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一台戲,男主死在濟南地

徐志摩,生於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事故卒於濟南,年僅34歲。傳承君曾回顧了徐志摩與濟南發生的三段緣分(

點此閱讀《濟南,不是徐志摩的故鄉,卻成了他的歸宿》)。今天,再聊聊徐志摩的感情生活。

徐志摩出身在浙江海寧的富商之家,自幼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般的生活。在徐志摩的親屬中不乏知名人物,比如他的表叔沈鈞儒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曾經做過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的姑表弟是金庸;表外甥女是瓊瑤。徐志摩曾師從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啟超,在南開大學講學時,梁啟超對25歲的徐志摩讚譽有加,徐志摩被其視為最得意的弟子。

徐志摩18歲和張幼儀結婚,遠赴西方求學時邂逅了林徽因。為了林徽因,徐志摩休了張幼儀,成為民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然而,林徽因卻嫁給了梁思成,徐志摩心灰意冷,挖朋友牆角娶了陸小曼。過了幾年,林徽因又“想徐志摩”了,頻繁鼓動徐志摩去北京看她。徐志摩心若狂喜地搭乘郵政飛機,不料飛機在濟南失事,曾經用過“雲中鶴”作為筆名的徐志摩真的駕鶴西去了。

1.

把狠心扔給張幼儀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他們共有兩個兒子。

張幼儀第一次聽到徐志摩的名字,是在13歲那年,她從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放假回到位於嘉定的家。父母把她叫到客廳,遞給她一張徐志摩的照片。父親張祖澤是當地一位頗有聲望的醫生,他問女兒的觀感。張幼儀靜靜說道“我沒意見”。

三個女人一臺戲,男主死在濟南地


(徐志摩與張幼儀)

張幼儀接受的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於婚姻大事,儘管父親在徵詢她的意見,但答案早已在她成長過程中被嵌入她的腦裡:父母挑什麼樣的對象,就要和什麼對象結婚,這是孝順的重要表現。

婚姻是家族大事,是父母應該為兒女擔當的最大責任之一。正因為此,張祖澤把女兒夫婿的選擇,交給了當時實際上承擔著張家經濟支柱作用的四子張嘉璈(即張公權,民國金融家,曾任中國銀行董事長)。

張嘉璈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1913年的一天,他到杭州視察,結果發現一個男學生的作文極好,便打聽起來。得知這位年輕士子名喚徐志摩,當晚張嘉璈便給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寫信,為妹妹張幼儀提親。

徐申如很快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對於雙方父母的決定,張幼儀和徐志摩都只能服從,並且像其他所有年輕男女一樣,只能到結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見。

為了讓兩人的“生辰八字”相符,張家將張幼儀的年齡提高了兩歲,由屬鼠改成屬狗。但是這些於事無補,1915年,這場為兩人都帶來極大痛苦的婚姻正式開場了。

但是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之前,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徐志摩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對其不理不睬。

雖然張幼儀恪守婦道,徐志摩卻只是“例行公事”。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

張幼儀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試圖改變,但即便改變不了,也是她的命,這沒關係,他可以娶他喜歡的女人進門做姨太太、做小妾,只要她不犯“七出”裡的任何過錯,張幼儀相信她將始終是徐家的大太太。但張幼儀不知道,她的經驗已經不適用於當時的中國社會。

1916年秋,徐志摩到了天津北洋大學學習。1917年,北洋大學併入北京大學,徐志摩又到了北京。1918年徐志摩離開北大,8月14日啟程到美國留學。在美國呆了兩年之後,1920年徐志摩到了英國,結識了林徽因。

被徐志摩長期冷落的張幼儀預感不妙。1920年冬天,張幼儀便不遠萬里去歐洲見徐志摩。

此次出行,張幼儀做了很多心理準備,她猜想丈夫可能有了女朋友,也做好了接納的準備,因為迎接小老婆是她的義務,善妒排妾是“七出”之一。但她沒料到的是,重逢的開始,也是她對徐志摩產生反感的開端,並最終以在異國離異收場。

