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我不是藥神》引發社會反思

【熱點背景】

近來,一部《我不是藥神》,成為廣大民眾熱議的焦點。熱議的不止是它的票房成績,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社會民眾對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關注和反思。一部電影,票房成績亮眼,一是電影製作本身的高質量高水平,但歸根還是它獲得了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和思考。其中之一,就是人們對我們醫療成本的思考,對看病貴和各種藥品價格的思考。

【熱點題目】

電影《我不是藥神》,廣受追捧,票房成績扶搖直上,一部電影的大賣,不僅是由於電影本身的質量,更多的是引發的民眾對社會現實——醫療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為何看病和醫藥不再廉價?為何會出現“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無奈?這些問題引發的思考不會最隨著電影的結束而結束。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公公考角度解析】

任何社會問題,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存在著,更不是無緣無故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看病難的核心,是看病貴,看病貴的核心,是藥品昂貴,而且我們也無奈的發現,前些年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廉價藥品,也都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端上檔次的藥品,當然,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價格昂貴。

這種局面的產生,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許多廉價救命藥屬於醫保報銷藥品,是政府談判和統一採購的範疇,價格基本固定,並且不能隨意漲價,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生產成本包括藥品的生產成本卻飛速提高,這就造成製藥企業在投入和生產方面積極性不高。其次,現行醫療體制下,還存在諸如“以藥養醫”等不符合公共服務本質的制度安排,各類醫院傾向於選擇利潤空間更高、效果更好、更加安全的各類高價藥,一是免除諸多後顧之憂,二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再次,對各類藥品的管理和評定標準還不夠完善和統一,藥品監督審核的標準沒有做到及時更新和跟進,許多廉價藥被披上“馬甲”充當新藥。

這些問題,帶來的惡劣影響不可忽視,對病患的沉重負擔、對公共資源的巨大消耗、對民眾獲得感的巨大消解,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產生的影響之深遠、後果之嚴重,是無法預估的。

為使問題不產生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後果,提高民眾的真實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公共資源的投放、管理和協調者,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醫療主管部門,應該付出更多努力,使醫療事業迴歸公共服務本性,甚至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在不損害企業的利潤的前提下,指定藥企生產不可替代類廉價救命藥,按產量、成本綜合測評,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以提高其生產積極性。這樣的定點生產、專門儲備可以解除醫院因用量少、易過期而不願儲備的後顧之憂,也有利於整合資源,跨省調配。第二,監管部門應該更新觀念更新:在既往的監管工作中注意力集中在整治假藥及不規範的醫藥市場方面。第三,國家應加大醫院的財政補助,承擔起政府辦醫的責任,破除“以藥養醫”的體制,使醫療資源,特別是公辦醫院真實迴歸公共服務的本質。最後,應加大力氣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在觀念、理念等方面,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和身體素質。

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共同發力,醫療事業的發展,能夠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守護神,而不是攔路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