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欲聯手制華?它們根本無法團結一致

西方世界欲联手制华?它们根本无法团结一致

(美歐日韓根本無法就貿易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圖為2018年9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演講,為其上任以來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辯護,並稱反對全球主義理念。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近來,輿論場上出現類似“美歐日韓要成立世界最大自貿區對抗中國,中國將四面楚歌”的言論,引發部分網民恐慌。實際上,美日歐韓根本無法就貿易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更不必說團結一致對抗中國了。

不久前,從聯合國大會傳來消息,美日歐三方發了一個指向性很明顯的聯合聲明。這個聲明的大致意思是批評“一些國家”傾銷過剩產能,補貼國企導致不公平競爭,強制轉移技術,盜竊知識產權等等,還呼籲“自稱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先進WTO成員,在現有及未來的WTO談判中,要全面兌現承諾”,因而被部分網民解讀成“美日歐發聲劍指中國”。再加上前兩天美國和韓國也簽了自貿協議,更是讓一些人產生了恐慌心理,擔憂美歐日韓將聯合起來對抗中國。但實際上,這種擔憂遠無必要。

它們根本談不上“團結”。歐日韓雖然對華貿易有和美國同樣的抱怨,但如果聊聊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它們的抱怨可能更多。很難說,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貿易問題上,是與美國的分歧大,還是同中國的分歧大。

今年7月,歐委會主席容克和特朗普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在這份聯合聲明中,歐盟同意從美國增加進口大豆和天然氣,美方則同意暫不對歐盟汽車和零部件加徵關稅,美歐在貿易戰上暫時“休兵”。然而實際情況是,容克剛回到歐洲,馬克龍立即站出來表示反對。作為歐洲的農業大國,可能美國大豆還沒到歐洲港口,法國農民就開著拖拉機趕著羊群進巴黎示威了。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說,美歐的這份聲明在具體目標和時間表上含糊不清,相比起制定一個廣泛的自由貿易規則,它“只是觸及了特定領域和做法”——但這已足以讓特朗普做出承諾,只要談判仍在進行,他就不會對歐洲汽車製造商徵收汽車關稅。換句話說,歐盟採取的策略是以拖待變。

日本的心思,和歐盟如出一轍:既不願惹了美國,也不想在貿易上真吃什麼虧。眾所周知,農業和汽車,是美日貿易糾紛中的痛點和難點,由來已久。日本是汽車大國,也是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但由於日本國土狹小,所以日本人普遍喜歡使用小型車,美國品牌車型大、耗油高,無法佔據日本市場,但日系車在美國卻頗受歡迎。根據日本汽車進口組合和財務省的統計數據,2015年,日本向美國出口汽車160多萬輛,而從美國出口到日本的汽車僅為1.8萬輛。至於農業,更是被日本政府視作“聖域”,這一方面是為維護本國市場穩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爭取自民黨選票。因此,美日間的這些結構性問題,僅靠單方面的強行施壓,幾乎是無解的。

韓國籤的這份自貿協議,是特朗普上任以來真正收穫的第一份“成果”,但這份協議簽訂,多少有些“屈辱”。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份美國賺了“面子”,韓國得了“裡子”的協議。比如,韓國承諾放棄對美國進口汽車執行韓國的安全標準,並將每年的進口上限增加至5萬輛。這看起來是韓國的讓步,但實際上,這種上限的增加意義有限。美國人喜歡開現代,韓國人卻不喜歡開別克。根據韓方的數據,2016年韓國對美出口汽車約96萬輛,貿易總額約160億美元,同時韓國從美國進口汽車數量僅約1.8萬輛。雖然美國的關稅大棒似乎來勢洶洶,但僅僅面對韓國這樣一個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的“軟柿子”,特朗普也不能全搞定,也只能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所以,中國人實在不必自己嚇唬自己。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就竭力推動TPP和TTIP,希望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區域建成自由貿易區。這樣的規模,比今天特朗普推動的要大多了。在那個時候我們尚未驚慌失措,又何必在今天惴惴不安?更何況,當今世界是一個利益錯綜交叉的複雜體系,根本不可能用一把手術刀把它分割成清晰的對立陣營。中歐、中日的貿易規模都很大,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因此,美國要拉世界與中國鬥,完全不現實。

(參見:《美日歐韓聯手對付中國?到底是誰愛編這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