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主死在济南地

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事故卒于济南,年仅34岁。传承君曾回顾了徐志摩与济南发生的三段缘分(

点此阅读《济南,不是徐志摩的故乡,却成了他的归宿》)。今天,再聊聊徐志摩的感情生活。

徐志摩出身在浙江海宁的富商之家,自幼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般的生活。在徐志摩的亲属中不乏知名人物,比如他的表叔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曾经做过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的姑表弟是金庸;表外甥女是琼瑶。徐志摩曾师从维新派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学时,梁启超对25岁的徐志摩赞誉有加,徐志摩被其视为最得意的弟子。

徐志摩18岁和张幼仪结婚,远赴西方求学时邂逅了林徽因。为了林徽因,徐志摩休了张幼仪,成为民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然而,林徽因却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心灰意冷,挖朋友墙角娶了陆小曼。过了几年,林徽因又“想徐志摩”了,频繁鼓动徐志摩去北京看她。徐志摩心若狂喜地搭乘邮政飞机,不料飞机在济南失事,曾经用过“云中鹤”作为笔名的徐志摩真的驾鹤西去了。

1.

把狠心扔给张幼仪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他们共有两个儿子。

张幼仪第一次听到徐志摩的名字,是在13岁那年,她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放假回到位于嘉定的家。父母把她叫到客厅,递给她一张徐志摩的照片。父亲张祖泽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医生,他问女儿的观感。张幼仪静静说道“我没意见”。

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主死在济南地


(徐志摩与张幼仪)

张幼仪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婚姻大事,尽管父亲在征询她的意见,但答案早已在她成长过程中被嵌入她的脑里:父母挑什么样的对象,就要和什么对象结婚,这是孝顺的重要表现。

婚姻是家族大事,是父母应该为儿女担当的最大责任之一。正因为此,张祖泽把女儿夫婿的选择,交给了当时实际上承担着张家经济支柱作用的四子张嘉璈(即张公权,民国金融家,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张嘉璈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1913年的一天,他到杭州视察,结果发现一个男学生的作文极好,便打听起来。得知这位年轻士子名唤徐志摩,当晚张嘉璈便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信,为妹妹张幼仪提亲。

徐申如很快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对于双方父母的决定,张幼仪和徐志摩都只能服从,并且像其他所有年轻男女一样,只能到结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见。

为了让两人的“生辰八字”相符,张家将张幼仪的年龄提高了两岁,由属鼠改成属狗。但是这些于事无补,1915年,这场为两人都带来极大痛苦的婚姻正式开场了。

但是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之前,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志摩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对其不理不睬。

虽然张幼仪恪守妇道,徐志摩却只是“例行公事”。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张幼仪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试图改变,但即便改变不了,也是她的命,这没关系,他可以娶他喜欢的女人进门做姨太太、做小妾,只要她不犯“七出”里的任何过错,张幼仪相信她将始终是徐家的大太太。但张幼仪不知道,她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1916年秋,徐志摩到了天津北洋大学学习。1917年,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又到了北京。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8月14日启程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呆了两年之后,1920年徐志摩到了英国,结识了林徽因。

被徐志摩长期冷落的张幼仪预感不妙。1920年冬天,张幼仪便不远万里去欧洲见徐志摩。

此次出行,张幼仪做了很多心理准备,她猜想丈夫可能有了女朋友,也做好了接纳的准备,因为迎接小老婆是她的义务,善妒排妾是“七出”之一。但她没料到的是,重逢的开始,也是她对徐志摩产生反感的开端,并最终以在异国离异收场。

下船之后,张幼仪在岸边的人群中看到了徐志摩。张幼仪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了,久得她差点忘记徐志摩从不曾正眼看过她,总是视她为无物的样子。徐志摩冷淡的表情,还是让张幼仪的心凉了一截。

在英国生活的四个月,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总是阴阴的。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张幼仪相信,如果她的父母和公婆知道她又有了身孕会是怎样的欣喜。但是,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立刻说道:“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这辈子绝对没有料到她会得到这种反应,所以她完全无法了解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从那一刻,她开始怀疑起这个男人的本性和心肠了。

9月初的一天,在晚饭过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提出想要离婚。这并不是张幼仪第一次从丈夫嘴里听到这个词。早在她怀上长子徐积锴之前,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说过类似的话。

徐志摩告诉她说,全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不再成为传统习俗的奴隶。所以,他要向这些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当时张幼仪虽然听得心惊,却不担心,因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七出”之错才会被男人抛弃,而被抛弃的结果,据她所知只有三条路:卖娼、出家、自尽。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不会逼她走向绝路。

但事已至此,张幼仪已经得到明确的答案,徐志摩已经容不下她了。

在9月初提出离婚后没几天,徐志摩便不告而别,留下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张幼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后幸得张幼仪的二哥,此时正在法国巴黎的张嘉森帮助,把妹妹接到法国安顿下来。

