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耽擱!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者。

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千秋歲引》.秋景

在寒涼的秋夜時分,羈身在外的天涯遊子,聽到了驛館傳來的陣陣搗衣砧聲,孤城又傳來哀厲清越的畫角悽鳴,一派秋聲瀰漫長空寥廓,東歸的燕子朝海上飛去,南來的大雁向沙頭降落,只有他,久客異鄉、身不由己,不知何時才能迴歸故里。楚臺的清風習習,庾樓的月華如水,這一切宛如昨天一樣美好。想到自己無奈被名利束縛,又被俗事耽擱,最終自己辜負了心上人,誤了當年與她的秦樓之約,整首詩展現出來的是一副岑寂冷雋的秋夜圖。

這首《千秋歲引》是詞人在推行變法失敗,罷相退隱金陵時寫下的,這個詞人叫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因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想支配,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言恤”的大無畏精神。

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幼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年紀稍長,就隨著任臨川判官的父親宦遊各地,接觸到了社會現實,體檢了民間疾苦,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二十歲中進士後,先後歷任揚州籤判、舒州通通判等職位。

他曾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管制、科舉以及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直到1067年神宗即位,神宗在當太子時就對法家的“富國強兵”之術感興趣,即位之初又因耳聞目睹了積貧積弱的困境,所以他即位不久後,便召了與他同有改革之志的王安石赴京任職,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推行變法,始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與同僚討論變法事宜

因為有了宋神宗的君權保駕護航,王安石便撩起袖子大刀闊斧,頒發施行了一系列新法,其中有: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內容涉及甚廣,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也有所改善。

但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暢通無阻的,變法使朝廷壟斷了商品貿易,無疑也就觸犯到了大官僚、大地主們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由於變法推行過急,也存在著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

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司馬光等大臣上奏反對變法

宋神宗為了獲得後族和大臣的支持,保住皇位,他的思想已經開始動搖起來,最後更是迫於種種壓力之下,於1074年四月罷去王安石相位,出判江寧府,次年又起用為相,但是由於新法派內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撥,王安石已經很難再有作為,到了熙寧九年十月再次罷相,退隱江寧半山園。

王安石:變法失敗,又負佳人,魚與熊掌皆不得

王安石半山園故居

當王安石卸下他身上的擔子,摘去頭上的烏紗帽,穿起一身粗布麻衣流浪在他鄉時,他的心也許也從未能得到平靜,他眼睜睜看著自己推行將近15年的變法改革從一顆種子慢慢開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到最後被人為破壞,枯萎至死。是時也,也是命也。

當他獨自一人在他鄉的驛館回想起一生之中的那些往事時,他想到了自己一生都在被名利牢牢困鎖、束縛,為了自己當年豪情萬丈的理想與抱負,辜負了生命中的紅顏,而如今,想要回頭,似乎太遲,他已經趕不上當年的那場秦樓之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魚與熊掌難以兼得,韶光易逝,當年的佳人不會一直在原地等候,有的錯過就是一輩子,如果時光能重來,我想王安石還是會堅持當初選擇,在國家面前,兒女情長顯得太微茫了,也許會有遺憾,但應不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