師”的判斷標準有切身的體會,如果你對校內外“良師”的個案材料比較熟悉,那麼你不應該“隨”寫記敘文之“大流”,寫一篇觀點和材料都較有個性的議論文,說說你對何為“良師”的獨特見解

),“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還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五講 理清思路 合理結構

知識要點:

1、結構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寫的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前後一致,就必須妥善安排結構。

3、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

考試說明:

組織材料,安排結構,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詳寫和略寫

確定材料的主次和詳略是結構的重要問題,它對錶現中心思想起保證作用。詳寫,就是把與中心思想關係大的材料寫得具體些、詳盡些;略寫,就是把與中心思想關係不太大的材料寫得概括些、簡略些。詳略得當,能使文章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結構緊湊。詳略不當,勢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讀者無法把握中心。

處理詳寫和略寫,首先要根據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議題要詳寫,其他事件和問題要略寫;有典型意義的材料要詳寫,一般性材料則略寫。例如魯迅的《故鄉》是以“我”回鄉的見聞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可寫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選取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的事來寫。這兩個人中,又分了主次。楊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個場面裡,用幾句精彩的話,展示了她的性格。寫閏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細膩的抒情筆調描寫了少年閏土活潑英俊的形象,娓娓動人地敘述“我”和閏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著作者又精細地刻畫了闊別三十年後的閏土的面貌、衣著、動作和性格的巨大變化,訴說閏土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和不幸,抒寫了“我”的感慨和希望。這樣處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壓迫下,農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證明農村需要來個變革,為下一代開闢一條新出路”這一中心思想所決定的。

其次,要根據文體性質決定詳略。說理的文章,重在闡明主要論點的論證部分,因此,說理部分要詳寫,引證事例則略寫。例如《紀念白求恩》介紹白求恩的光輝事蹟,開頭只用了七十四個字,接著便詳盡地闡述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指出我們應向他學習的地方。

2、段落和層次

寫作時,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層次地表現出來,一定要分段。劃分段落要根據中心的需要和內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個段落只說明一層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細,同學們習作常出現兩種情況:有時段落包含的內容太多,本來好幾層意思,硬擠在一起,弄得層次不清;有時段落又分得太細,本來只有一層意思,硬分成幾段,搞得支離破碎。

3、過渡和照應

過渡是文章段落之間的橋樑,在文章中,前後相鄰的兩層意思之間,不僅要有內在的聯繫,而且在相連的地方要彼此銜接,語氣貫通,讓讀者思路能夠順利地從前者過渡到後者,而不致發生間隙或阻隔。過渡常用承上啟下的段、句子或關聯詞語。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大部分之間,有一個承上啟下的段落,就是以段過渡的一個範例。

照應是說寫文章要瞻前顧後,前後應襯,首尾呼應。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開頭寫道:“但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裡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文章的結尾寫道:“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這是開頭和結尾相照應。

為了顯示文章的脈絡,在文章的中間也要有必要的照應。例如,《反對自由主義》的第二部分,開頭說:“自由主義有各種表現。”以下十一個小段,分別列舉了自由主義的十一種表現,而後又寫了兩個小段,以便跟前後相呼應:“還可以舉出一些。主要的有這十一種。”“所有這些,都是自由主義的表現。”在這兩段之後,很自然地轉到自由主義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開頭和結尾

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根據文章的不同而變化。開頭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將其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開門見山”的寫法,或“落筆入題”,說明寫作緣由;或“開宗明義”,揭示全文主題;或“言歸正傳”,即速開講故事;或“單刀直入”,挑明論敵謬說。另一類是“形象化”的寫法,或描寫環境,以引出人物;或抒發感情,以渲染氣氛;或先敘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詩詞謠諺,以為敘事的開端。好的開頭,新穎生動,引人入勝。結尾的方法也很多,或總結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來,以鼓舞鬥志;或抒發情懷,以增強文章感染力;或造語含蓄,使讀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結尾,餘味無窮,發人深思。

[5—1]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要求:①寫成一篇以記敘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導思:媽媽經常給你講過去的事情,在這些故事中哪一個故事最能觸動你的心靈?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迪?把這些寫下來,就是好文章。

