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三國演義》中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

成者為王141763988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要說明幾點。

第一關羽失荊州絕對不是大意。關羽在荊州也就撐破天也就五萬兵馬,而當時曹仁在樊城至少有一兩萬人,于禁和龐德的七軍有三萬多人。關羽利用大水降於禁,斬龐德之後曹操又派徐晃帶領五萬兵馬來增援。之後東吳偷襲荊州出動了七虎臣,二都督五萬兵馬,還有張遼也從合肥往荊州進軍作為總預備隊!也就是說關羽要已四五萬兵馬對付將近20萬的兵力。而且還有于禁,龐德,徐晃,張遼,曹仁,呂蒙,甘寧,陸遜,潘璋等名將,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吳,蜀聯盟的破裂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魯肅曾經說過“孫劉聯合的勢力也僅僅是曹操總勢力的一半,因此孫劉必須緊密聯合”(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意思是這樣)但是赤壁之戰孫劉打破曹操,漢中之戰又劉備又一次大破曹操兩方的將領都感覺曹操不過如此,自己就能對付,結果導致了荊州之爭,夷陵之戰。

所以要想改變歷史,首先要讓吳蜀勢力明白只有緊密聯合,才是生存之道。所以荊州最好是像湘水分界那樣各佔三郡一人一半,互不侵犯。然後聯合作戰,步步蠶食曹魏。

比如荊州,荊州一共九郡南陽,江陵,襄陽,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江夏。湘水分界之後,曹操佔領這南陽,襄陽和江夏。孫權佔領這長沙,桂陽,零陵,劉備佔領著南郡,武陵,和江陵。這個時候東吳應該和關羽聯手先如曹操手中的荊州三郡,答應平分,徹底穩定荊州之爭。

這樣曹魏沒有三五十年根本滅不了吳蜀的認和一放。之後等待天時(曹魏內亂)劉備出兵關中,關羽出兵中原,東吳出兵合肥,徐州一步一步打擊曹魏這樣才有可能消滅曹魏。

不過這也很難,畢竟就算孫劉緊密聯合也只能是曹魏一半的國力,所以最多也就是行程三個國家南北對峙的局面,很難消滅曹魏。


佑聖真君


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局面將有很大的改變,這是一個大的脈絡,所以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別不會太大的。至於局勢會如何發展?要先分析劉備的荊州是如何來的和荊州的戰略位置。雖然,正史並沒有演義中“借荊州”一說,但是從劉備得到荊州南郡一事來看,孫權對這塊土地不會死心的,因為劉備得到益州之後,不再是孫權的附庸,而是具有實力的一方諸侯。這時,東吳如果任由劉備佔據著荊州上流地區,那局面就十分危險了。單單以這點來說,關羽即使沒有丟掉荊州,要和孫權的親密合作是不可能的,以孫權的個性,依然會在之後和曹操“暗通曲款”,甚至會明目張膽和曹魏合作,壓制蜀漢。

(從荊州水路南下,不但能蠶食中下游地區,甚至能直達建業)

東吳佔據的江南,有漫長的長江天塹,這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進攻一方要跨越長江,是有風險的。弊端在於,防守一方,要分兵把守沿岸的幾個登陸點,比如。所以,從東吳來說,敵人離這幾個登陸地區越遠,就越安全。要命的是荊州地區屬於長江上游,長江天塹防禦洞開,對方水軍順流而下,不但速度快,而且對中下游的幾個重要的城市,港口造成極大的威脅,有威壓之勢。赤壁之戰,曹操從荊州南下就是這個道理。於是,當時的東吳,求和派遠遠多於主戰派。

赤壁之戰後,周瑜堅決要拿下由曹仁防守的江陵,就是要拿下這座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當時,劉備擁有江夏一部分,又和劉琦平服了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但是,劉備雖然得到大部分荊州,卻不利於向西發展。於是,周瑜死後,劉備把江夏郡的地盤和孫權的半個南郡,也就江陵地區交換。於是,劉備就擁有整個荊州南部土地。孫權肯這麼做,一個原因是當時主持江陵的魯肅是親蜀派,還有一個原因是,曹操赤壁之戰後,對孫權戰略東移到合肥地區,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南郡前線交給劉備,孫權的主要防守資源可以相應東移。第三個原因是,劉備還沒擁有益州和漢中前,實力上和東吳還有一定距離。

(湘水分界後的態勢)

