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薛仁貴和薛丁山都是忠君愛國,為何薛剛要反唐?

史事春秋


歷史上不存在薛剛這號人物。

薛仁貴是初唐名將,曾東征高句麗,西征西突厥吐蕃,戰功顯赫。

薛仁貴之子以長子薛訥成就最高,薛訥是盛唐名將,先後曾征戰契丹突厥吐蕃等,可能是最早得到節度使頭銜的唐將。有人認為他是薛丁山原型。

薛訥之弟薛楚玉曾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因為不稱職被免職。

薛楚玉之子薛嵩曾隨安祿山叛唐,後反正歸降,任相衛(昭義)節度使,薛嵩死後其弟薛崿一度繼任,後被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兼併。

薛嵩之子薛平也曾擔任節度使,曾參與平叛戰爭,算是中唐名將。


評書《薛剛反唐》純屬虛構,即使按評書所言,薛剛反的也不是唐,而是篡唐的武周,應該是興唐或者復唐才對。

另外,薛訥在武則天時代待遇不錯,他及他的族人從未參與反對武則天


真正鱷魚不哭


薛仁貴是唐代名將,也是在李勣、李靖之後,大唐最得力的戰將之一,與蘇烈齊名。歷史上薛丁山的原型為薛訥,薛剛的原型為薛嵩。

大唐戰神——薛禮

薛禮是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六世祖是北魏名將河東王薛安都,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了。後來在他妻子柳氏的鼓勵之下,去參軍並得到了唐代名將張士貴的賞識。在出徵遼東時,第一次嶄露頭角,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高句麗為之膽寒。後來,由於唐朝的後勤已經跟不上了,被迫撤兵。唐太宗感慨的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

回到長安之後,薛仁貴被委以重任與他的知己張士貴一起守衛玄武門,統帥長安城禁軍,為張士貴的副手,在張士貴致士(退休)之後,薛仁貴成為鎮守玄武門的主將。後來,長安城發生水災,唐高宗李治因為薛仁貴得以活命。

唐高宗時期的獨當一面的將領,基本除了蘇烈(字定方),就是薛禮(字仁貴)。薛禮平定了歷來為中原王朝大患的高句麗,唐朝在此設立安東都護府,薛仁貴擔任安東都護。在與吐蕃爆發的大非川之戰中,由於副將郭待封不聽薛仁貴的號令,因此大敗,薛仁貴被撤職。在暮年再度被起用,大敗突厥。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高宗冊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人狠話不多——薛訥

薛訥,字慎言。他確實向他的名字一樣,沉默寡言。他是《說唐》系列中薛丁山的原型。他在武則天時期,任藍田令,拒絕來俊臣的非法之舉。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閱兵,唐軍很多陣容不整,唯有薛訥和解婉的軍隊巋然不動。玄宗派遣輕騎宣召薛訥,企圖進入薛訥軍營。但薛訥治軍嚴整,嚴禁使者隨意進入軍營。玄宗大加讚賞,特意慰勉,盛讚薛訥有之風。

開元四年(716年)六月,默啜被拔曳固頡質略襲殺,拔曳固霄等五部皆來歸降,唐朝北部邊境暫時解除危機。不久,薛訥以年老致仕,回家休養。(薛訥時為涼州鎮軍大總管)

識時務者為俊傑——薛嵩

薛嵩是薛仁貴的孫子、薛訥的侄子、薛楚玉的兒子。以臂力騎射聞名,為人豪邁。時,捲入叛軍,以功授鄴郡節度使。兵敗後,以相、衛、洺、邢四州歸朝,拜見檢校右僕射、封平陽王。參與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作出重大貢獻,使得昭義鎮迅速恢復生氣。此外,薛嵩還是個蹴鞠高手,後來被隱士勸止。

總結

薛訥造反並不是特例,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唐玄宗發出了靈魂一問:“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二忠臣?”當時的河北只有顏真卿一人在抵抗,因此薛嵩的行為也並不能難理解。再有,唐玄宗後期對於忠言已經聽不進去了,對薛氏家族橫加打壓,這引起了薛嵩的不滿。


文史辯論談


因為薛剛的大哥、二哥因自己闖的禍被武則天滅門,薛剛是為了給家裡人報仇才反的唐。

值得一提的是,薛剛反的是武則天,並不是李唐,也就是說薛剛反的唐和薛仁貴、薛丁山報效的不是同一個大唐政權。



薛剛反唐原因

在講薛剛之前,我先來捋一下題主所問的人物關係:薛剛是薛丁山的第三個兒子,薛丁山則是薛仁貴的兒子。

薛剛是因為打死了太子,闖了大禍才反唐的,此事發生在薛丁山被張士貴之子張臺害死後的武則天執政時期。



有一次,薛剛在一個元宵節的燈會上喝醉酒後,失手打死了當時的太子李奇,並且因為李奇的死把唐高宗也氣死了,闖了大禍的薛剛也因此被武則天滅了家門。

最後薛剛一家只剩薛剛一人得以逃生,滿腔怒火的薛剛逃到西遼後,向西涼借兵攻打大唐,並輔佐李顯討伐武則天。

這便是薛剛反唐的始末了。

鬱黎說

但是,薛剛反唐只是演義,歷史上並沒有薛剛這一人物,甚至連薛剛的父親薛丁山也不存在。

雖說他們是虛擬出來的,但是他們在歷史上還是有原型的,薛仁貴的兒子叫薛訥,孫子則叫薛嵩。

歷史上的薛訥並不像演義中的薛丁山一般被人害死,他是壽終正寢的,享年72歲。



薛嵩雖然也有過“反唐”這一說法,但是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當時正逢安祿山起兵造反,薛嵩因為家族被楊國忠等人排擠而升遷無路後,他選擇加入了安祿山那一邊來對抗李唐,後來安祿山失利以後他又投降了李唐。

