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長見識了!

三伏天的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長見識了!

我們通常把夏天最熱的時候稱為“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那麼“三伏天”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最早記載“三伏”的是《史記》,裡面提到:“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二年(公元676年)的夏天酷熱無比,宮廷用殺狗的方法來解熱毒。這解毒的日子,就成為“伏日”。

三伏天的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長見識了!

《淵鑑類函》記載:“ 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為之三伏。””庚日“就是干支中有“ 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每隔十天就有一個“庚 ”日。

三伏天的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長見識了!

秦漢時期盛行的五行相剋說法認為,夏屬火,庚屬金,火克金,金最怕火將它燒熔,所以一到庚 ”日,金必伏,藏,於是夏火就隨意肆虐,天氣就會變得特別熱了。

三伏天的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長見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