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從天堂跌落的90後創業者們,能借著區塊鏈捲土重來嗎?

「雜談」從天堂跌落的90後創業者們,能借著區塊鏈捲土重來嗎?

2000年左右的全球互聯網泡沫,曾經是美股和互聯網公司的“地獄”,而現在區塊鏈的虛火也有可能成為一代人的夢魘。

作為具有變革性價值的底層技術,鼓吹者經常拿區塊鏈和90年代互聯網萌芽時期作比較,這點不可置否。但從去年年底ICO隱隱爆發到如今區塊鏈“浴火重生”、更勝往昔,這一被追捧為價值互聯網的技術風口,製造大量泡沫所需要的時間僅僅不到半年,而第一輪互聯網危機自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出現,醞釀時間長達五六年。

在這段時間內,互聯網網絡基建、入門網站、工具軟件已經成形。這就不難想象,若是區塊鏈在未來一兩個月內膨脹破裂,這一行業估計所剩無幾。

當然,及早抽身、能活下來的就真的有可能和當年的BAT一樣,擁有更多的機會站穩腳跟,這估計也是這一批批湧入區塊鏈的80、90後所想。

不過還有更為現實的另一面,正如一個段子所說:“你們把幾千成本的房子搞到10萬一平,那我們就把一串串數字10萬賣給你們,”所謂爭奪生存價值和話語權的機遇,對他們來講正在眼前。只是值得探討的是,這究竟是誰的機會?

失落的90後創業明星們,靠區塊鏈殺回來了

去年年初的時候,我在《從一路鮮花到噓聲不斷,90後創業潮已宣告死亡》一文中認為, 90後創業者們已經從天之驕子變成了上帝的棄兒,那些創業明星們也已經暗淡無光。

到了去年10月,空空狐創始人餘小丹和崑崙萬維董事長周亞輝之間的“隔空論戰”,令沉寂許久的90後創業明星再次進入輿論視野。但這場因公款開銷引致的相互指責,卻為已走下神壇的第一波90後創業者,劃上了一個更加難堪的句號。無論孰是孰非,這一次創業高潮的慘淡落幕,在外界看來都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共同失敗。

不過故事發展到這並沒有完全結束,藉著比特幣和區塊鏈的風口,有一部分90後已經迴歸。

備受爭議的孫宇晨就是其中之一。也許很多人都快忘記了他和馬佳佳還曾喜結連理,在眾籌平臺向全社會徵收“份子錢”,如今“新娘”幾乎杳無音訊,“新郎”早已有了新女友。

孫宇晨比馬佳佳幸運的是,“90後創業熱”興起時,他的創業項目就已經和區塊鏈掛了鉤,創業潮退後,他順其自然地創建了第二個項目—波場TRON。從2017年12月中旬開始到2018年1月5日,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孫宇晨發行了1000億個波場幣,隨後拋手60億個波場幣套現近20億元人民幣。

瞧上區塊鏈不止孫宇晨一個,口袋兼職 CEO 和極豆資本創始合夥人張議雲,也曾是創業潮中的佼佼者。雖不如其師兄餘佳文“一言驚人”,但當初組建團隊時,他訂立的“不招學霸,只招學渣”的原則,也博取了不少關注度。今年1月份,張議雲的人力資源信用區塊鏈項目CTEChian,獲得了數千萬元人民幣投資,薛蠻子以數字貨幣的形式參與。

當然,並不是投身區塊鏈的90後創業者都如這兩人一般幸運。上個月,有一個據說身價上億的90後區塊鏈交流群成立,區塊鏈投資人王凱歆的名字赫然在列,雖然無法得知這位神奇少女何時進入了幣圈,但被徐明星直指詐騙一事,還是令外界懷疑其私募渠道是否靠譜。

第一代90後創業者借區塊鏈“新生”,雖各有爭議,但這種接力或許也可以算是創業潮留下的火種。

與此同時,區塊鏈全民參與的熱度,令其也悄然成為又一批90後創業或就業的最佳選擇。比如,紙貴科技創始人唐凌和ONO創始人徐可,前者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版權產業鏈工具提供商,後者正在研發首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泛社交應用App“ono”。除此之外,區塊鏈自媒體的廣泛崛起,也使得不少90後風生水起。

只是,有些區塊鏈自媒體與數字貨幣交易所、區塊鏈投資人的利益關聯,導致它們正在成為配合炒作的工具,其中金色財經、幣世界就在前幾日被人民網點名批評。

第一波90後創業潮時,馬佳佳們擅長的是自我包裝和炒作,充其量也不過是博取關注度以吸引投資者,而現在做區塊鏈自媒體的有不少是90後,他們為莊家發幣造勢、拉昇幣價,“斂財”的背後莫不是萬千韭菜的心血。

90後炒幣80後收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我國互聯網浪潮是在20世紀90年代,所以目前互聯網巨頭的創始人普遍是70後甚至60後。而80後第一批進入移動互聯網,由此也湧現了不少創業成功人士,比如程維、張旭豪、張一鳴等等。細數近幾年的互聯網風口,區塊鏈或許真的會是90後遇到的最大時代紅利。