所以,劉備一旦得到益州和漢中,作為政治家的孫權是不可能不警覺的。就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拿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本來怒氣衝衝的劉備,因為曹操攻入漢中,只好和孫權講和,湘水分界,分部分荊州給孫權。即使關羽沒有丟掉荊州,和孫權的衝突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蜀漢又要執行《隆中對》計劃,北伐曹魏,又是蜀漢的“天職”,所以處在荊州的蜀漢集團要隨時面臨兩線作戰,也是極為不利。



基於以上分析,再結合各勢力之間此消彼長,互相牽制的因素,個人認為三國鼎立依然會保持一段時間,不同的是,蜀漢不再是最弱小的存在,而是在戰略上更加主動。這可能就應了諸葛亮那句話,只待天時一到,便可兩路北伐,奪取中原。


大飛熊ヽ騎士


這個假設只需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可以,就是孫權沒有發兵偷襲關羽。

此時關羽雖然攻擊徐晃部受挫,但是沒有收到影響,只需要調轉方向拿下樊城(很容易)。徐晃部和後續援軍只能退到許昌宛城方向。這個時候關羽完全可以讓出原先該還給孫權的兩郡。這是關羽北攻的目地。


這個時候曹操親自鎮守的長安成為突前的位置,長安由西向東易攻難守,為了保存主力,我預想劉備可以不用多大力氣拿下長安(子午谷奇謀真正用的時機)。這就完成了三分天下的第一步。

三方各自佔有一塊可以立國的領地,其中最有利的是劉備,因為夾在三方核心的區域在關羽手裡,關羽手下有劉備全部水軍精銳,這支力量使得孫權忌憚,不遺餘力要除掉關羽。而曹操手下的宛城許昌暴露在關羽面前。

最恐怖的是劉備的崛起會引發曹操內部可能發生動亂。

所以我一直都說關羽是三國第一武將,


月色憂鬱


這個問題問得很籠統,關羽不丟失荊州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因為東吳沒有偷襲?還是因為關羽回軍擊敗了東吳?還是因為關羽同時擊敗了魏國和東吳?

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關羽荊州沒丟,同時襄樊依然在曹魏手中的話,那麼蜀漢集團接下來的舉動也一定會是繼續攻打襄樊!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看看襄樊的地理位置,其自古就有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為什麼呢?因為襄樊可以說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了,其位於南陽盆地的南部出口處,是從荊州北上洛宛的唯一通道,同時其緊鄰漢水,往東可以順漢水而下直達長江及江東地區,往西也可以順漢水而上到達漢中,可以說誰佔據了襄樊,誰就等於拿到了南下荊州或者北上洛宛的鑰匙,而劉備要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行動,隆中對上說了什麼呢?大家應該都清楚,那就是佔據荊益,待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洛宛!劉備雖然所謂佔據荊州,然而事實上荊州的治所是襄樊,荊州最重要的地區也是襄樊,劉備沒佔據襄樊,所以他根本沒辦法一路出洛宛,不能一路出洛宛,那所謂的隆中對事實上只是一紙空談,只有拿下襄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佔據荊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達成了隆中對的戰略計劃!所以在劉備的計劃裡,關羽是一定要攻打襄樊的!

所以其實關羽佔據不佔據荊州不是問題的關鍵,最關鍵的在於關羽有沒有奪取襄樊,或者之後有沒有能力再奪取襄樊,如果奪取不了襄樊,那即使關羽佔據著荊州也毫無作用,因為襄樊就扼殺了關羽北伐的威脅,關羽威脅不到洛宛,那事實上就跟歷史上一樣,蜀國只能在秦川這一路上做做文章,然而也難有作為!


姚小貳


這個問題問得好,雖然歷史不能改寫,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三國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小編認為,假如關羽並沒有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局勢必然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蜀漢的實力,一定會比丟荊州後的蜀漢更強大。

“大意失荊州”是一段家喻戶曉的典故,講述了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殺的故事。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荊州對於蜀漢的意義:

劉備集團的轉折點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集團前期是比較“慘”的。為什麼說他“慘”呢?因為劉備前期過得是顛沛流離的日子,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定地盤,不斷寄人籬下。像是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都有投奔過。在寄人籬下的日子裡,劉備也是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然而小編認為在荊州期間,是劉備集團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在這裡,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輔佐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乍一出場,就在博望坡一把火為蜀漢燒出了一片天。由此更是引出了赤壁之戰,三足鼎立的局面。

荊州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

三國時期的荊州,無論是經濟、人口、農業都是很發達的,在劉表統治期間,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定的,因此,荊州是經濟發達,人才濟濟之所。從地理位置上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諸葛亮在隆中就向劉備提出過荊州的富足,是兵家必爭之地。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用計“巧借荊州”,初步實現了佔據荊州的計劃,由此向西入川,佔據益州的計劃也可以實行。

