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中的「傳奇」——潮汕僑批里的中國記憶

金羊網訊 10月25日,新加坡潮籍作家蓉子主編的散文集《僑批裡的中華情》在潮州舉行新書首發式,廣東省僑辦、潮州市等相關部門領導,及市直80名師生代表參加發佈會,首發式由潮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林澤龍主持。

“家書值萬金”僑批寄真情、傳精神

《僑批裡的中華情》作者蓉子女士、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王列耀教授先後致辭;省僑辦處長吳曉生等領導也接著發表了講話,肯定了該書對增強華僑記憶、傳遞中華民族優良精神的意義。

“家书”中的“传奇”——潮汕侨批里的中国记忆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人華僑與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作為粵閩僑鄉與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獻,僑批的背後體現的是華僑們的家國情懷與奮鬥精神。它由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和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最主要的特徵是“銀信合一”,既有家書又有匯款憑證雙重特徵。

僑批廣泛分佈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其中,潮汕僑批是反映僑鄉歷史最完整、數量最多的民間文化遺存。據統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在潮汕地區,依靠僑匯維持生活者占人口十之四五,有些鄉村則達70%-80%。民謠描述:“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煩,仔兒著支持,教伊勿賭錢,田園著繳種,豬仔哩著飼,待到賺有猛猛歸家來團圓”。

蓉子女士表示,希望通過故事化寫作,讓僑批中的真情感動現代的人,讓僑批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海內外華人都銘記中華精神與優良的中華品德。

《僑批裡的中華情》一書不僅由蓉子主編,更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廣東省僑務辦公室、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暨南卓越智庫:海外華文與僑務文化戰略、新加坡南洋草堂文化交流會共同合作完成,目前已於2018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該書經四個國家老中青三代二十餘位作者,傾情營造,以文學之眼窺看僑批記憶,用真摯之心感悟華僑華人的歷史述說,並與之一道譜寫“僑批中的中華情”,實現過去與當下,歷史與未來的情感融匯。

首發式後,蓉子女士為新書舉行現場贈書儀式,將部分圖書捐贈給潮州市圖書館、向現場讀者簽名贈書。

“海邦剩馥”講好僑批背後的中國故事

“海邦剩馥”,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對僑批和僑批文化研究的盛讚。一方面,僑批不僅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以及潮人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精神,更是研究海外華僑華人文學和文化的重要檔案文獻。

從海外華文文學發生學的理論視角來看,我們能看到僑批背後深層次的文化“內爆力”。早期以多種形式呈現的僑批攜帶著來自歷史原生語境的寶貴信息,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多樣的原生態史料。從僑批中自“無字”到“有字”的發展歷程,發現華文文學的表現形態嬗變,並以此重構海外華文文學的起點,重塑華人文化的表現形態。

2013年6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會議通過,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廣東誕生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僑批,訴說著四處漂泊的海外遊子無盡的思念,記載了他們永難釋懷的鄉愁。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僑批是華僑華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歷史符號。它不僅僅是維繫海外僑胞與國內親人情感的特殊的紐帶,更反映了其時潮汕的社會發展狀況。毋容置疑,僑批檔案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記憶遺產。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當下,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漸加大,“講好中國故事”越來越成為我國向世界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譜寫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繁榮富強的燦爛華章。

在這樣的歷史契機下,回顧中國人早期在海外的奮鬥史更具重要意義。僑批承載著大量早期海外華人的“中國故事”,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原生態史料。不僅見證了華僑的海外奮鬥史,同時包孕著社會變遷、世代更替的鮮活記憶。它能帶我們回到原生態的歷史現場,體味早期遠赴海外奮鬥的華人原初的鄉愁,傳播海外中國人最早的、最鮮活的“中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