有媒體對區塊鏈職場人才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顯示,具備1-3年工作經驗,2015-2017年畢業的93後已經屬於區塊鏈職場的第二梯隊。而且據一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內部人士透露,數字貨幣投資者的年齡多集中在25-35歲之間,甚至有相關人士指出,當下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正是90後。

不過,幣圈一天,人間一年,持幣的90後在年後大多都患上焦慮症。一夜暴富的感覺多少有點不真實,更關鍵的是,他們懼怕被區塊鏈甩在同齡人之後,再也沒有一席之地。

這些經歷恐怕也令曾經身先士卒的80後炒幣者感同身受,但現在藉助這次區塊鏈的全球熱捧,其中很多人已經完成了質的跳躍,從一個起起伏伏的炒幣者,搖身一變成了實質收割者。無論是數字貨幣交易所,還是挖礦組織的把控人,他們獲得的利益遠比90炒幣或投身區塊鏈項目來得實際。

甚至可以換句話說,90後炒幣要麼淪為韭菜,要麼收割韭菜,而80後更為高明的是將“鐮刀”揮向90後。

8月22日,孫宇晨的波場TRON在幣安平臺進行了共計5億波場幣(TRX)的搶購活動,53秒內所有份額隨即被搶購一空。12月19日,幣安持續為這個項目添柴加火,推出營銷活動,累計波場幣交易量排名前一二名的用戶,能夠獲得莎拉蒂和奔馳的獎勵。

「雜談」從天堂跌落的90後創業者們,能借著區塊鏈捲土重來嗎?

可以說,這兩次聯合幣安給TRX帶來的拉昇,直接助長了孫宇晨套現成功,但這背後不僅僅是一個90後創業者的逆襲,更大的受益者或許是幣安。

從百度指數可以看出,這個去年7月份剛剛上線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之一。而它的多次發展高潮都和波場TRON搶購活動的時間相近,換句話說,波場項目成了幣安瘋狂成長的試煉所,孫宇晨的成功也只不過是幣安的一個助推器。

至於幣安背後的投資人更是受益匪淺,比如80後泛城資本陳偉星。

這一場利益糾葛下,孫宇晨跑到美國後開始洗白,可國內對他的質疑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幣安早已安全轉移到日本,憑藉營銷、時機和技術繼續穩坐它的行業地位。有人說波場是幣安最大的汙點,但如今的幣安還會在乎嗎?

何一、徐明星、吳忌寒、李林、陳偉星,這一眾80後創業者在區塊鏈的熱潮中已然成了新的業界大佬,他們構建的商業堡壘遠比炒幣牢固。

區塊鏈大火,但古典互聯網人可能會笑到最後

這幾日,徐明星的一番話,似乎令風向變了。

在周小川發言的那天下午,徐明星在員工群裡表示稱,“OKcoin未來隨時準備捐給國家”,隨後投資人蔡文勝表示支持。一時間,這位“馬雲信徒”被推上風口浪尖。

緊隨其後,國際數字貨幣市場也風起雲湧。日本金融廳(FSA)在近日向7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發出了懲罰通知,美國法院也作出了對比特幣交易所的監管判決,韓國、歐洲等地紛紛對發起對數字貨幣監管行動。

徐明星的認錯,可能只是一個不可捉摸的開始,但一直扛著“去中心化”大旗的區塊鏈,真的錯了嗎?又或者僅僅是監管之下的態度妥協?

去中心化一直是區塊鏈鼓吹者對顛覆現有商業模式的最大想象力,自然也被眾多80、90後看作是越過BAT控制的一次最大機遇,但現在去中心化漸趨成了一個偽命題,這盆冷水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站在技術的層面,區塊鏈推崇信任的絕對性,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去中心化。但是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僅僅是沒有實際場景應用的競相追捧,就令區塊鏈泡沫無限膨脹,這時對區塊鏈的認知,如果再單純從技術層面分析,就相對片面了。

就比如,鼓吹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交易所自己就日漸成為一箇中心。它們一手製定發幣規則,又一手包辦監管的各大交易所,同時又借用頭部自媒體為自己造勢炒作。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未來即使有可能瓦解BAT等巨頭對於網絡數據的壟斷,所形成的不還是一個個新的中心嗎?而一旦一箇中心形成,必然會選擇擴大這個中心的輻射範圍,這是人性逐利的必然。

中本聰不信任銀行,所以創造不經第三方之手的比特幣,可現在幣安的黑客事件也有可能令持幣人不再信任交易所。這樣與其相信一邊炒幣一邊掌握交易的投機者,或許還不如依賴互聯網巨頭的口碑。

據吳曉波所說,當今全球的比特幣炒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比例佔到了85%,八成的比特幣資源掌握在5%的大炒家手上。在他們面前,80、90後可能只是“小蝦米”,何談顛覆?

或許互聯網終究還是“古典互聯網”人的。

「雜談」從天堂跌落的90後創業者們,能借著區塊鏈捲土重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