由此可見,荊州對於蜀漢非常重要,以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計劃來看,拿下荊州益州後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隆中對裡的“命一上將”應該就是指關羽了。

言歸提問,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麼就不會出現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殺。既然關羽不會被殺,也就不會出現劉備“舉國伐吳”的舉動,那麼張飛、黃忠、張苞等蜀漢優秀的將領就不會死,陸遜也就不會火燒八百里連營,劉備也不會因此落得個白帝城託孤,蜀漢老一輩人才也不會凋零。這樣看來,蜀漢的實力得以保存發展,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到時機成熟,北上伐魏大業便可啟動,這時候的蜀國絕不會像是丟荊州後的蜀國,幾經修養發展,蜀國的實力雖不敢說超過魏國,但也絕不能小覷,北上伐魏或許真的可以實現。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小小的假設分析一下,既無傷大雅,又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快樂,還是可以的。

以上都是小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望指出。歡迎各位看官多多評論。


有趣de靈魂萬里挑yi


應該說想要天下三分荊州就必須是東吳的,當時荊州人口數量多這對於人口稀少的東吳來說更為重要,東吳看上去地盤比較大但是很多地方都是化外之地,這些地方東吳非但沒有稅負還要花大力氣去平定,所以東吳派艦隊去臺灣可不是為了開疆拓土而是去抓壯丁的,反而是西蜀的益州漢中,雖然面積小到但是相對人口大物產豐富,如果在加上地大物博的荊州,那劉備絕對會先拿東吳開刀來個南北對質,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東吳始終對荊州念念不捨,哪怕得到一半也不滿足還是要獨吞荊州。

所以三國能孫劉能和諧對付北方的曹魏,荊州就必須是東吳的,要不然兩家沒有太平,所以諸葛亮應該知道其中的利害,但是這話沒辦法和劉備明說,只能在劉備伐吳時一聲不吭,不參與其中。

就當時的情況荊州在劉備手裡,另兩家都會覺得危險,搞不好孫曹就要連手滅劉,所謂的天下有變兩路北伐只是個美好的設想,現實裡很難成功,除非東吳的孫權是個傻子看著劉備一個個滅,要是這樣孫權成什麼了,還會是那個吳大帝嘛!


也就是隨便看看


這個假設問的好,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這就意味著關羽幹倒了吳和魏,當時和關羽對戰的基本都是主力部隊,吳國呂蒙帶軍,魏國的于禁龐德,這些都是當時兩國的主力軍隊了。假如魏吳敗,對兩國的軍心影響是巨大的,而後將是三國局勢大變。因為這時候的荊州還處於前期發展狀態,因為在成都的劉備剛剛穩步,如果讓蜀國喘氣的機會,那是很恐怖的。而且當時的西蜀和荊州人才輩出,資源豐富,只是當時沒有發展的時間。我猜想,劉備肯定還是按隆中對的建議,合吳滅魏,呂蒙畢竟能力有限,且吳國內部矛盾嚴重,將是最先滅國的,而且是被蜀國所滅,至於魏國,一個西蜀就拖了魏吳多少年?如果西蜀荊州東吳一起打魏,我想是沒有多大懸念的,雖然但是東漢的基本在魏,但是大勢所趨。


賣地瓜的小男孩


兩種發展。

《三國演義》關羽不失荊州,恐怕關羽也死不了那麼早,焦頭爛額的人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面對艱難選擇的還是孫權。劉備快速發展時期,軍事上非常的成功,但是外交上又非常的失敗 。這是劉備集團悲劇的始源,也是關羽喪命的原因。

就比如歷史上記載了劉備通過劃分土給孫權來消減孫權的野心,但是治標不治本,外交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動作,二者的聯盟已經在破碎的邊緣

回到《三國演義》,孫權又忌憚關羽,又想立功,那就有襲取荊州的初衷,再加上之前關羽曾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嚇得諸葛瑾抱頭鼠竄,孫權聽了那叫一個恨。

關羽要是完全聽諸葛亮的,不至於如此。

假設他聽從了。

歷史上曹操本身就在關羽死後不久也亡故,如果沒有關羽丟荊州的事件,曹操的壽命不會比這長,或許還要更早死去。

此時劉備集團就一定要安撫孫權,讓他和劉備結成聯盟,許以重利,至少需要他按兵不動。

這就離曹魏的滅亡不遠了,劉備等到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不穩時發動戰爭,那對曹丕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孫權當然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坐山觀虎鬥,二是打曹魏,三是和曹丕結盟。