下船之後,張幼儀在岸邊的人群中看到了徐志摩。張幼儀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丈夫了,久得她差點忘記徐志摩從不曾正眼看過她,總是視她為無物的樣子。徐志摩冷淡的表情,還是讓張幼儀的心涼了一截。

在英國生活的四個月,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態度總是陰陰的。1921年8月,張幼儀發現自己又有了身孕。張幼儀相信,如果她的父母和公婆知道她又有了身孕會是怎樣的欣喜。但是,當她把這一消息告訴丈夫時,徐志摩立刻說道:“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這輩子絕對沒有料到她會得到這種反應,所以她完全無法瞭解自己的丈夫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從那一刻,她開始懷疑起這個男人的本性和心腸了。

9月初的一天,在晚飯過後,徐志摩對張幼儀提出想要離婚。這並不是張幼儀第一次從丈夫嘴裡聽到這個詞。早在她懷上長子徐積鍇之前,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說過類似的話。

徐志摩告訴她說,全中國正經歷一場變局,這場變局將使個人獲得自由、不再成為傳統習俗的奴隸。所以,他要向這些傳統挑戰,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當時張幼儀雖然聽得心驚,卻不擔心,因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七出”之錯才會被男人拋棄,而被拋棄的結果,據她所知只有三條路:賣娼、出家、自盡。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不會逼她走向絕路。

但事已至此,張幼儀已經得到明確的答案,徐志摩已經容不下她了。

在9月初提出離婚後沒幾天,徐志摩便不告而別,留下已有三個月身孕的張幼儀一人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後幸得張幼儀的二哥,此時正在法國巴黎的張嘉森幫助,把妹妹接到法國安頓下來。

半年之後,張幼儀與徐志摩在德國柏林簽署了離婚協議,終結了維持了七年的婚姻。此時,她和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彼得剛剛出生才一週。

離婚後,張幼儀選擇留在德國,那是一段由死轉生的日子,而遠離父母、公婆、中國社會風俗的歐洲,成為她面對獨立生活的最好訓練場。

之後的張幼儀“化繭為蝶”,下海經商,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銀行家,生意做的風生水起。

直到1926年春天,徐志摩與陸小曼要結婚,需要父母的認可。徐家老爺和老太太堅持說,必須要張幼儀回去,確認與徐志摩離婚了才能答應。公婆希望張幼儀借這個機會,可以體面地回國。在徐家看來,張幼儀就是自家的一員。

於是,1926年夏,在離開家鄉五載之後,張幼儀選擇了回國。與離開時不同,她回國的時候,已經是個極其堅強、脫胎換骨的女性了。

離婚後的徐志摩,比之前對張幼儀要好很多,幾乎兄妹一般。生活中,張幼儀撫養著與徐志摩共同生育的兩個孩子,被公婆視為義女。在徐志摩母親去世的時候,徐志摩和父親徐申如堅持讓張幼儀回家主持整個葬禮並最後以乾女兒的身份與徐志摩、陸小曼站在一起向來致哀的賓客回禮。

徐志摩遇難的前一天,他們還曾見面。張幼儀曾說,“在徐志摩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2.

把痴心獻給林徽因


認識了才女林徽因之後,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並有談論婚嫁之意。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因為與林徽因的戀愛不無感慨,異常興奮,大量作詩。

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對林徽因展開追求。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並且選擇了與徐志摩不辭而別。

1924年,印度詩哲泰戈爾訪問濟南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時候,林徽因已經嫁給了梁思成。

三個女人一臺戲,男主死在濟南地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準備從南京到北京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在濟南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1931年11月22日上午,梁思成等人從北京趕到濟南,弔唁徐志摩。梁思成帶來一隻用鐵樹葉作主體綴以白花的小花圈,這隻具有希臘風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流著淚編成的,徐志摩的一張照片鑲嵌在中間。