1、寫本文時要注意敘述的角度。可以媽媽的口吻直接敘述,也可以用寫作者的口氣轉述,還可以二者兼用。

2、要選擇好人稱。寫作本文最好運用第一人稱,可以給人以真實可信之感,從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

3、要安排好記敘的順敘。可用順敘,也可用倒敘,中間還可以用插敘,都要注意過渡自然,首尾呼應。

[5—2] 請以“挫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導思:同學們正處在花季的年齡,有許多美好簇擁著你們。然而,生活的道路並非總是鋪滿鮮花,生命的里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和你“過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一回做好事後被人誤解;或是個人抱負受到障礙,家長、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或者是獨自外出辦事時走迷了路,家庭成員發生了突然變故……對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決定了文章的內容,題目限制僅此一點,體裁是記敘文、議論文均可。這個題目,給學生留的選材餘地是極寬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但人的一生誰能不經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對於初中生來說,學習可能遇到困難,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煩,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緊。挫折總會過去,要學會正視挫折,重新上路。這一主題可以通過敘事表現,也可作為論點,展開論證。選擇哪一種文體,請考生根據自己的特長來定。

3、關於結構,記敘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後果,有它的發生、發展過程。考生必須正確合理地佈局謀篇,使文章內容有條理。議論文要注意嚴謹,根據論證的需要,採用恰當的方式,如:因果式、遞進式、總分式等,總之,你的論證思路要在結構上明顯體現出來,讓讀者一目瞭然。

第六講 文從字順 有條不紊

知識要點:

1.“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著作者駕御書面語言的能力。

2.人們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覺,叫語感。語感在寫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要做到文從字順,除了在語言運用上下功夫外,還要注意書寫、行款、標點。

考試說明:

“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著寫作者駕御書面語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從字順”,其意思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用詞恰當、妥帖,作者心裡想的是這樣一個東西,所感的是這樣一種情境,而所用的詞語恰好能表達這樣一個東西,這樣一種情境,讀者讀後的感受於作者期望表達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與句之間順從暢達,文氣貫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地表達出來,沒有任何含混、錯亂和彆扭之處。

要想做到文從字順,對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良好的語感。語感,即人們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覺。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經聽和讀的反覆薰染而逐漸形成的。

語感在寫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寫作者在執筆行文時想的是“意”,寫出來的卻是“文”,這由“意”而“文”的轉化就全憑著寫作者的語感進行。

那麼,語感包含哪些具體內容呢?

1、要文字通順

人們在長期的與言實踐中可以判斷出話怎樣說才算通順,怎樣說就彆扭,而彆扭的話不僅別人聽不明白,自己寫著也覺得不順。這種通順感主要表現在對詞語的搭配和詞語的排序正誤的判斷上。漢語用詞有一定的搭配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說“深情厚誼”,也可以說“深厚情誼”;可以說“濃情蜜意”,卻不可以說“濃蜜情意”。詞語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說什麼,後說什麼,有約定俗成的規律,我們寫作中遵循這些規律,話就會寫得通暢。

2、要意思連貫

人們在向別人陳述一個問題時,都會注意話與話之間該怎樣銜接別人聽了才會明白,這就是語言的連貫感。例如,上下兩句話的安排要合乎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人們觀察認識問題的順序;一段話要圍繞一個話題說,說完一個意思再說另一個意思,而不能東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後語;講完一個意思再講另一個意思時,銜接處要有過渡詞語。寫作時注意這個問題,也有利於把文章寫得通暢。

3、要注意分寸

人們掌握了大量語彙,這些語彙在描繪事物時在範圍、數量、程度、褒貶上都存在一些細微差別,若能敏銳地感覺到這些差別,在遣詞造句時表現出精確的分寸感來,將有利於把自己的認識表達得精妙確切。

4、要掌握韻律

漢語有音調上的變化,還有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及語句形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在人的視覺或聽覺中就會形成自然的節律,從而產生韻律感。例如人們一般會說“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會說“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為後面的說法從直覺上就感覺到彆扭。這種形式上的勻稱感和語調上的協調感運用在寫作中,也有助於將文章寫得文從字順。

