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財富傳承,不如傳承企業家精神

傳承財富不如傳承精神,傳承財富不如養成文化,傳承財富不如培養人才。這也特別符合中國的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指的是物質財富;“漁”指的是精神、文化和人才

陳九霖:財富傳承,不如傳承企業家精神

作者 | 陳九霖 北京約瑟投資公司董事長,中國航油(新加坡)原總裁。畢業於北京大學

2018年9月,在出席一次關於企業家精神的高端閉門會議時,我通過與在場的萬科創始人王石做比較來介紹自己。我說,我跟王石王總比,我沒有他那個高度,因為:雖然我曾經有過輝煌,但是,沒有踏上珠穆朗瑪峰,可能只有登過崑崙山這樣的高度。他有過挫折,但是,我的挫折更大,我可以說跌到了谷底,他可能是從珠穆朗瑪峰跌到了崑崙山。另外,與在場嘉賓一再提及的物美超市創始人張文中比,我當時的輝煌,在高度上可能比他更高一些,但是,跌下來的深度沒有他那麼低,相比之下,我跌到了丘陵地帶的谷底,而張總卻跌到了吐魯番盆地的最低點。但王石、張文中、我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沒有沉淪下去,最終都谷底反彈。可以說,我們仨都符合企業家的標準與身份,也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時下,很值得稱道的是,大家都提企業家精神,中央也開始關注企業家,重視企業家精神。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企業家,什麼是企業家精神?不是所有經商之人都是企業家。在我國,能夠以“家”稱謂的,一定是有一定資格或身份的。國外也分得很清楚。在英文中,對經商之人大多被稱為Businessman(商人、生意人),或Merchant(商人、店主、批發商、零售商)。“企業家”這個詞,源自法文的Entrepreneur,原意是冒險的組織者和實踐者。後來,流傳到了英國,又從英國傳到了美國。在美國,又加了一個“承擔”的內涵,就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意思:企業家是那些敢於冒險,同時願意承擔責任,有擔當精神(為其冒險而承擔風險)的一群人。

而企業家精神,則是以上這些內容的綜合體及其衍生含義,具體地說,企業精神就是四個關鍵詞:第一是冒險;第二是擔當(你如果肯冒險卻不願擔當,那不叫企業家);第三是創新(管理學鼻祖德魯克說,企業家就是創新家);第四是執著。

創新經常有失敗的時候,比如,愛迪生髮明電燈泡,失敗了一萬多次;商業模式的創新,也經常失敗。在正確的方向上,我們要堅持下去才行,所以,要執著於正確的選擇,就像格魯夫所說的那樣,“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因此,我特別關注到2009年美國科學家人造生命DNA水印上的一句話,我覺得那句話非常適合用來形容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那句話是這麼說的:“去活著,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從生命中創造新生命”。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有一些,王石也好,張文中也好,我本人也好,之所以都能稱得上是企業家,都配得上說具有企業家精神,那是因為我們都冒過險,進行過創新,也都因此創造了輝煌,我們曾經跌得很慘,但是,我們都沒有逃避,甚至主動承擔責任,我們還能東山再起,繼續執著於事業,對既定目標依然持之以恆。

因為改革開放、因為企業家的努力,我國民間已經逐步積累起大量的物質財富。因此,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談到財富傳承——特別是企業家財富傳承的話題。我國古語說,富不過三代。相比之下,歐美卻存在很多傳承百年、富過數代的事例。那麼,怎麼傳承才可以傳之久遠,且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呢?有人說是愛與認同,我認為這是傳承的內容之一,這個理念我贊同。也有人提到法制化的建設,我也認可,這也是傳承的手段。還有人講到家族信託的內容,包括私人銀行,這是技術層面的內容,我讚許。我從道之層面上講,認為三句話最能傳承、最體現傳承:

傳承財富不如傳承精神,因為財富是可以消耗掉的,可以坐吃山空的,而精神卻是永恆的。2015年,我和褚時健褚老見面,在他家裡過中秋節的時候,對那句形容他的話印象特別深刻:“生命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要傳承什麼精神呢?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因為企業家精神不止於企業,而在整個社會,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精神。

傳承財富不如養成文化。羅斯柴爾德家族、JP摩根家族的傳承值得借鑑,因為傳承已久,仍在傳承。我親自見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傳人,他是上百年的家族財富的繼承人。我瞭解到,這兩個家族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要低調,做生意要找契機,要與政府合作。這是他們家族的一種文化,一直傳承到現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了不起,但是,JP摩根整合了新大陸,這更加了不起。發現是因為一個東西在那裡被你發現,當然也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把幾個東西進行重新整合,並創造更大的價值,那更是不容易的事情。JP摩根至今還是在繼續祖宗的那種資源整合。它的傳承,文化起了核心作用。

第三句話是傳承財富不如培養人才。說實在話,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因素,也是最大的變量。古人云,山中多有千年樹,世上少有百歲人。樹木的壽命比人長。但是,古人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看看,樹壽千年,十年成林;人壽百歲,百年成才。通過這兩句話的對比,就可認識到,人的培養是多麼得不容易。你講制度也好、講愛也好、講認同也好、講信託也好、講私人銀行也好,最核心的在於人。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有人問我,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企業家最大的亮點和最薄弱的環節在哪裡?我認為,最大的亮點是冒險精神。萬達集團王健林說,什麼北大清大,不如膽子大。中國成功的企業家,大多是踩著現有法律的紅線進行創新與生存,其中,有些是過期的法律,有些甚至是惡法——關於惡法,我在《董事會》雜誌的上篇專欄文章已寫。因此,企業家群體,一部分人已經進了監獄,另一部分人在通往監獄的路上。中國企業家現在最缺的就是擔當的精神。那些出了事的企業的“當家人”動不動就“跑路”就是例證之一。所以,我常說,中國企業界少有企業家,多半是商人、生意人、職業經理人。

總之,結合我對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理解而談及財富的傳承問題,我的三句結論性的話是:傳承財富不如傳承精神,傳承財富不如養成文化,傳承財富不如培養人才。這也特別符合中國的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指的是物質財富;“漁”指的是精神、文化和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