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按林徽因的叮囑到墜機現場悄悄撿了“濟南號”飛機殘骸中的一塊木板,放進提包裡帶回北平。這塊木板,林徽因一直把它掛在臥室的牆壁上,直到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張幼儀和林徽因見過一次面。那是在1947年,當時張幼儀47歲,林徽因43歲。張幼儀在北京參加朋友的婚禮,一個朋友告訴她,林徽因住在醫院,剛剛動了一次大手術,情況很不好,想見一下張幼儀。

儘管張幼儀不清楚林徽因為何想見她,但仍帶著兒子徐積鍇去了醫院,見了這個直接導致徐志摩與她離婚的女人。

見面的時候,虛弱的林徽因沒有力氣說一句話,她只是望著她們,頭轉向張幼儀,又轉向徐積鍇,瞧得極仔細。這讓張幼儀感覺,“儘管她(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她還是愛著徐志摩”。

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如果徐志摩在上天聞聽此言,不知作何感想。

3.

把傷心留給陸小曼


1922年,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熱戀之時,寫下了許多濃烈熾熱的文字,噴發著愛人般的纏綿深情。

對於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姻,徐父徐母依然心有不滿。陸小曼同徐志摩舉行婚禮之前,徐志摩的父親提出:婚禮必須由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證婚,否則不予承認。

三個女人一臺戲,男主死在濟南地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結婚照)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後的兩人告別了浪漫和愜意。由於陸小曼的病,再加上徐申如的拒絕接納,以及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早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

徐志摩為了使妻子高興,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

缺少資金來源的徐志摩為了養家拼命賺錢,在上海南京北京之間奔波講學,課餘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

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陸小曼之所以會養成這樣大手大腳的毛病,是因為她出身名門,又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因而養成小姐脾氣。

直到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便不再出去交際。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她懷念志摩,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是衝破封建束縛的自由結合,其間雖也曾彼此傷害,但也深深相愛。

據說徐志摩墜機的那天中午,懸掛在家中客堂的一個鑲有徐志摩照片的鏡框突然掉了下來,相架跌壞,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陸小曼預感到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說,心卻跳得厲害。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職員就跑到徐家,給陸小曼送來了噩耗……

徐志摩夫人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終身素服,心如止水,學畫寫詩,以此打發寂寞時光。為了紀念對徐志摩的愛,她還長年累月,每天買來鮮花供奉在志摩的遺像前。她死時沒有留下什麼遺囑,她最後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與徐志摩合葬。

對陸小曼,張幼儀之前也見過一次。徐志摩的朋友胡適同時請她和陸小曼吃飯,在飯桌旁,張幼儀看見陸小曼確實很美,也發現徐志摩與陸小曼彼此的稱謂極為親暱,與離婚前徐志摩對她那短促草率的語氣完全不同。

徐志摩在濟南殞命後,張幼儀委派哥哥張嘉鑄從上海趕到濟南,之後他護送徐志摩的靈柩回滬,停靈於上海萬國殯儀館。徐志摩墓地經過三次變遷,最終葬於海寧市西山公園。

1965年,陸小曼逝於上海,她和徐志摩合葬的遺願並沒有獲得徐家的同意,徐志摩長子徐積鍇更是堅決反對。1988年,陸小曼的堂侄兒在蘇州為她修建了紀念墓。同年,張幼儀在紐約逝世。

現在重溫這三段感情經歷,作為後來人,傳承君不好評價什麼。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又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想,用徐志摩恩師梁啟超的話來做個結尾,應該是最合適的。

梁啟超雖愛才如命,但性格剛耿,率真誠摯。他喜歡愛徒徐志摩,卻看不慣徐志摩的私人生活,更看不慣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成後轉而追求陸小曼的做法。

1926年10月3日(農曆七月初七),中國的“情人節”,29歲的徐志摩與23歲的陸小曼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禮上,梁啟超霍然站起,宣講了有史以來“最坦誠”、“最直率”、“最另類”的證婚詞:

“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做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婚,不高興可以離婚,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

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我說完了!”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原創整理,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