前兩者對劉備都有利,劉備只要穩點,還是有可能滅了曹丕,孫權要是和曹丕結成同盟,那劉備又難辦了,還得等別的機會。

孫權性格更傾向穩中取勝,所以坐山觀虎鬥斗的可能性大。曹魏非常危險。

所以要麼劉備把曹丕滅了,要麼達成新的平衡局面。


大眼大世界


題主設定《三國演義》而非三國曆史,那麼……

蜀漢的興衰實際繫於龐統一身,成亦龐統,敗亦龐統。

成,龐統獻“連環計”,是火燒赤壁的關鍵環節。赤壁之戰的勝利,使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敗,龐統落鳳坡遇難,間接導致了失荊州丟關羽。

原計劃是:龐統隨劉備入川,諸葛亮陪關羽守荊州。若成,這樣的局面堪稱完美。

因此,若龐統不死,並順利地幫劉備拿下西川,而後伺機北伐,攻取長安(關中)。至於荊州,諸葛亮加關羽,文武雙全。東吳無機可趁,被諸葛亮賣了還幫數錢……然後從荊州出兵洛陽(中原),天下可定。


大獨夫


羽風塵僕僕、鬍鬚蓬亂、單膝跪地、雙手包拳、斜著頭、紅著臉(失掉荊州、無顏面對劉備,所以臉紅,哈哈哈)“大哥,小弟本應戰死於荊州戰場,但奈何念及大哥三弟桃園之義,在臨死前回來再見大哥最後一面,小弟死而無憾!”

“二弟何出此言,讓二弟受苦了,都是當大哥的錯”!

“可恨臨死前不能蕩平東吳,一解心頭之恨,就是到了地府也不能饒了孫權小兒,唉,罷了罷了”,說完右手握著佩劍劍柄,噶磁磁的一聲響,這聲音聽起來寒氣逼人,聞到了死亡的氣息:“哥哥保重,吾去矣,悲哉,哥哥的大恩大德終不能報也……”

說時遲那時快,劉備一個健步衝過去,一把握住佩劍,雙腿跪地,殷紅的淚水汩汩湧出,“二弟是在扎我的心啊,是要讓我也去死嗎?二弟啊二弟,想我三兄弟桃園結義,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二弟要去,我且能獨生”?說著用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關羽見事不妙,急忙用手擋住劍身,手被劃出一道深深的傷痕,鮮血直流。“大哥,就讓我飲頸受顱吧”!

“沒好好保護好二弟,讓二弟深受如此奇恥大辱,備之過也,既然雲長執意要走,我做大哥的就先走一步了”……

“大哥,這,這……”

”二弟,我們三兄弟曾經盟誓,一起興復漢室,而不曾想,如今二弟要先我而去,大哥心如刀攪,留我和三弟如何獨生“?

”大哥......我...我...“!

“二弟不要自責,都怪那孫權小兒,不講同盟之誼,背信棄義,是可忍孰不可忍,氣煞我也”

“孫權小兒確實可恨,要是讓我逮住,定要給其千刀萬剮、必將食其肉、寢其皮、飲其血,將其挫骨揚灰,……”

“二弟此舉甚好,敗而不餒,大丈夫也!”

“謝大哥抬舉,死都不怕,怕他做甚!”

“好,好!來,二弟,快起來!來,讓大哥看看,二弟瘦了,我們好多年沒有同食同寢了。來人,殺雞宰羊,給我二弟接風洗塵”!

“慢,哥哥厚愛,二弟哪能不知,但我無福享樂,弟弟本應戰死在荊州沙場,今留此殘軀正為除去孫權小兒,興復漢室的”

“好,好,雲長如此大義,國之大幸也”!突然,從後帳走出一位“羽扇綸巾”,氣宇不凡的翩翩書生,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軍師諸葛亮也!

“主公,雲長如此抱負,也是真英雄也,我想授雲長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先操練新軍,假以時日,繼而圖之”

“這,這……”劉備不知意欲如何,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諸葛亮對其使一眼色,劉備即大聲說到:“荊州之難非人力所為,所謂狼人難交,所幸雲長如此忠勇大義,今命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操練新軍,要多加修煉,不得有誤”

“是,雲長領命”!關羽臉上的神情難以名狀,似乎又有一絲輕鬆,逐一一拜謝完眾人道“雲長不敢久留,先安排好軍務才心安”,說完即走出帳外……

”雲長新敗歸來,軍師為何授雲長天下兵馬大元帥“?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