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太平天国,清军调动大军无数,抗击列强,为什么不痛不痒之感

众所周知,天平天国起义给了清政府腐败统治以强力的一击,在那个改革的大浪潮之下,晚清政府闭关锁国,而导致了一步慢步步慢的局面,统治阶层的堕落和盲目自大,终于在英国因为贸易逆差而动用武力强势轰开这个布满尘埃的大门之后,有了一定清醒的认识,虽然不少有识之士都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可是自鸦片战争以后,清帝国迎来了更加猛烈的狂风暴雨,各种起义不断,外国侵略加剧,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加紧了剥削的步伐,这艘曾不可一世的大船,已经走向了漩涡的中心,这也表现在清帝国不遗余力的剿灭太平天国叛乱,却对列强的为所欲为而无能无力之上。

剿灭太平天国,清军调动大军无数,抗击列强,为什么不痛不痒之感

这应该是不少人的疑问!为什么清政府可以调动数十万大军,全国之力进行军事对抗,且从当初的慌乱不知所措中慢慢的站稳脚跟,一步步的利用优势将拥军百万的太平天国起义强势镇压,而面对人数较少,几万甚至于几千的外国侵略者却处处妥协,这不科学啊。

1851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短短两三年就打下了天京,建立了天国根据地,顶峰之时,拥有百万之军,席卷江南半壁,大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西征取得重大胜利,甚至一度北伐到天津,使得清廷震恐。

剿灭太平天国,清军调动大军无数,抗击列强,为什么不痛不痒之感

清廷为什么没有讲和,没有妥协呢?从天国十数年的风云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是硬气的,表现的很是有点“血性”,从地方团练开始,标志着清政府坚决抵抗决心,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天国起义是要推翻满清统治,恢复华夏汉族的统治,这是要和满清争夺天下,这是生死之战,紫禁城的统治者可不想灰溜溜的退回关外,不想丢掉祖宗的大好河山,所以从双方的态度来看,唯有死战。

碉堡从来不是从外被攻破的,这就是清政府面对内部太平天国起义和外国侵略者不同的做法。当然要说清帝国束手待毙,不去抵抗,那就冤枉了,其实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面子还是很看重的,面对外国的侵略也是有重大军事反抗的,在八里桥之役,清政府派遣了骁勇的僧格林沁步骑混合军队三万对抗英法的八千人,从这一点看,清政府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只不过结果不容乐观,三万人死伤过半,英法联军只不过是损失了29人罢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很明显。

剿灭太平天国,清军调动大军无数,抗击列强,为什么不痛不痒之感

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等其实清政府在军事力量的派遣上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只不过每次不仅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是大败而还,所以清政府在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对于侵略者的要求也就显得不那么抗拒了,反正外国人又不是要推翻满清统治,而只不过是需要在华利益罢了,通商口岸没问题,赔款也行,各地也能接受,底线被一再触及,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天朝上国高高在上的“颜面”了。

剿灭太平天国,清军调动大军无数,抗击列强,为什么不痛不痒之感

所以不能说清帝国对抗天平天国调动数十万大军,而在面对侵略者却只是不痛不痒的象征性抵抗,需知清帝国使用的是传统的军事,而列强是近代化的机械工艺,坚船利炮,火枪,工业革命下的先进技术,清帝国如何能抵抗,也就有了有劲却使不上力之感,实在是不再对等位置的较量,在经过反击而被一再碾压之后,清政府也算是妥协了,打不过就讲和签订不平等协议呗,反正又不是要推翻其统治,如此一来,就给了我们直观的感觉,清政府对外国势力是一再忍让妥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