半年之后,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终结了维持了七年的婚姻。此时,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彼得刚刚出生才一周。

离婚后,张幼仪选择留在德国,那是一段由死转生的日子,而远离父母、公婆、中国社会风俗的欧洲,成为她面对独立生活的最好训练场。

之后的张幼仪“化茧为蝶”,下海经商,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直到1926年春天,徐志摩与陆小曼要结婚,需要父母的认可。徐家老爷和老太太坚持说,必须要张幼仪回去,确认与徐志摩离婚了才能答应。公婆希望张幼仪借这个机会,可以体面地回国。在徐家看来,张幼仪就是自家的一员。

于是,1926年夏,在离开家乡五载之后,张幼仪选择了回国。与离开时不同,她回国的时候,已经是个极其坚强、脱胎换骨的女性了。

离婚后的徐志摩,比之前对张幼仪要好很多,几乎兄妹一般。生活中,张幼仪抚养着与徐志摩共同生育的两个孩子,被公婆视为义女。在徐志摩母亲去世的时候,徐志摩和父亲徐申如坚持让张幼仪回家主持整个葬礼并最后以干女儿的身份与徐志摩、陆小曼站在一起向来致哀的宾客回礼。

徐志摩遇难的前一天,他们还曾见面。张幼仪曾说,“在徐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2.

把痴心献给林徽因


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之后,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对林徽因展开追求。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并且选择了与徐志摩不辞而别。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问济南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时候,林徽因已经嫁给了梁思成。

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主死在济南地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准备从南京到北京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在济南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1931年11月22日上午,梁思成等人从北京赶到济南,吊唁徐志摩。梁思成带来一只用铁树叶作主体缀以白花的小花圈,这只具有希腊风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流着泪编成的,徐志摩的一张照片镶嵌在中间。

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按林徽因的叮嘱到坠机现场悄悄捡了“济南号”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放进提包里带回北平。这块木板,林徽因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墙壁上,直到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张幼仪和林徽因见过一次面。那是在1947年,当时张幼仪47岁,林徽因43岁。张幼仪在北京参加朋友的婚礼,一个朋友告诉她,林徽因住在医院,刚刚动了一次大手术,情况很不好,想见一下张幼仪。

尽管张幼仪不清楚林徽因为何想见她,但仍带着儿子徐积锴去了医院,见了这个直接导致徐志摩与她离婚的女人。

见面的时候,虚弱的林徽因没有力气说一句话,她只是望着她们,头转向张幼仪,又转向徐积锴,瞧得极仔细。这让张幼仪感觉,“尽管她(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她还是爱着徐志摩”。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如果徐志摩在上天闻听此言,不知作何感想。

3.

把伤心留给陆小曼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许多浓烈炽热的文字,喷发着爱人般的缠绵深情。

对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徐父徐母依然心有不满。陆小曼同徐志摩举行婚礼之前,徐志摩的父亲提出: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主死在济南地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婚照)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后的两人告别了浪漫和惬意。由于陆小曼的病,再加上徐申如的拒绝接纳,以及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高兴,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缺少资金来源的徐志摩为了养家拼命赚钱,在上海南京北京之间奔波讲学,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会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

直到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便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据说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职员就跑到徐家,给陆小曼送来了噩耗……

徐志摩夫人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终身素服,心如止水,学画写诗,以此打发寂寞时光。为了纪念对徐志摩的爱,她还长年累月,每天买来鲜花供奉在志摩的遗像前。她死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她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与徐志摩合葬。

对陆小曼,张幼仪之前也见过一次。徐志摩的朋友胡适同时请她和陆小曼吃饭,在饭桌旁,张幼仪看见陆小曼确实很美,也发现徐志摩与陆小曼彼此的称谓极为亲昵,与离婚前徐志摩对她那短促草率的语气完全不同。

徐志摩在济南殒命后,张幼仪委派哥哥张嘉铸从上海赶到济南,之后他护送徐志摩的灵柩回沪,停灵于上海万国殡仪馆。徐志摩墓地经过三次变迁,最终葬于海宁市西山公园。

1965年,陆小曼逝于上海,她和徐志摩合葬的遗愿并没有获得徐家的同意,徐志摩长子徐积锴更是坚决反对。1988年,陆小曼的堂侄儿在苏州为她修建了纪念墓。同年,张幼仪在纽约逝世。

现在重温这三段感情经历,作为后来人,传承君不好评价什么。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又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用徐志摩恩师梁启超的话来做个结尾,应该是最合适的。

梁启超虽爱才如命,但性格刚耿,率真诚挚。他喜欢爱徒徐志摩,却看不惯徐志摩的私人生活,更看不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成后转而追求陆小曼的做法。

1926年10月3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29岁的徐志摩与23岁的陆小曼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做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老济南文化传承者”原创整理,保留所有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