這薛嵩投靠安祿山也算是薛剛反唐這一故事的原型了。


千古君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薛仁貴以出彩的表現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自此大唐多了一個威名赫赫的將領。到唐高宗年間,終於完成太宗皇帝的夙願,攻滅了高句麗。薛仁貴參與東征居功至偉,後來兵敗大非川,那是郭待封意氣用事導致的結果,不能怪薛仁貴。

有一部演義小說叫做《薛剛反唐》,故事取自《反唐演義全傳》。主角薛剛是薛仁貴的孫子。小說主要講的是薛剛誤殺二皇子李奇,武則天奪了大唐天下之後,大肆殺戮李唐宗室和朝臣。薛剛聚集天下英豪造反,推翻了武周,幫助廬陵王李顯奪回了李唐江山。

薛仁貴以忠勇著稱,他的後人卻真的反叛了唐王朝。演義出於維護薛家名聲的目的,幾乎通篇虛構。真實的情況跟演義大相徑庭。

薛剛本名叫薛嵩,他父親是薛仁貴的第五個兒子薛楚玉。薛楚玉早年頗受朝廷重用,擔任過范陽、平盧兩地節度使。後來有人眼紅薛家權勢,抓住一點小事告發他們,薛楚玉和兄長薛訥都被免官。范陽、平盧兩軍區的大致範圍包括河北一帶、遼寧南部,范陽節度使就是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地方。

薛嵩跟著父親在燕趙地區長大,性情豪邁,有一身好力氣,弓馬嫻熟。但他不愛讀書。而此時唐玄宗李隆基不理國事,眼裡只有楊玉環,朝政大權握在楊國忠手裡。薛嵩的父親被免官後,繼任的幽州節度使叫張守珪。開元二十年,張守珪陰差陽錯收養了一個義子,叫安祿山。若干年後安祿山哄得玄宗皇帝高興,身兼范陽、平盧兩地節度使,舉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

薛嵩有一身本事無處施展,很感憋屈,於是加入了叛軍。唐玄宗為躲避戰亂,到蜀地“巡狩”去了。唐肅宗李亨接班,任命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指揮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率軍平叛。唐肅宗沒幾年就病死了,唐代宗李豫登上皇位之後,繼續與叛軍作戰。此時叛軍已經快玩兒完了,薛嵩在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麾下,領兵駐守相州。相州大致在河南安陽一帶。很快史朝義部眾潰敗,薛嵩率眾投降了唐軍。

朝廷本來打算對叛軍將領治罪的,不過當時一個大人物僕固懷恩提出不同意見。僕固懷恩曾是郭子儀麾下猛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功勳卓著。他請求唐代宗,對歸降的叛軍將領不要治罪,應當封賞。李豫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薛嵩因禍得福,獲封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從叛將身份一躍成為封疆大吏,一方諸侯。

由此看來,薛嵩叛唐只是年輕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盲從。後來叛軍大勢已去,薛嵩為了一家人的生死安危,只得歸降朝廷。應當說他做好了認罪的準備。幸而朝廷的政策極寬容,薛嵩不用奮鬥就取得了高位。薛嵩雖然沒文化,也很感激朝廷,自此盡忠職守,不敢再有二心。






生命的不可思議


爺爺薛仁貴和爸爸薛丁山都是忠君愛國,到他這裡就大逆不道的反唐。

我知道,在任何群體裡都會有那麼一個倆個小人,當年,他的父親薛丁山被奸臣張臺所害,落得了個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薛丁山的長子薛勇、次子薛也沒有逃,也死了。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三祭鐵丘墳,保駕廬陵王,終於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為家人洗刷含冤。

這就是薛剛反唐的原由,說到底也是被逼無奈之舉,不過,他的這種壯舉也是與封建主義做了鬥爭,是很難得的。同時他的大孝也是大大點讚的。他的事蹟也是讓人值得敬佩的。


直到遇見以後


關於薛剛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兩個系統的共同點是薛剛鬧花燈,闖下大禍,以致全家被滅門。後來薛剛聚集兵馬打回長安,得報怨仇併為家族昭雪。

但以京劇《徐策跑城》為代表的故事系統中,薛剛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張泰,故事的結尾是老忠臣徐策調停兩方面,讓皇帝決定斬殺奸臣為薛家昭雪,薛剛罷兵。

而小說《反唐演義全傳》為代表的故事系統則將薛剛的故事與武則天篡奪唐朝皇位的陰謀聯繫起來,以薛剛為代表的反武則天勢力先後分別保廬陵王李顯和太子李旦,最終打敗武則天及其殘餘勢力,恢復李唐王朝,故事枝蔓相對複雜得多。


名留青史


好有趣,把小說當成歷史了,還較真!看小說也要認真點,薛剛打的旗號是“滅武興唐”。


哈爾濱雪生律師


忠君怎麼和愛國連在一起,其實忠君不一定愛國。


我30725085


朝廷對薛丁山革職,薛剛不被重用。


我才是龍捲風


薛剛並非反唐,而是為報仇或反武則天的,他認可的是李家姓的大唐非武則天的的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