平時該怎樣培養自己的語感呢?最重要的是培養讀書的習慣。一些優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讀成誦。這樣,一些好的語言就會形成範例,並進而化為自己的語言習慣。還要多聽:聽廣播,聽別人讀文章,這樣可以強化讀的效果。同時要儘量豐富自己的語彙,確切掌握詞語的含義,要懂得一點語法。平時說話也要注意不出錯誤。只要向這個方向努力,做到文從字順就不難了。

在作文完篇後,要注意檢查:一是自己出聲地讀一讀,看有沒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換個立場,請別人來讀,自己來聽,看是不是句句聽得清,是不是沒有一點兒磕絆;三是對覺得彆扭處認真檢查一下,檢查時一方面要查語言材料——語彙,看其搭配、詞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語言的組織形式——語法,看其結構、成分、語序等。

要做到文從字順,除了在語言運用上下功夫外,還要注意書寫、行款、標點。寫文章,字要寫工整,字跡潦草難於卒讀的文章,還談得上什麼通順呢?還要不寫錯別字。因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確,尤其是應用文,行款上的錯誤會直接影響意思的正確表達。標點符號是文字表達的重要輔助工具,它幫助顯示句子的結構、詞語的性質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僅是寫作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從字順的必要條件,寫作時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確,而且要注意規範。

[6—1] 以“凡人瑣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導思:這是一篇命題作文,題目叫“凡人瑣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瑣”乃細小、零碎。“凡”很容易寫,“瑣”就不太好寫,需要對某個人比較熟悉,長期觀察、積累,寫作時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才會湧上心頭,流諸筆端。

要寫好“凡人瑣事”這個題目,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應以記敘人物事蹟、刻畫人物形象為主,而不是以闡發人生哲理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應包含在記敘過程中,點到為止,不宜濃墨重彩。

2、所選事件應著眼與普通人身上發生的事情,從生活的常態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義。

3、應選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間應具有某種內在聯繫。事與事之間,段與段之間要注意意思連貫,文從字順。

4、選取平凡的人作為記敘對象。在他們身上,尋找金子般的心,尋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憶

要求:①文體不限;②字數600左右。

導思:這是一篇半命題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樣寫好這篇文章呢?

1、回憶性的文章是歷來中考作文中最常見的類型,寫回憶性的記敘文,所寫的內容都應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見聞,因此必須使用第一人稱。

2、從內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個物件引起回憶,這個物件在當時一定有其特殊地位,所回憶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動過作者,令人難於忘懷。因此在行文過程中,一定要點明為什麼由這個物件引起回憶,所回憶的內容是如何使人難忘、深深掛懷的。

3、從結構上分析,這類文章大都採用倒敘,因此寫文章時要注意使用恰當的過渡性語句,以引起回憶或再次回到現實。

第七講 工於記實 善於寫虛

知識要點:1、敘述、描寫和說明是三種記“實”的能力。2、議論和抒情是兩種寫“虛”的能力。3、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考試說明:

1、工於記實

作文要練的一項基本功是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如實地表現客觀事物。“現實生活”或“客觀事物”,就寫作來說,它無非就是構成文章內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於記實,就是要學會真實、準確地表現人、事、物、景。這就像繪畫中的寫生,對所畫的對象,它的形態、色調、明暗、質地、量感……都能夠如實地表現出來。畫一棵樹就像一棵樹,畫一個人就像一個人。這就為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基礎打好了,創作的時候,構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筆潑墨,任情揮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畫什麼就像什麼。寫作也是這樣,要做到對所寫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現,寫什麼就是什麼。如果你寫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棵樹,一場春雨,別人看了,覺得不像那個樣子,不是那麼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那就不是如實記寫了。

敘述、描寫和說明,正是三種記“實”的能力。它們各有其獨特的作用,是我們應切實練好的寫作基本功。

(1)敘述。敘述是對人和事發展過程的交代、陳述。它是一種表述過程的能力。要敘述得清晰、明白,應做好如下處理:

①人稱的處理。敘述的人稱,按語言交際涉及的主體(表述者)、客體(被表述者)、受體(接受者)來分,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一般真實而範圍較小的題材多用第一人稱;虛構或範圍較廣的題材,多用第三人稱;一些特殊題材,如哀悼、讚頌、激勵、勸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稱。第一人稱的如《我和生命》:“自從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個多難的生命。但我卻愛我的生命,儘管生命賦予我的只是……”這篇文章運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敘述“我”曲折多難的人生經歷,文章寫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從而能夠打動人心。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動讀者。

第二人稱是以“你”的形式出現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開端、發展、結果都通過對“你”的傾訴、讚頌、勸慰、激勵等表現出來。如《弟弟,請原諒姐姐》一文這樣寫道:“弟弟,姐姐在讀二年級時,你便來到這個世界上,從小你就對姐姐很好,是你讓姐姐變得懂事。而從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對你說:請原諒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稱手法寫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運用第二人稱使作者可以面對面向弟弟道出滿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記敘文更易打動讀者。

第三人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運用較多,因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點,直接敘述人物經歷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開敘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這樣寫道:“忍耐不是一個形容詞,忍耐是一個人,一個其貌不揚,但也不算醜陋的女孩。其實她原本姓任,在長達十多年的生命體驗後,她覺得自己是個被壓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稱的手法敘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況:從早上離開被子到晚上鑽進被窩,而重點以學校生活為主。但貫穿整篇內容的卻是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況。作者也正是為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採用了第三人稱的手法,可以說,這樣的處理比較成功。

②順序的處理。敘述的順序主要有四種:順敘、倒敘、插敘和平敘。

順敘,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來進行敘述。順敘的行文安排與事情發展過程一致,容易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條有理,層次井然。順敘基本上按情節發展或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來組織敘述內容。如《老山界》,從當天下午到當天夜裡,再從第二天黎明到下午兩點前和兩點以後,是按時間的先後寫的。

倒敘,就是把事情的結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開頭進行敘述,然後再寫事情的起因和經過。倒敘可造成一種懸念,是巧妙的構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如:“在我的小抽屜裡,珍藏著一隻已經用舊了的圓珠筆。它是我童年的朋友蘭蘭送給我的。這隻筆確實不怎麼起眼,但是每當我看到它,便會引起一段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文章的開頭。它用的就是倒敘。作者為什麼要“珍藏著”這樣一隻“已經用舊了”的、“不怎麼起眼”的圓珠筆呢?它會引起作者一段什麼樣的“美好的回憶”呢?這就是懸念。它會使人產生“急於想讀下去”的興趣。採用倒敘的寫法,由倒敘轉入順序,一定要有明顯的界限,又要過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順敘部分另起一段,開頭用“那是……”或“記得……”等。

插敘,就是在敘述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插入一些以前的情節,然後接上原來的線索,繼續進行敘述的一種寫法。只要插敘運用得當,能使情節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事件背景更為清晰。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插敘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這不僅使百草園的生活增添了一層神奇的童話色彩,而且含蓄地說明,百草園的生活使少年魯迅擴大了見聞,受到了啟發和教育。用好插敘對提高文章的表現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謂“用好”,主要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從順敘轉入插敘,再由插敘回到順敘,要過渡自然,不能讓人糊塗,也不能生硬;二是插敘的內容不宜多,文字也要力求簡潔,不能喧賓奪主。

平敘,敘述兩件(或更多件)同時發生的不同空間的事,稱為平敘。這種敘述的方法,可以先敘述一件,再敘述一件(古人稱之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可以並行交叉地進行。前者,就每一件事來說,是順敘,從二者的關係看,是平敘的。後者則緊密交叉,齊頭並進了。像“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平敘,是較為常見的。這隻要在起止處加以必要的照應,就可以了。並行交叉的平敘,齊頭並進寫幾條線,互相穿插,並行推進,要把線索交織起來,巧於照應,使讀者看得明白。

③線索的處理。以敘述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寫作時必須正確處理好線索。文章的線索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是以時間為線索,就是按照時間的變化發展來組織材料的。如前面所舉課文《老山界》,就是以時間為線索的。二是以事件為線索,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發展順序的,即起因、經過、結果,按這種順序來結構全篇就是以事件為線索。三是以物件為線索,就是讓具體的物件為線索,將有關材料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以物件為線索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