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貧富差距之我見(好文章)

最近分享的文章都是很好的,推薦量與閱讀量卻低的,難道都喜歡娛樂化的。這篇文章介紹的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結尾處很精彩。

廖保平:貧富差距之我見(好文章)

以下正文

近日,我最關心的是與自己的荷包可能有關的新聞:在歷時八年的爭議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也就是說,很快我們就要看到如何切蛋糕了。

推進收入分配改革,一個理由是縮小貧富差距,這已經成了社會“共識”。從基尼係數看,雖然中國社會的基尼係數究竟是多少,政府相關部門一直未公佈統計數據,但一些研究機構測算,都認為超過了0.4,有機構認為是0.438,有學者認為實際情況比這數值更大。按照一般的說法,基尼係數超過0.4,社會貧富差距就到了危險值,就會出現階層分化、固化和撕裂,低收入群體會產生怨恨情緒,怨恨超過理性控制範圍,就會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這從邏輯上推演好象沒有錯,基尼係數“學說”越來越被人認同,一提到貧富差距拉大,一看到基尼係數增長,自然而然地恐慌,貧富差距彷彿一個被點燃的炸彈,隨時會傷人。可是,我在網上查到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的基尼係數達到0.46,從1979年到2007年,美國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增加了2.75倍,而最窮的20%人口同期收入只增加18%,富人收入增幅為窮人15倍

。報告還發現一個現象,收入越低的階層,過去30年收入增幅越小。也就是說,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在拉大,且超過了警戒線,按理說,美國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撕裂,怨恨情緒熾烈,社會非常不穩定,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好像未必。

基尼係數用於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並不考慮收入身份,收入正義,收入來源,收入起點。拿收入起點來說,假設A、B兩個社會的基尼係數都是0.4,A社會的相對貧困階層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存,B社會的相對貧困階層已經處於小康,那麼,0.4的基尼係數對A社會來說是無法承受之重,而對於B社會來說,也許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糟糕。更何況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很多,不只因貧富差距過大,過高地看重基尼係數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可能會令我們因噎廢食。

人類、乃至動物界,個體之間天然地有差別,貧富差距如個體強弱一樣是個體差別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人的能力才幹有大小,知識技能有多寡,只要存在競爭,就一定會分出貧富,一定會形成差距,而這種差距是合理的,構成了參差多態的社會。在收入差距上,歷史上曾出現過強求“均貧富”,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最後不是均富,而是均貧。

不存認、甚至對貧富差距有某種敵意的恐慌心理,要削峰填谷,要劫富濟貧,只會讓有能力有才幹的人失去創富的願意和機會,社會失去活力。這時貧富差距不是問題,沒有貧富差距反而成了問題。貧富差距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

假定我是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我會非常困惑,我要怎麼樣確定貧富差距的大小,以及以什麼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有沒有可靠的答案?如果確定一個固定的基尼係數,要麼富裕階層的財富增長速度受制於貧困階層財富的增長速度,則當貧困者的收入不能增長時,富裕階層的財富只能原地踏步,這就像要求劉翔的跑步速度以一般人為參照,這顯然不是人盡其才。要麼貧困階層財富的增長速度與富裕階層的財富增長速度保持一致,就像要求一般人跑出劉翔的速度來,這對絕大多數貧困階層來說是不可能的事。為了保持一定的基尼係數,最終只能是向低看齊,而不是向高看齊,定量的控制貧富差距不利於社會總財富的增長。

其實,分配不均是勢所必然,分配不公才值得深究。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沒有多少人會對他產生怨恨,相反還會高興,因為他的錢賺得乾淨,他越富有,就越能為更多人提供就業機會。這樣看,人們擔憂的貧富差距經常是一個虛擬的靶子,真正的靶子是造成這個差距的不公平因子。

公平的制度形成的貧富差距無可厚非,非公平的制度形成的貧富差距哪怕一分錢也不可取。收入分配改革首要的是保證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保障公平等,在公平的基礎上,差距仍然值得鼓勵。當貧富差距確實可能會危及社會穩定時,需要政府及時進行制度性引導,讓富裕階層為社會(自身)安全交納贖金,比如成立公益基金,進行社會救助等,這樣基本上可以實現社會動態的平衡和增量的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